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門廳北梢間正立面簷部磚雕:舜耕歷山。《史記·五帝本紀》載:「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居,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畔,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
漁翁得利
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後來舜繼堯之位成為上古五帝之一。
網絡配圖
《尚書·虞書》載:「帝(舜)初於歷山往于田。」《竹書紀年》亦記:舜「耕於歷山」。虞舜,性至孝,夫頑母囂,弟傲,然舜不嫉恨,仍恭順於父,慈愛於弟。其孝行感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耕,鳥代鋤。
舜耕歷山
磚雕再現了舜在歷山的耕種場景,前面老牛開路,舜手拿鋤頭站立後方,面目含笑,神態怡然。旁邊立著兩位仙人,手撫鬍鬚,讚許不已。畫面四周以草木鳥獸點綴,樹木茂盛,枝繁葉茂,飛鳥盤旋空中,靈動異常。
網絡配圖
門廳北梢間正立面簷部磚雕:漁翁得利。《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網絡配圖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
網絡配圖
文中講的是當趙國將要攻打燕國時,著名說客蘇代為了燕國的國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勸諫趙惠王,蘇代用「鷸蚌相爭,漁甕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趙國攻打燕國可能給燕趙兩國帶來的巨大災難,希望趙惠王審時度勢,縱觀戰國風雲,權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說的是雙方相爭持,讓第三者得了利。
網絡配圖
這個故事說明看不到真正的敵人,就會給強敵製造有利的機會,給爭執雙方帶來滅頂之災。
網絡配圖
畫面上右側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雙方互不相讓。左側漁翁手作拿起狀準備把兩個都抓住。磚雕意在警示後代要團結一心,共興家業。
網絡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