撒哈拉沙漠約形成於250萬年前,是世界僅次於南極洲的第2大荒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它位於非洲北部,該地區氣候條件非常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其總面積約容得下整個美國本土。 "撒哈拉"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在阿拉伯語中"撒哈拉"為大沙漠,源自當地遊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原意即為"大荒漠"。
"撒哈拉"這個名稱來源於阿拉伯語,是從當地遊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引入的,在其語言中就是"沙漠"的意思。這塊沙漠大約形成於250萬年以前。在上一個冰河時期,撒哈拉還不是一個沙漠,氣候類似於東非,在沙漠地帶發現了大約有3萬幅古代的巖畫,其中有一半左右在阿爾及利亞南部的恩阿傑爾高原,描繪的都是河流中的動物,如鱷魚等。
同時也發現過恐龍的化石。但撒哈拉自從公元前3000年起,除了尼羅河谷和分散在沙漠中的綠洲附近,已經幾乎沒有大面積的植被存在了。撒哈拉沙漠中的小鎮艾因塞弗拉下雪了。1979年2月18日艾因塞弗拉小鎮第一次降雪;2016年12月19日,撒哈拉沙漠時隔37年撒哈拉沙漠迎來第二次降雪,地點也是艾因塞弗拉小鎮。
而且,不同於上一次只持續了半小時的降雪,2016年12月19日這一次大雪持續了一個小時。2017年1月,這個小鎮第三次降雪。在熱帶的撒哈拉沙漠降雪是非常罕見的,而今年艾因塞弗拉小鎮四次降雪,這也算備受「上蒼青睞」了!是不是超美的!
撒哈拉沙漠主要的地形特色包括︰淺而季節性泛濫的盆地和大綠洲窪地,高地多石,山脈陡峭,以及遍布沙灘、沙丘和沙海。撒哈拉沙漠約在500萬年之前就以氣候型沙漠形式出現,即在上新世早期(530萬~340萬年前)。自從那時起,它就一直經歷著幹、溼情況的變動。
阿拉伯語撒哈拉 意即"大荒漠"。撒哈拉沙漠(英文名為:Sahara Desert)世界上陽光最充足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和自然條件最為嚴酷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將非洲大陸分割成兩部分,北非和南部黑非洲,這兩部分的氣候和文化截然不同,撒哈拉沙漠南部邊界是半乾旱的熱帶稀樹草原,阿拉伯語稱為"薩赫勒",再往南就是雨水充沛,植物繁茂的南部非洲,阿拉伯語稱為"蘇丹",意思是黑非洲。
撒哈拉沙漠的土壤有機物含量低,且常常無生物活動,儘管在某些地區有固氮菌。窪地的土壤常含鹽。沙漠邊緣上的土壤則含有較集中的有機物質。面積較大的稱為"沙海",沙海由複雜而有規則的大小沙丘排列而成,形態複雜多樣,有高大的固定沙丘,有較低的流動沙丘,還有大面積的固定、半固定沙丘。
寂靜的撒哈拉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面對著一片無垠的沙漠,「自我」被無限地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