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伴隨著熟悉的轟鳴又一次在文昌這片熱土響起,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航天邁出了深空探測的堅實一步,在人類探索浩瀚宇宙的進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萬千牧箭耕星的航天人中,有這樣一個年輕的身影,參加工作三年便挑起分系統指揮員的大梁,在南海之濱的發射場書寫著90後別樣的青春,他就是來自江蘇連雲港的張書聖。
張書聖正在檢查測量系統測試設備
2016年7月,張書聖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懷揣著投身航天的夢想,來到文昌航天發射場工作,從事火箭測試發射工作。如果說測試發射團隊是火箭的醫生,對火箭進行「全身檢查」。要將火箭的問題隱患查清查明,保證火箭順利升空。那麼測量系統就是醫生手中的聽診器,成百上千的傳感器遍布火箭重要部段。
來自火箭全身的數據像血液一般流動匯集到測量系統。移動的波形、起伏的曲線就像是火箭的心跳;跳動的數字、切換的時序就像是火箭的血壓。「我們是傾聽火箭呼吸的一群人,」張書聖說。
參加工作以來,面對龐大的測量系統,複雜的數據,箭上和地面數千臺套專用儀器設備。他靜下心來,認真學習技術資料,虛心向他人求教。通過夜以繼日的努力,短短三年時間,他就成長為發射場最年輕的電測分系統指揮員。
在今年上半年的長徵五號B首飛任務中,他擔任測量系統指揮。當時,長徵五號復飛成功的歡慶還如發射場上連綿的雲彩氤氳,但無情的新冠疫情已波及四散開來,大量春節探親人員無法按計劃歸隊。
而又適逢兩個型號任務並行,一面是箭在弦上的長徵七號改發射任務,一面是捉襟見肘的參試隊伍。張書聖只能既當指揮員又當操作手,白天奔赴現場輾轉不停。指揮大廳、活動發射平臺、水平轉運廠房、垂直測試廠房,每一個測試間都留下了他的汗水和筆記。
晚上組織崗位人員開展回想和預想,對白天測試查漏補缺,對後續測試細緻部署。崗位人員休息後,再點亮長燈梳理階段工作和重難點測試項目,擬制應急預案。夜以繼日的奮戰,他終於帶領團隊圓滿完成了長徵五號B首飛任務。
張書聖組織測量系統圓滿完成長徵五號B首飛任務
可首次擔任指揮員圓滿完成任務的喜悅還未退去,張書聖就已投身到更為緊張的探火任務中了。此次任務,他作為測量系統備份指揮員,擔任系統控制臺這一重要崗位操作手。
任務中,他和本次任務指揮員袁清林密切配合,共同承擔起測量系統測試發射工作。特別是燃料加注的前一天晚上,要工作到凌晨三四點,而第二天加注發射日又要連續工作近30個小時。張書聖主動承擔,從晚上九點一直扛到凌晨三四點。加注發射日,他更是與咖啡為伴,與設備為友,通宵熬夜地完成著各項測試任務。
「控制臺的操作手一定要細心細心再細心,決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的參數跳動,要看到隱藏在數據後面的東西,才能更好的完成測試發射任務」,張書聖指著電壓、電流、指示燈密布的控制界面說道。「航天人要的就是穩妥可靠、萬無一失。」
張書聖正在進行測試操作
「5、4、3、2、1,點火!」高達50多米的胖五火箭承載著中國人對火星這顆紅色星球的追尋夢想騰空而起,邁出了深空探索的堅實一步。張書聖將同萬千航天人一道,持續不懈追求探索浩瀚宇宙的航天夢。
(鄭懷周 廖宸 宋志斌)
來源:國防時報
編輯:王舒涵
編審:李超
通聯:國防時報新媒體 20289601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