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藝術家們陷入愛情,他們會如何表達愛意?今天介紹的這九對情侶藝術家橫跨不同年代和領域,彼此欣賞,甚至互相成為了對方的繆斯,「Find love in art and design」。
|白南準&久保田成子,用鏡頭記下他們的故事
一個是被稱為「錄像藝術之父」的韓裔藝術大師,一個是最早拿起攝像機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在短片影像還未普及流行的年代,這對走在潮流之前的藝術家夫妻檔已開始用影像語言進行先鋒創作,更是記錄下了二人愛的故事。
20 世紀 60 年代,對藝術懷著一腔熱誠的久保田成子移居紐約深造,在那裡,她認識了她未來的一生所愛:白南準。久保田成子被他身上的才華所吸引,卻成為了「藏在」白南準身後的女人。丈夫的名氣掩蓋了同樣身為藝術家的她所有的付出和努力,人們甚至認為她只是在模仿和複製丈夫的創作;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久保田一直在追逐他的背影,但她漸漸發現,無論是在世人的眼光中抑或是在白南準面前,她都不需要因此感到自卑,甚至在兩人多次因創作而爭執時,她仍然堅持自己的藝術理念:「我不是輔助他的拍檔,我是他藝術路上的同路人。」
欽佩與崇拜或許是愛意萌生的土壤,但久保田成子證明了更為重要的是不要因此而迷失自己,保持自立並要不卑不亢,才能收穫以尊重為前提、相互平等的愛。
|Les Lalanne,創造經典綿羊雕塑的法國夫妻雕塑家
貓貓狗狗可愛的面孔常讓主人的心融化,再多的壓力也由它們一掃而空;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飼養寵物,但這就表示我們與可愛的毛孩無緣嗎?那可不一定。活躍於二十世紀的法國夫妻雕塑家 Les Lalanne 便把動物和植物化身成一件件家具,把實用性融於藝術當中。
雖然 Lalanne 兩夫妻在近半個世紀裡出雙入對,以共同創作的姿態舉辦展覽,但其實他們很少合作完成同一件藝術品;Francois-Xavier 喜愛以大型的野生動物為主題,如以河馬和犀牛製成家具;而太太 Claude 的靈感則來源自植物,常常以蔬果和花草鑄造成珠寶和銀器。即使作品的主題不一,他們對超現實和幽默感的喜愛使兩人成為最合拍的組合。
|Christo & Jeanne-Claude,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地景藝術大師
在不少愛情小說、電視劇和電影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現實中,能遇到一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不易,要想兩人志趣相同就更難。這兩位藝術家,不但同年同月同日生,更一起創作越四十年。他們就是地景藝術大師 Christo 和 Jeanne-Claude。
1961 至 62 年間,他們推出了第一個合作的藝術項目 Wall of Oil Barrels – The Iron Curtain,表達他們對修建柏林圍牆的不滿。他們用一些油桶堵住塞納河旁一條小街道 Rue Visconti 的路,這件事讓兩人在巴黎獲得了不小的名氣。
1969 年,他們將雪梨附近的一個海灣 Little Bay 用防腐蝕布包了起來。在後來他們用布包裹過許多自然景觀甚至是德國國會大廈。他們的這種做法讓參觀者得以從不同角度欣賞這些自然或是人造景色。一段時間後,這些布會被撤去,但這些景色從此在人們心中會變得不同。
2009 年 Jeanne 去世,獨留 Christo 一人在藝術道路上探索。Christo 曾在接受採訪時說自己常常會想到:我這麼做 Jeanne 會怎麼想,怎麼說。在他心目中 Jeanne 是無可取代的。就在 Jeanne 去世前幾年,他們還一起去看了當年他們包裹的海灣。當時 Jeanne 看著海灣對 Christo 說過一句話:我們當年絕對是瘋子。
|Leonora Carrington&Max Ernst ,曾經相愛相知的藝術情侶
這段忘年戀相差 27 歲,二人最初相遇,始於 1937 年倫敦的一個藝術派對。與超現實主義先鋒對上眼後,Carrington 為逃離枯燥英國貴族生活,便跟隨 Ernst 到巴黎生活,同時追尋熱衷的超現實主義藝術。當時仍是有婦之夫的 Ernst,選擇離開第二任妻子,與這位年輕繆斯一起生活。
在大學主修哲學與心理學的 Ernst,作品充滿實驗性,其畫作總像來自潛意識或夢境,也有不少佛洛伊德式的隱喻或象徵;亦顛覆西方傳統美學及基督教教條,風格多變,繪畫包含自創象形文字,插畫、拼貼集及版畫。而這位被譽為「超現實主義界的達文西」的藝術家,更鼓勵 Carrington 在超現實主義藝術發展,後來更為這位繆斯的出版獻上插畫。
然而,在二戰爆發後,Ernst 因其德國籍及藝術家身份,兩次被關押於集中營,兩人也因此被逼分開。逃往西班牙的 Carrington,後因患上癲癇,須進住精神病院療養。在另一位超現實藝術先峰 André Breton 鼓勵,出院後的 Carrington 重新發展藝術,畫作中的女性多以巫婆、魔女形像出現。
因為一場戰爭,兩人分道揚鑣,縱然男方後來從集中營被解救出來,但二人關係還是無疾而終,以 Carrington 為 Ernst 繪畫的畫像 Bird Superior (1939)作結。而畫作中,Ernst 以巫師形象出現。
與 Max Ernst 分開後的一段長時間中,Leonora Carrington 經歷過精神困擾,一度被關於療養院,更受成效備受爭議的電療,治療精神疾患。在 1944 年,亦是離開療養院的 3 年後,她推出了小說 Down Below 描述這段體驗。
|Wes Anderson&Juman Malouf,鬼才導演與藝術家的創作與愛情故事
奧斯卡得獎電影大師 Wes Anderson 的名字人人都聽過,但大家又知道原來他的女友也是一名藝術家嗎?來自黎巴嫩的 Juman Malouf 沒有特別出眾的外貌,與 Wes Anderson 雙雙出席公開活動時,容易被鏡頭略過。不過,今年 45 歲的她實力絕對不比伴侶遜色,她身兼多職,同時是插畫家、作家和服裝設計師,而且在 Wes Anderson 眾多電影中一直貢獻良多!
