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芽NewSeed
作者 | 毛麗娜
來源 | 娛樂硬糖
「
「Bot是什麼意思」?那可要從10年前說起。
」
曾被張藝興一紙訴狀告上法庭的「嘲羊區Bot」賣號了。3月6日下午,該帳號發布長文聲明,稱自己花了50萬從原號主手中買下帳號。雖然皮下換了,但是「嘲羊」精神不變,未來也會和「嘲羊群眾」繼續快樂吐槽。
這算是常見的自媒體帳號交易,卻因「Bot」的後綴變得有些特殊。2019年,微博上突然颳起一股Bot風:天秀Bot、千禧Bot、嘲羊區Bot、奶乎Bot,各式各樣的Bot全面開花。
與「萬物皆可Bot」的熱鬧場面形成對比的,則是群眾對「Bot」概念的模糊不清。在搜尋引擎輸入「Bot」,自動聯想的相關搜索就是「Bot是什麼意思」,可見疑惑者不在少數。不懂Bot,不算咱又不小心落伍。
「Bot是什麼意思」?那可要從10年前說起。
從機器行為藝術到真人模仿機器
Bot源於RoBot的縮寫,泛指聊天機器人,即一眾科技公司重點布局的AI範疇。社交網絡早期的Bot雛形,可以追溯至推特上的老帳號大本鐘Bot等。這類Bot帳號是真機器人,通過程序腳本編寫,在特定時間自動發布內容。
或許是受大本鐘Bot的啟發,2011年,一個名為「古城鐘樓」的帳號在微博註冊。發布了兩條「宏厚的鐘聲又將響徹雲霄」、「愛西安」的打招呼內容後,開始了數年如一日的報時日常。該帳號每到整點就會發布一條標註了時辰的「鐺~鐺~鐺~鐺~」內容,且從不參與評論區互動。
有技術宅通過分析「古城鐘樓」的發布地址及發布規律斷定,該帳號是不折不扣的機器人,才能完全不在意評論甚至不在意自己紅了,機械重複著報時日常。
「古城鐘樓」可以被視為國內Bot的先行者。在其因機械報時走紅後,網上又出現了鐘樓、鼓樓等效仿者。
知乎上有答主分析,此類機器人Bot主要是靠閱讀量、互動量賺平臺流量分成,但收益不大。加之其本質是自動推送程序,網友的一時好奇也難以長久維持。以「古城鐘樓」為例,雖然坐擁百萬粉絲,但每條也就幾十個評論。
這一時期的Bot更像是一種行為藝術,變現的主觀意圖和實際可能性都較低。直到2017年,有人注意到推特上的「Bot」現象並重新將其引入微博,「Bot」正式開始了一場中國化進程。
與海外Bot主要依靠程序自動抓取及發布內容不同,國內的Bot運營者基本都是自然人,通過扮演機器人的角色與用戶進行互動和產出內容。
2018年6月,粉絲僅4000人的「過激派Bot」發布的內容在經過@M大王叫我來巡山@這是一個很高冷的ID 等博主轉發後,很是火了一把,連同「Bot」概念一起闖入大眾視線。
Bot是什麼?普通群眾還在琢磨這個單詞的含義時,有心人便已看到機會。
2018年下半年,微博上冒出大量頂著「某某Bot」名頭的帳號。帳號運營者接受用戶投稿,並在篩選後通過Bot帳號發布,通過眾人合力創作帳號內容,形成一種內容眾籌的模式。
較早這批真人扮演Bot帳號,多數運營者還遵循著「Bot」的原教旨——沒有感情的機器人,盡心盡力在皮下扮演著一個冰冷發稿機器的角色。
這一時期的Bot帳號以某一圈層文化為主,如關注中國古代戲曲的「戲文Bot」、收集千禧年間集體回憶的「千禧Bot」以及聚焦沙雕搞笑段子的「天秀Bot」等。
2019年,「Bot」開始與追星文化強勢掛鈎。專注嘲諷張藝興的「孫藝興Bot」經大V轉發後出圈,帳號封禁後以「嘲羊區Bot」之名回歸。此後,開始出現大批效仿「嘲羊區Bot」,專門收集某明星負面內容的某某Bot帳號;也有如「肖戰Bot」、「火箭少女101的假料Bot」等帶有明星安利屬性的Bot出現。
如今,「Bot」這一概念在經歷了中國網際網路的洗禮後,從誕生伊始的機械程序變得高度人格化,甚至是比通常人格更加激進化。
有人為愛發電,有人渾水撈金
乍聽上去Bot的運營並不困難,無非是選擇相關領域,註冊個以某某Bot為名的帳號,尋找相關資料或接受投稿揀選發布即可。但實際上,「讀者文摘」可不是那麼好幹的。
對於Bot運營者來說,最艱難的也是積累原始粉絲的階段。粉絲少沒投稿,只能自己搞內容創作。這需要運營者在選擇領域時足夠獨特,儘量減少同質化競爭。同時對該領域有足夠深的了解,才能在一開始通過「乾貨」吸引粉絲。
隨著粉絲增多,影響力變大,Bot運營者要開始注意對帳號的「風險控制」。同樣的內容會有不同的解讀,運營者要做的,就是在篩選發布內容時降低被曲解的風險。
這些還都和原創帳號差別不大。但因為Bot運營者需要對投稿進行篩選,有些投稿後被棄之不用的用戶不免「因愛生恨」,轉過頭來發洩不滿。
