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都會有颱風的形成,至今為止人類都無法阻止颱風對人類造成的災難性創傷。每年都會因颱風給沿海的城市造成巨大的不便,除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外,在整體經濟層面都會帶來巨大的損失。
那我們今天就說一下颱風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命名的。
颱風的形成
在熱帶海洋面上經常有許多弱小的熱帶渦旋,我們稱它們為颱風的「胚胎」,因為颱風總是由這種弱的熱帶渦旋發展成長起來的。通過氣象衛星已經查明,在洋面上出現的大量熱帶渦旋中,大約只有百分之十能夠發展成颱風。颱風是怎樣形成的呢?
一般說來,一個颱風的發生,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1、首先要有足夠廣闊的熱帶洋面,這個洋面不僅要求海水表面溫度要高於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層海水裡,水溫都要超過這個數值。其中廣闊的洋面是形成颱風時的必要自然環境,因為颱風內部空氣分子間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釐米**2的能量,這個巨大的能量只有廣闊的熱帶海洋釋放出的潛熱才可能供應。另外,熱帶氣旋周圍旋轉的強風,會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騰,在氣壓降得很低的颱風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湧起,繼而又向四周散開,於是海水從颱風中心向四周圍翻騰。颱風裡這種海水翻騰現象能影響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溫度低於26.5℃的海洋面上,因熱能不夠,颱風很難維持。為了確保在這種翻騰作用過程中,海面溫度始終在26.5℃以上,這個暖水層必須有60米左右的厚度。
2、在颱風形成之前,預先要有一個弱的熱帶渦旋存在。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機器的運轉,都要消耗能量,這就要有能量來源。颱風也是一部「熱機」,它以如此巨大的規模和速度在那裡轉動,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來源。颱風的能量是來自熱帶海洋上的水汽。在一個事先已經存在的熱帶渦旋裡,渦旋內的氣壓比四周低,周圍的空氣挾帶大量的水汽流向渦旋中心,並在渦旋區內產生向上運動;溼空氣上升,水汽凝結,釋放出巨大的凝結潛熱,才能促使颱風這部大機器運轉。所以,即使有了高溫高溼的熱帶洋面供應水汽,如果沒有空氣強烈上升,產生凝結釋放潛熱過程,颱風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氣的上升運動是生成和維持颱風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條件則是先存在一個弱的熱帶渦旋。
3、要有足夠大的地球自轉偏向力,因赤道的自轉偏向力為零,而向兩極逐漸增大,故颱風發生地點大約離開赤道5個緯度以上。由於地球的自轉,便產生了一個使空氣流向改變的力,稱為「地球自轉偏向力」。在旋轉的地球上,地球自轉的作用使周圍空氣很難直接流進低氣壓,而是沿著低氣壓的中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北半球)。
4、在弱低壓上方,高低空之間的風向風速差別要小。在這種情況下,上下空氣柱一致行動,高層空氣中熱量容易積聚,從而增暖。氣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層以上的環境氣流將沿等壓線流動,高層增暖作用也就能進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區,氣候條件發生了變化,主要是高層風很大,不利於增暖,颱風不易出現。
上面所講的只是颱風產生的必要條件,具備這些條件,不等於就有颱風發生。颱風發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至今尚未徹底搞清。
命名由來
目前颱風一共有140個名字,這些名字是由一個叫「世界氣象組織(WMO)」國際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及其地區提供的。其中每個成員國和地區可以各提供10個名稱。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英文縮寫: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年度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並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確立一張新的命名表,旨在幫助人們防臺抗災、加強國際區域合作。
這張新的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1個成員國和3個地區提供,按順序分別是柬埔寨、中國大陸、朝鮮、中國香港、日本、寮國、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這套由14個成員提出的140個颱風名稱中,每個國家或地區提出10個名稱。編號中前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熱帶風暴在該年生成的順序。例如,0704,即2007年第4號熱帶風暴。一般情況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
有趣的是,國際上所使用的西太平洋颱風的名稱依然很少有災難的含義,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如茉莉、玫瑰、珍珠、蓮花、彩雲等等,似乎與颱風災害不大協調。這是因為希望:如果颱風到來,可有效緩解當地的旱情,為其帶來充足的降水,一般情況下,颱風名字還是極其動聽的。
為避免一名多譯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亂,中國中央氣象臺和香港天文臺、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經過協商,已確定了一套統一的中文譯名。
從2000年1月1日起,中國中央氣象臺發布熱帶氣旋警報時,除使用熱帶氣旋編號外,還使用熱帶氣旋名字。此前,我國一直採用熱帶氣旋編號辦法。
退役原則
颱風的命名,多用「溫柔」的名字,以期待颱風帶來的傷害能小些,但是世界颱風委員會有一個規定,一旦某個颱風對於生命財產造成了特別大的損失或人員傷亡而聲名狼藉,或者是以名稱本身因素而退役的,那麼它就會永久佔有這個名字,該名字就會從命名表中刪除,其他熱帶氣旋不再使用這一名稱,也就是將這個名稱永遠命名給這次熱帶氣旋,這就是除名。這樣,就必須要補充一個新名字加入命名表。空缺的名稱則由原提供國或地區再重新推薦,新名稱需在第二年之前將新名稱提交至颱風委員會,颱風委員會將根據相關成員的提議,對熱帶氣旋名稱進行增補。
比如2004年的颱風雲娜,意為「喂,你好」,但據統計,「雲娜」颱風在浙江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81.28億人民幣,它被永久性除名,退出了國際颱風命名序列。2005年19號颱風輪上「龍王」的名字,它一路肆虐,給華東地區帶來巨大的威脅,據中國氣象局提供的數據資料顯示,龍王的到來給華東地區帶來了強降水,其中福州地區一小時降水量突破了歷史極值,超過了152毫米,這是歷年來颱風影響最嚴重的。由於它的到來,在福建造成了74.78億元的經濟損失,導致近百人死亡。於是,國際颱風委員會決定將中國颱風名稱「龍王」從命名表中刪除,這是中國大陸提供的颱風名稱中最先退役的一個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