別以為 Juman Malouf 的藝術成就單單來自於協助 Wes Anderson 的電影。2015 年,她推出首本著作 The Trilogy of Two, 這本由她親自書寫和插畫的小說獲得好評,被當時「時代雜誌」選為「2015 年十大兒童圖書」之一。從封面可見,Juman Malouf 畫風精練,線條俐落,與 Wes Anderson 一樣特別重視細節。
十九年來,Wes Anderson 和女友 Juman Malouf 愛得低調,外界除了知道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是穿梭於紐約和巴黎之外,對他們的私生活一概不知。有人說藝術家之間很難合作,更別說是跟自己的伴侶一起工作。但 Wes Anderson 和 Juman Malouf 多年來合作無間,相互影響,在二人的創意碰撞下成就了多部出色的經典之作。
|McDermott & McGough,活得像維多利亞紳士的酷兒藝術家
在 80 年代時,二人以 McDermott & McGough 這個稱號為人所知,他們不單在藝術上無間斷地合作,也生活在一起,一同創作了顛覆性的酷兒主題畫作、充滿古舊味道(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的攝影作品,出版了攝影集 McDermott & McGough: A History of Photography,以維多利亞時代的打扮重新呈現當時的光景,而在作品以外,他們也像上個時代的花花公子一樣生活:戴著高帽子,穿著燕尾服。
合作超過 30 年,McDermott 和 McGough 又豈止是工作上的夥伴,他們也是一對非常合拍的戀人。二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醞釀了 20 年的 Oscar Wilde 項目展覽,那是一個與紐約策展人 Alison Gingeras 和非盈利機構 New York LGBT Center 合作創造的「宮殿」Oscar Wilde Temple,它以作家王爾德為中心,同性戀者能在王爾德雕像的見證下結合為伴侶,同場還有他們以王爾德生平經歷為題的畫作 Reading Gaol 以及其他作品。
同在上世紀 50 年代出生,McDermott 和 McGough 承受過當時人們對男同性戀的壓迫,McGough 認為自己從小已是「非常明顯」的同性戀者,他愛和姐妹一起看 Vogue 雜誌,想留一頭金色的長髮,但卻因此被人欺凌和用言語、花名來侮辱他,所以到了成為藝術家時,在 80 年代(同性戀剛被去病化後不久),他們就用視覺語言來表達同性戀愛的美。McGough 說,他們不是站在政治層面上強烈地爭取性小眾的權利,而是想用美麗的創作來讓大家感受他們的情感。
|Inez & Vinoodh,荷蘭攝影夫妻檔用鏡頭「稱霸天下」
家鄉於阿姆斯特丹的 Inez van Lamsweerde 及 Vinoodh Matadin,起初因在 Amsterdam Fashion Academy 修讀時裝設計而相識,後來再一起進修攝影碩士學位。畢業後,Vinoodh 從事造型師工作,而 Inez 則成為攝影師。在結識的前提下,兩人決定攜手合作,更早於 1986 年成為荷蘭的「攝影二人組」。可能是因工作關係,日久生情的橋段也在他們身上發生,並由工作夥伴升華到在 1996 年成為終生伴侶,更誕下了可愛的兒子。
若要簡單介紹他們的成就,相信用「稱霸天下」也不誇張。不論是平面硬照、電影廣告及 MV 短片等等。但凡是關於時尚,他們都會去接觸嘗試。對兩位而言 :「我們不是拍「時裝」,而是活生生的每個人」,比起捕捉服飾的設計剪裁,這對夫妻更重視人的互動。一個成功的廣告,人往往是重要的關鍵。當與主角有好的溝通了解,那自然能發揮應有的情緒,廣告亦會因此而昇華。因為這個信念,令他們的作品是如此有個人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