總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今天微博那略有風吹草動便要毀天滅地的輿論環境,還真是想想就慫了。
「為愛發電」是早期Bot運營者們提到最多的一個字眼。千禧Bot、戲文Bot等較為出名的Bot帳號,其皮下運營者均為普通用戶,出於對某一領域的興趣創建帳號發布內容。
也因為如此,這類運營者較為愛惜羽毛,極少甚至不接廣告。千禧Bot運營者曾經表示,如果有一天做不下去了,就讓這個帳號自然關閉。
「即使我不做了也不會賣號,就讓它成為一個網絡廢墟吧。」一位亞文化Bot運營者對硬糖君說,對他而言這個帳號就是孩子一樣的存在。
但也有人從創建Bot的那一天開始,就帶著明確的變現目的。營銷號改名「Bot」不是新鮮事,「糗事Bot」便是一例。雖然名為「糗事」,但該Bot發布的內容與「糗事」有關的不多,反倒是廣告、推廣佔了主流。
與明星相關的各類Bot,則更多涉及娛樂圈的「紅黑產業」。特別是專門收集曝光某一明星黑料的帳號,通過「粉絲投稿」的形式,躲在所謂「機器人」身份的背後,似乎就可以推卸掉主體責任。
究竟是粉絲投稿借Bot發聲,還是Bot借粉絲投稿發聲,主動權和主觀故意在誰手裡顯而易見。但一旦有正主找上門來,Bot仍可以兩手一攤,表示我們不生產聲音,我們只是大眾聲音的搬運工。
雖然已經人人知道Bot皮下是真人,但畢竟礙於「機器人」的身份,和非原創的內容屬性,Bot號仍然不便於直接帶貨接廣告。有的運營者通過分享「私人小號」的方式,將粉絲引流至其他帳號,光明正大開始賣貨。「嘲羊區Bot」就是先引流後賣號,賺了雙份錢。
說真的,專嘲一個明星的號都能賣50萬,這錢也太好賺了,也難怪越來越多人投身Bot熱潮。
誰在看Bot
為什麼Bot有市場?甚至有人願意為了Bot運營者買單?在硬糖君看來,大環境使然,Bot會火是種必然。
目前網絡上的Bot大體可以分為兩類:知識類及情緒類。知識類包括各類文學Bot、亞文化Bot等;情緒類則有偷聽Bot、上等人發言Bot、直男發言Bot等。
知識類Bot,滿足了受眾獲取知識更尋找同好的需求。比如戲文Bot,粉絲不乏20多歲的年輕人,甚至未成年的學生。他們平時在生活中不容易找到同道中人,卻可以通過主題Bot結識同好。
「其他平臺要不註冊太麻煩,要不就是要透露太多個人信息。戲文Bot這樣的平臺,在找到同好的同時,彼此還能保持一定距離感。」戲曲愛好者娟兒還在上中學,這樣的愛好在同齡人中顯得格格不入。但因為Bot的存在,她發現自己並不孤獨。「Bot」這種略帶距離感的模式,也讓她更有安全感。
知識類Bot同時承擔著「信息秘書」的工作。比起自行在浩如煙海的網際網路信息中搜索,Bot有運營者對內容進行發現與甄別,更能針對性地服務圈層愛好者。
情緒類的Bot,則讓用戶在日漸收窄的網絡交流空間下,獲得了可以安全表達情緒的場所。
微博飯圈化和各種情緒對立日益嚴重,即使是素人用戶在自己的微博發表內容,都可能會招來五花八門的「微博出警」。天長日久為了避免麻煩,不少人在微博選擇噤若寒蟬,不敢輕易說話。
以發洩、吐槽或者分享為主的情緒類Bot,為受眾提供了暢快表達的空間。匿名的投稿方式,使得表達者無需擔心陌生人的指責,可以自由發洩自己的情緒。明星吐槽類帳號雖然背後有推手的推力,但在受眾中大受歡迎,甚至不少人主動投稿,也是因為「苦飯圈警察久矣」。
不止如此,Bot這種篩選並發布投稿的模式,更像是一種集合眾人力量進行創作的內容眾籌。投稿人向Bot提供內容,Bot經過篩選後進行發布,這一過程就像電臺時代被展讀的優秀讀者來信,會給予投稿人極大的滿足感及參與感。
比起電臺的來信展讀只有單向輸出,投稿人還能通過投稿被發出後的評論和轉發,進一步獲得來自於他人的認同,並精準地篩選同好。
這種滿足感與認同感,會促使用戶與「Bot」帳號建立更深的感情聯繫,甚至對Bot運營者產生信任,成為「人品飯」。這也就是為什麼「嘲羊區Bot」將粉絲引流到小號後賣貨,也有人願意為其買單的原因。
但說到底,如今除了少數專業性強的小眾文化Bot外,大部分Bot的本質與過去的樹洞、某某吐槽君並無區別,只不過換了個時髦名字而已。
批了機器人的皮,Bot的免責意味,太好用了,也太雞賊了。因此迅速成為營銷號的新寵,也是太自然了。
而愈演愈烈的明星黑Bot,看似對飯圈警察的還擊,很快就演變成通過匿名與抱團的方式散發惡意。但成功先例太誘人了,誰還能攔得住黑Bot高歌猛進?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 :娛樂硬糖(ID:yuleyingtang)授權新芽NewSeed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