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冬天溫度更低卻不會下冰雹?

2020-12-05 老粥科普

你聽說過冬天下冰雹嗎?應該沒有吧!

都是由冰構成的,為什麼冬天會下雪下冰粒子(有的地方叫冰霰子)就是不會下冰雹呢?冰雹有哪些特別之處?它會出現在什麼地方?本文將從科學的角度為你一一解析。

甭管天上下的是啥,開頭都是冰

古人說「高處不勝寒」。無論盛夏還是嚴冬,越往高處氣溫越低,至少在地球的對流層是有科學道理的。

在咱們頭頂上,大氣對流層的平均厚度大約為17千米,相對於大氣層來說並不算厚,但這裡積聚了整個大氣質量的75%、水蒸氣和氣溶膠的99%。大氣層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襁褓包裹著地球,為我們保暖。

地球主要通過太陽輻射的光來獲得熱量,陽光中大約有47%的能量會被地表吸收,然後再輻射出來。輻射加熱了大氣層(主要是對流層)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等溫室氣體,於是地表的大部分熱量會在對流層裡循環。越靠近地面的地方接收地面熱輻射越多,因此這裡的溫度越高;越往高處接收到的熱輻射越少,溫度就越低。

前些天坐飛機從北京回深圳,通過飛機上的信息系統了解到空中的實時溫度信息,可以看出,隨著飛行高度的上升,機艙外空氣的溫度在不斷降低,當飛機最終上升到1.1萬米的巡航高度時,艙外氣溫基本穩定在-60℃左右。由此可見,高處不勝寒是真的。

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大氣溫度與高度並沒有嚴格的對應關係,但在幾千米高空的雲層裡,無論冬夏,氣溫低於0℃的情況很常見。雲團中常常混合著幾微米大小的冰晶、1~20微米直徑的過冷水滴和被冷卻的水分子。這裡是雨水、雪花和冰雹誕生的地方。

雲裡的水滴因為有表面張力,它們很難變大,所以也不容易掉下來。即便是有個頭大一點的,比如長大到100微米,掉出了雲層,它也會迅速蒸發,變成水蒸氣,又重新回到雲裡。只有結成冰,水滴才有逃出生天、降臨人間的機會。

雨雪的形成

雲層裡的水滴通常都十分細小,它的直徑大多在2~10μm之間,由於過冷水滴周圍的蒸氣被消耗,它不容易長大。同時因為表面張力等原因,兩個小水滴會互相排斥,相碰撞時也不會融合成一顆,而是像皮球一樣彈開。

雲層中的小冰晶卻比較容易長大,它與過冷水滴上的蒸氣壓存在差異,冰晶表面的蒸氣壓比過冷水滴低0.266毫巴。假設冰晶溫度與過冷水滴的溫度都是-10℃,對於水來說蒸氣壓剛好飽和,而對於冰則處於超飽和,壓力梯度從水過渡到冰晶,使冰晶有機會得到快速生長,變成大冰粒甚至雪花。

隨著一點點長大,冰粒和雪晶會從寒冷的雲層中飄落。如果雲層下方的空氣溫度高於雲裡的氣溫(大多數時候都是如此),冰晶會融化成雨滴落下來;若下方的溫度不足以完全融化冰晶,下的就是雨夾雪;而如果在隆冬季節,我們看到的便是雪花了。

上升氣流與冰雹「二進宮」

切開一顆冰雹,你會發現它的剖面像洋蔥一樣是一層一層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所有的冰雹都分層,這是由上升氣流造成的,上升氣流越強,冰雹的分層就越多,冰雹也越大。

接近地表的空氣溫度比較高時,熱空氣會膨脹,密度降低,熱氣團上升形成向上的氣流。上升氣流會向上託舉那些掉落的冰粒,將其送回到高空寒冷的雲層之中。那些來不及融化的冰粒在雲層中重新凍結,它周圍那些過冷的水滴和冰晶也會在冰的表面迅速凝結。在冷雲團的上方的溫度非常低,水滴凝固的速度非常快,以至於許多空氣泡被困其間,於是我們看到這裡呈白色。

