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10月18日專電(記者塗洪長)19號颱風「龍王」帶來的洪災給福州市造成巨大損失,8000餘輛汽車在這次洪水中泡了湯。目前,針對這些車輛的受損勘定、災後理賠以及維修情況,車主、保險公司和各維修商之間存矛盾紛起,福州市物價部門也已採取措施,向哄抬維修價格的現象發出警告。
8000輛汽車災後呼救
「我們已經抽了7天了,車庫裡還有不少積水」,10月9日,福州五四北路的藍山四季小區門口,看到最後一輛渾身裹泥的的羚羊轎車從「水庫」裡拖起,小區物業公司的陳主任無奈地說道。
「受損的車輛太多,至少要忙到月底了」,福州歐邁克汽車美容塔頭店的店長告訴記者。在塔頭路的幾家汽車維修店裡,待修車輛排到了人行道上。幾乎每輛車都是淤泥裹身,嚴重的,駕駛室內一片狼籍。
19號颱風「龍王」使福州市內的汽車遭受重創,截至目前統計,福建保險業已接到與「龍王」有關被淹機動車輛報案7034起,受災投保企業813家。分析人士認為,以9成車主購買保險來推算,加上未購保險的被淹車輛,此次,福州大概有近8000餘輛汽車被淹。
目前,福州市各大車行都在全力以赴災後的汽車維修工作。福州中機中泰總經理林超楊說,他們公司承修的車輛已經達到600多輛,其中六分之一的汽車泡頂,維修起來難度很大,具體維修時間要視是否沒頂、浸泡時間以及車窗關閉密封等情況。他們已從全省各地維修中心緊急抽調了20多人,現在有300多人在通宵達旦搶修。
維修費用誰說了算?
「太黑了,這種漫天要價的做法是在發災難財」,許先生回想起13日上午的修車遭遇仍然憤憤不平,「當時我說要向工商局和新聞媒體打電話,他們才服軟」。
許先生是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的部門負責人。13日上午,該公司受理的一輛奧迪A6拉到某修理廠,車主提出要清洗四個座椅和車內墊毯,可修理廠老闆開出的45000元的清洗費卻讓許先生傻了眼,「平時一般的車輛,如桑塔那、馬自達等,類似的清洗費大多在300到600元之間,高檔車也只收1000元左右」。許先生認為,修理商的做法是明顯的借災生財,經交涉,雙方最後把清洗費定為3000元。「仍然比以前貴了一大截」。
一位張姓車主向記者表示,目前福州市內的汽車維修店大多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他開玩笑說:「這種情況和『龍王』帶來的洪災一樣,都是百年一遇,他們不藉機抬價才怪」。他說自己剛買一個多月的奇瑞也被淹了,「因為沒有投保,維修價格又漲了好幾倍,我乾脆把車送到舊車市場處理掉,還能賣個七八千」。
據了解,目前福州市各保險公司根據各自承保量,採取了不同的定損方式。市場分額小的保險公司對受淹的每輛車都進行勘察,根據不同的受損情況理賠。車輛理賠業務較大的保險公司則根據車輛的受淹程度,和維修廠商一次性定價。
「要修的車太多了,每輛車勘察過去影響修理進度,我們只好根據大致的受淹情況,把封頂價格一次性談妥」,大地財險公司福州客服中心的總經理助理黃東曉對記者說,目前大地公司已經就受理的700多部水淹車和各維修商達成價格打包協議。黃東曉表示,受各種因素影響,不同保險公司和維修廠商之間約定的最高維修費用差距很大,「現在是非常時期,價格浮動厲害,相同的車,相同的水淹位置,維修費用可能相差上萬元」。當記者追問具體的價格信息時,黃東曉表示,各保險公司對一次性的打包價格都嚴格保密,「這個時候公布價格,勢必引起軒然大波」。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價格包幹形式對修理廠商也是一種風險,他舉例說,一部被水淹至座位的別克車,包幹價格定為4萬5千元,一旦受損特別嚴重,修理廠商最終只能賺到不多的工時費,甚至不賺反賠。
物價部門出臺幹預措施
面對8000餘輛被淹汽車帶來的修理、賠付高峰,福建省物價部門在10月8日專門向各汽車維修經營業戶發出提醒函,函中特別提到:對災後藉機進行價格欺詐、捏造虛假信息、散布謠言哄抬價格的行為,將依法沒收違法所得,處5倍以下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將依法處2萬元以上20萬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止整頓,或吊銷營業執照,並在經營場所公告其違法事實,通過新聞媒體曝光具體單位。
福州市物價局曾於10月7日組織3個檢查組,對市區主要汽車維修企業的價格執行情況展開檢查,並查處了福州永祥汽車服務公司等10餘家修理廠商。這些廠商大多沒有按規定統一明碼標價、沒有將通常的維修服務項目收費、配件價格採用價目牌的形式在經營場所的醒目位置上牆公布。針對災後不標價、亂叫價、亂抬價、變相漲價現象突出,12日和13日,福州市物價部門還組織車主、各保險公司和修理廠商開過兩場通氣會,但到目前為止,各方代表在定損方式和維修費用上仍存有歧議。
據福州市物價局檢查分局局長黃敬池透露,目前發動機、安全氣囊、音響設備等汽車配件價格正在上漲,從廣東供應商處了解到的信息,大概漲幅在30%左右。在清洗費、工時費等方面,各4S店執行情況較好,一般的汽車美容店、修理店都有不同程度漲價。
黃敬池同時表示,汽車維修業的價格是放開的,受市場供求關係影響,修理費用的合理上漲是正常的,物價部門無權幹預,「最後的價格仍是由車主或保險公司和修理方協調,只是現在後者掌握了主動權,雙方討價還價的基礎比以往顯得微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