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邊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過颱風的命名,全世界現有的颱風名稱都是由十四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的,分別是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柬埔寨、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越南、寮國、日本、朝鮮以及密克羅尼西亞。
14位地區和國家
颱風雖然每次都會造成損傷,但颱風的命名大多都寓意美好,希望在颱風來臨時能減少些損失。
但是颱風的不可控,會導致損失無法控。所以在颱風造成地區損失過大後,該颱風的命名便會「退役」。
本篇文章就說一下我國第一位退役的颱風名—「龍王」。
超級颱風--「龍王」為2005年第19號颱風,為何19號颱風會被命名為「龍王」。根據命名規則,西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而命名的方法便是,按照事先排列好的命名表循環使用颱風的命名,而「龍王」這個名字是第二次輪到,也是最後一次使用。
龍王的發展過程
颱風「龍王」在2005年9月26日在日本的硫磺島東南偏南335海裡處形成,同日上午8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出警報,在9個小時候,增強為熱帶風暴,並被正式命名為「龍王」。
在9月27日上午9點,聯合颱風中心把它升級為颱風,其後,龍王持續增強,以西北偏西朝向臺灣移。
龍王在9月25日增強為2級颱風,同日增強為3級颱風,在第二天下午,龍王繼續增強為4級超級颱風。此後,龍王的颱風強度持續下降,在9月30日下午5點,龍王被降級為颱風。
在10月1日上午5點,超級颱風龍王的中心已經移動到臺灣花蓮縣東南偏東方向大約320公裡處的海面上,此時龍王中心附近的風力有17級(約60米/秒)。在10分鐘後,龍王在臺灣花蓮縣豐濱鄉海岸登陸,此時氣象站測速64.9米/秒,相當於17級以上的最大陣風。
同日10點,龍王於彰化縣濁水溪口附近進入臺灣海峽,再有金門附近進入福建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鎮。
預報預警
在10月1日,中央氣象臺發布颱風緊急預警,龍王號颱風將給浙江南部、福建、廣東等地帶來氣象災害。民政部在第二天下午啟動救災四級響應。
福建省氣象局啟動重大災害二級預警應急預案,部分碼頭及旅遊景點關閉,近15萬遊客更換景點,福建省沿海轉移人數達到37.6萬人次。
浙江省同日發布颱風預警,做好防臺預案,準備轉移危險地帶人員的轉移。
龍王造成的危害
即便是龍王在登陸前便由超級颱風降為颱風,可帶來的損失依舊不小。
在臺灣,有一人因房屋倒塌被壓死,一人失蹤,一輛搭載15名大陸遊客的小型巴士,發生車禍11人受傷,據臺灣有關方面統計,颱風龍王造成臺灣島內37人受傷,將近76萬用戶停電。
在福建,受龍王影響,福建全境普降暴雨到特大暴雨,福州市區3小時的降雨量達到195毫米,導致福州部分地區積水,更有地區積水深度達到2米。此次福建受災地區有62個縣,370.89萬人受災,共轉移人數53.7萬。因災死亡人數15人。房屋倒塌5500間,農作物受災面積達98千公頃,公路中斷186條。
除此之外,在救災過程中福州共有86位武警被急流衝走,最終找到的屍體僅80具,有5人下落不明。僅福州市區有138平方公裡受淹,96個居民小區停電。直接經濟損失達到32.78億人民幣。
在龍王颱風的影響下,福建的受災最為嚴重。
龍王的退役
龍王 這個颱風名字僅使用兩次。由於龍王給中國造成的巨大損失,亞太地區世界氣象組織下的颱風委員會第38次會議決定將龍王退出颱風名冊,2006年3月23日起,我國大陸開始徵集颱風名稱,最終選出五個名稱作為備用提交給颱風委員會,它們分別是【哪吒】、【海葵】、【水仙】、【麒麟】、【梧桐】。
在同年12月的亞太經社會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決定將「海葵」這個名字正式替代「龍王」。
由此,中國第一個退役的颱風「龍王」,正式退出颱風命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