冰雹長大後再次下落,在下降到冷暖雲層交匯處時,表層開始融化,這時候周圍水氣和霧滴凝結的速度變慢,冰面的空氣泡有機會逃出來,於是冰雹的表面變得透明,直到上升氣流再一次將它推送到冷雲團中重複上面的旅程。

就這樣,冰粒在一次一次的起起落落中一點點變大,直到下方的熱空氣團託不動它,於是冰雹掉下來砸在地面。

冬天不存在冰雹生成的條件

通過前一節對於冰雹形成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冰雹的生成需要上升氣流。上升氣流是冰雹生成和長大的必要條件,上升氣流越強,就越有力量將冰疙瘩一次次地向上推,於是冰雹就能在吸積、融化與凝結的循環中長得更大。這一切需要在強對流雲團中才能完成,冬天地表的空氣溫度比較低,不具備生成強對流雲團的條件,也就不會生成冰雹。

有人可能會說,老粥你講的不對,我明明見過冬天下的冰雹!並且我有證據:

這種冬季常見的小冰疙瘩叫冰霰,英文名為Graupel。儘管有人將其稱為「軟冰雹」,但它其實是豌豆大小一坨一坨的雪丸。從微觀角度觀察,冰霰是在下落過程中被過冷霧滴包裹起來的雪晶,它鬆散易碎,不像冰雹那樣有一層一層堅硬的冰殼。與冰雹相比,冰霰不過是徒有其表而已。

最後來做一個總結:

雨、雪和冰雹都是由高空寒冷雲層中的冰晶發展而成,雲中的水氣和過冷水滴通過在冰晶上凝結,使冰晶變大變重下落,從而形成降雨或降雪。

冰雹的形成需要額外的上升氣流,上升氣流會將下落的冰晶重新推到溼冷的雲層中,使其包裹更多的水冰並一點點長大。

冰雹的大小與上升氣流的強度密切相關,39公裡/小時的溫和上升氣流只能形成豌豆大小的冰雹;97公裡/小時的上升氣流可以讓冰雹長到核桃那麼大;124公裡/小時的風能將冰雹推得更高,讓它長到網球大小;而166公裡/小時的超強氣流可以使冰雹直徑超過10釐米。

冬季氣溫低,缺乏明顯上升氣流,不具備冰雹產生的必要條件。雪花和冰粒達到一定重量後會穿破雲層直接落向地面,沒有力量讓它們在寒冷潮溼的雲團裡反覆徘徊,因此它們沒有機會長得更大。

