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國農民豐收節!
物阜民豐,千年祈願,
豐收——是古往今來
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不變的夢想與追求。
然而,在生產力和科技水平落後的數千年裡,人類卻始終面臨著飢餓的威脅。即便一年到頭辛勤耕作,也很難獲得豐收,恰如古詩所言:「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究其原因,除了封建統治者的盤剝之外,生產效率低下和土地貧瘠也是重要的原因所在。
面對這樣嚴峻的糧食問題,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們挺身而出,不斷地貢獻著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十九世紀中葉,德國著名化學家李比希看到農民辛勤勞作卻收穫慘澹,憐憫之心油然而生,他決定改變這樣的現狀。
經過長期實驗,李比希發現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化學元素。「能不能把這些化學元素直接施入土壤中,讓農作物增產呢?」李比希的腦海裡閃現出這樣的念頭。
順著這樣的思路不斷鑽研,李比希撰寫出了化學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有機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中的應用》。這部傑作科學地論述了土壤肥力的問題,提出了應用化學肥料促進農作物生長從而提高產量的思想。
在這部書中,李比希還對中國農民精耕細作、施用農家肥促進有機質循環的農業傳統大加讚賞,指出:「中國農民對農業具有獨特的經營方法,可以長期保持地力,並不斷提高土地生產力,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
此後,李比希依據這一原理研製出了人造鉀肥,這是人類第一次有意識地嘗試製造化肥。自此以後,科學成果開始源源不斷引入古老的農業生產中,農業生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飛躍。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興產業——化肥工業誕生了。而李比希也作為農業化學的奠基人被載入史冊。
在所有的化學元素中,氮對作物生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體內胺基酸的組成部分、是構成蛋白質的成分,也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起決定作用的葉綠素的組成部分。
然而,在二十世紀初,人類使用氮的資源卻十分有限。一些有遠見的化學家指出:考慮到將來的糧食問題,為使子孫後代免於飢餓,科學家必須實現大氣固氮,將空氣中豐富的氮固定下來並轉化為可被利用的形式。
可是,無數化學家耗費了巨大精力,但仍未掌握一種較理想的人工固氮方法。
1905年,德國化學家哈伯在歷經無數次失敗後,採用600℃、200個大氣壓和用鋨作催化劑的條件下,人工固氮成功。從而結束了人類完全依靠天然氮肥的歷史,為世界農業發展帶來了福音。
哈伯合成氨的實驗裝置
哈伯也因此被授予19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並被譽為「用空氣製造麵包的聖人」。(不過,對於哈伯的是非功過,卻有著不同的評價,欲知情由,且聽以後分解^_^)
化肥的發明和應用,大大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對於世界糧食生產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國能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可以說化肥在其中居功至偉。
而在中國農業化學的發展中,同樣有著無數化學家的辛勤耕耘。「化學人生」此前介紹過的蔡啟瑞院士,就是其中的代表。
1972年,著名化學家盧嘉錫、唐敖慶、蔡啟瑞組成了「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理論研究三人組。
▲唐敖慶(2排右2)、盧嘉錫(2排右3)、蔡啟瑞(2排右1)
為了攻克化學模擬生物固氮這一難題,蔡老數十年如一日不斷鑽研,80多歲了還自學電腦,做複雜的模型結構圖。甚至在病榻上昏迷中,依然念叨著「固氮」。
正是由於有了無數化學家們
前赴後繼的不斷探索,
正是由於化學所帶來的
化肥、農藥、儲藏、加工等
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
才有了這五穀豐登、
碩果纍纍的豐收景象。
這正是——
喜看稻菽千重浪,
化學貢獻在其間!
(「化學人生」原創,其他公眾號轉載請先聯繫授權,但歡迎朋友們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