相關焦點

  • 「冬天冷夏天熱」,那為什麼夏天會下冰雹?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夏天只是個單純的多雨的季節,不僅多雨,而且即便下雨,也不會涼快多少。但即便如此,一些細心的朋友或許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在我國的一些地區,夏天居然會下細細密密的冰雹。這些冰雹不僅是貨真價實的"冰",而且的確是在夏天天氣最為炎熱的時候下下來的,甚至有時候打得人臉頰生疼、在汽車上砸出響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冰雪"難道不是冬天的專利嗎?
  • 小百科:夏天為什麼會下冰雹
    最近,有一個小夥伴突然問我,為什麼夏天會下冰雹呢,冰雹不是應該在冬天才會形成嗎?對於他的這個疑問,今天我將為他和觀看文章的小夥伴們,做出一個詳細的解答。而到了中午,卻突然下去了冰雹。夏天的溫度這麼高,為什麼會下冰雹呢。而冬天那麼冷的溫度,卻從來見不到呢,原因又是什麼呢?那麼,我們就要了解一下這個冰雹是怎樣形成的。
  • 為什麼夏天那麼熱還會下冰雹?而冬天那麼冷卻從來沒有下過冰雹?
    冰雹雖然並不常見,但在有些地方卻很普遍,我國有很多地區的農作物長期受到冰雹的侵害,影響收成,讓諸多農戶叫苦不迭,我們知道,冰雹大部分都出現在夏天或春夏交替的時節,而為什麼冬天那麼冷的天氣卻從來沒下過冰雹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冬天下冰雹並不奇怪
    2020年11月18日晚8時左右,四川多地下起黃豆粒大小的冰雹,很多人驚呼冬天還下冰雹真是怪事。其實這事一點不怪,據記載四川在十一月下冰雹是屢見不鮮。為什麼在十一月還會突然下冰雹呢?如果溫度急劇下降,空氣中水蒸氣飽和,就會形成冰雹。四川盆地水蒸氣肯定是飽和的,昨晚局部地方氣溫突降十度以上,下場冰雹就不奇怪了。提醒各位:2020年的冬天來了,出門別忘記穿秋褲!
  • 冬天打雷下冰雹是什麼徵兆?
    那麼,冬天打雷下雪,還下冰雹是什麼徵兆呢?冬天打雷雖然比較罕見,但也並不是沒有發生的可能,普通大眾一般將其稱為冬打雷。首先我們需要清楚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不管打雷現象發生在一年四季中的那一天,它都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並不存在徵兆一說。之所以打雷現象很難在冬季發生,主要是因為這個季節空氣特別乾燥,再加上太陽輻射較弱導致氣候寒冷,導致了對流很難在空氣中形成。
  • 大冬天的下「冰雹」了!?
    昨日午後,有網友在微博上爆料:上午成都還是晴朗的天,14點50分左右,成都簇橋、雙流、都江堰等地竟然下起了雨夾冰雹。冰雹通常只會出現在夏季,冬季咋會下起冰雹了呢?氣象專家解釋說,網友所見的應該不是冰雹而是冰粒,但成都冬天下冰粒還是很罕見。網友:你遭「冰雹」打到沒?
  • 冬天打雷下雪,還下冰雹是什麼徵兆?
    冬天打雷雖然比較罕見,但也並不是沒有發生的可能,普通大眾一般將其稱為冬打雷。當然,看到這裡不免又有人會質問,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冬天偶爾也出現了打雷現象呢?其實事情是這樣的,我們每個人對日常溫度的感知應該是最明顯的,即便是冬天也存在溫度差,某些日子裡就是要比平日更暖和一些。
  • 重慶冬天下冰雹了?不,這叫「霰」,跟冰雹長得像
    大冬天下冰雹了?今天是二十四節氣的小雪,有不少市民網傳我市部分區縣下起了冰雹。冬天也會下冰雹?不少網友議論紛紛。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市氣象局獲悉,網傳出現冰雹的潼南和合川,其實下的並不是冰雹,而是叫「霰」,也稱軟雹。
  • 夏天那麼熱,為什麼會下冰雹?科學家:正是因為太熱
    夏天的太陽直掛頭頂,天氣十分炎熱,室外溫度常常在37~38度左右,室外的水很快就會被蒸發,就算是陰天的溫度也很高,十分悶熱。這種天氣讓人很難將溫度低的東西聯繫在一起,特別是這樣的天氣居然會下冰雹,這可是純純的冰疙瘩。
  • 這兩天寧波天氣"很熱鬧" 大熱天為什麼也會下冰雹
    直徑一般為5至50毫米,最大的可達10釐米以上,形狀也不規則,大多數呈橢球形或球形,甚至會出現錐形、扁圓形的冰雹。  為什麼會產生冰雹?冰雹是在暖溼氣流強烈上升時產生的,熱空氣中的水氣碰到冷空氣凝結成水滴,並很快凍結起來形成小冰珠。小冰珠在雲層中「上躥下跳」,不斷將周圍的水滴吸收凝結成冰,變得越來越重。這個過程就像是「滾湯圓」一般,最後越滾越大,就從高空墜落。
  • 夏天為什麼會下冰雹 夏季特有自然現象成規律
    眾所周知,自然現象除了陰晴還有風雨雷電,有時還會有冰雹的降臨。根據多年自然規律得到,冬天是不會下冰雹的,具體夏季下冰雹的原因有哪些,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夏季地面氣溫高,空氣對流強烈,積雨雲層容易被上升氣流送入更高的高空,雲中的雨滴也不容易降落下來。
  • 冬天的金魚並不會發病,為什麼更難於飼養?
    圖文/養魚老道 原創今天養魚老道和一位魚友聊到了一個話題,他總感覺冬天的金魚反而比夏天的金魚難於飼養,特別是冬天在室外購買的金魚,回家就容易發病。問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不是說冬天的金魚冬眠了就沒有病嗎?
  • 三月三下冰雹,對農民意味著什麼?
    三月三那天,我們膠東地區雖然沒有下冰雹,但是風力卻不少。本來這些日子一直風和日麗,溫度都到了二十多度了,忽然氣溫驟降,而且還滴了幾滴雨點。看到朋友圈有人發了圖片,路邊有刮到了的樹木,可見這春風得意的很肆虐。
  • 四川南充:冬天裡下冰雹?營山儀隴的人民沸騰了,到底咋回事?
    冰雹又叫雹、雹子,霸子、冷子等,是一種自然的天氣現象,一般出現在春夏之交或夏季。冰雹其實就是冰團,個頭從綠豆到雞蛋大小不等。由於特殊的形成原因,冰雹一般不會大面積降落,只會在局部的某一塊地方,並且時間不會太長,一般在2~10分鐘之內。
  • 重慶冬天下冰雹了?不,這叫「霰」(xiàn)
    重慶晚報訊 (記者 範聖卿 受訪單位供圖)昨天是二十四節氣的小雪,有不少市民網傳我市部分區縣下起了冰雹,重慶的冬天也會下冰雹?記者昨天從市氣象局了解到,下所謂冰雹的區縣為潼南和合川,但下的並不是冰雹,而是叫「霰」(xiàn),也稱軟雹。合川區氣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霰在重慶比較罕見,但仍屬於正常天氣現象。「霰的成因一般是由於冷空氣活動造成的,而冰雹一般因對流天氣形成,它們之間有很多區別。」
  • 北京突降冰雹大如鵪鶉蛋 冰雹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冰雹時大時小
    北京突降冰雹大如鵪鶉蛋 冰雹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冰雹時大時小時間:2020-06-25 22:4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京突降冰雹大如鵪鶉蛋 冰雹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冰雹時大時小 2020年6月25日14點,據北京氣象局官網,發布冰雹黃色預警信號,雷電黃色預警信號。
  • 為什麼有的蜂蜜冬天不會結晶?蜂蜜冬天不結晶是假的嗎?
    很多人都見過蜂蜜的結晶現象,尤其是冬天更容易出現這種現象,但是也有些蜂蜜冬天也不結晶,那為什麼有的蜂蜜冬天不會結晶呢?蜂蜜在適宜條件下才會出現結晶現象,很多蜂蜜冬天結晶主要與溫度有關。蜂蜜結晶的趨向決定於蜂蜜葡萄糖含量、貯存溫度、含水量多少以及蜜源種類等,一般來說,葡萄糖含量高的蜂蜜較容易結晶;含水量低的蜂蜜更容易結晶;貯存在13﹣14℃比較容易結晶。由此可見溫度只是影響結晶的其中一個因素,所以有些蜂蜜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冬天也可能不結晶。不過結晶是蜂蜜的特性,純蜂蜜都有結晶的可能性,只是有些容易結晶,有些不易結晶。
  • 山上為什麼比山下冷? 為什麼海拔越高溫度越低?
    山上為什麼比山下冷? 為什麼海拔越高溫度越低?時間:2017-04-21 13:13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山上為什麼比山下冷? 為什麼海拔越高溫度越低? 關於這個問題,退一步去思考其中的邏輯,似乎有點反直覺:為什麼越高,溫度越低呢?不是應該相反嗎?
  • 為什麼冬天下雨不會打雷? 冬天下雨不打雷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冬天下雨不會打雷? 冬天下雨不打雷的原因是什麼?時間:2016-11-04 13:55   來源:知道日報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冬天下雨不會打雷? 冬天下雨不打雷的原因是什麼? 雷電是帶電雲層之間的放電現象,或者是帶電雲層與地面之間的放電現象。雷雨雲是如何帶電的與溫度有關。
  • 昨日南通多地突發冰雹!為什麼炎熱的午後會下「冰粒子」?
    點擊「江蘇氣象」關注我們 冰雹是怎麼形成的? 昨天,南通啟東、如皋、如東出現冰雹 炎炎夏日,為什麼會下「冰粒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