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只要颱風一登場,都會上各大的熱搜頭條,颱風所到之處都為之震撼,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可見颱風之猛烈。對於大自然的產物,我們要抱有敬畏之心,同時也要做好防護。今天我們來談談颱風是怎麼命名的?常常聽到有各種各樣的颱風的名字,有用水果、動物、人名等等作為颱風的名字,曾經出現過的颱風名,也會再出現,而有一些名字卻又被剔除,這又是為什麼?
據美國海軍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平均每一年大概有26個左右的颱風生成,出現颱風最多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年8月份接二連三地出現颱風的原因,例如,前幾天的7號颱風「海高斯」,再之前的4號颱風「黑格比」、「米克拉」,還有報導稱即將形成的8號颱風「巴威」。
「海高斯」曾經是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也成為了今年的7號颱風的命名,海高斯是美國所提供的名稱,是查摩洛語中無花果之意。颱風「黑格比」也曾經在2014年,於菲律賓東薩馬省多洛雷斯沿海登陸,它是2014年第22號超強颱風,造成了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黑格比」一名是由菲律賓提供,即「鞭打」之意。今年「黑格比「也成為了登陸我國的4號颱風。
這麼多的颱風是依據什麼命名的?這就要了解一下颱風命名的發展史了。
颱風的命名起始於20世紀初,據說,是一位澳大利亞的天氣預報員,把颱風命名為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以此來公開戲稱這位人物。1945年,在西北太平洋,颱風正式以人的名字來命名,起初只用女人的名字來命名,後因受到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從1979年起,用男人的名稱和女人的名稱交替使用。直到後來,為避免名稱混亂,在1997年11月在中國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命名的方法就是要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這張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1個成員國和3個地區提供,按順序分別是柬埔寨、中國大陸、朝鮮、中國香港、日本、寮國、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這套140個颱風名稱中,每個國家或地區提出10個名稱。這140個名字分成10組,每組的14個名字,按每個成員國英文名稱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列,按順序循環使用。
原來颱風就是按照一張表裡面所含的140個名稱來命名,怪不得會重複出現之前提到過的颱風名字。說完了命名之後,那麼為什麼有些颱風又會被除名?難道是名字不好聽嗎?
按照颱風除名的標準,只要是某個颱風造成了特別重大的災害或人員傷亡,成為公眾知名的颱風後,也就是造成這場災難的專屬颱風。為了防止它與其他的颱風同名,便從現行命名表中將這個名字刪除,換以新名字。歷史上也出現了很多颱風被除名。
2013年,由我國命名的颱風「海燕「,在菲律賓登陸,造成了當地重大傷亡和嚴重的經濟損失,為此,颱風委員會根據相關規定,決定將海燕除名,並要求我國提供新的名字來補缺。
2018年,由泰國命名的颱風「山竹「對菲律賓和中國華南造成嚴重影響,在中國受災影響的就有300多萬人,在菲律賓導致多人傷亡和失蹤,3.4萬個家庭受到影響。同樣地,颱風」山竹「也因此而被除名,成為了繼「莫拉克」、「凡亞比」、「彩虹」、「天鴿」之後,第五個遭到除名的替補名。據2020年8月8日中央氣象臺官網顯示,命名表中「山竹」的名字已被「山陀兒」所取代。
下圖是從2001年到2014年已經被除名的颱風名稱表。其中我國所提供的颱風名稱就已經有3個被除名了,它們分別是「龍王「、」海馬「和」海燕「 ,取而代之的是」海葵「、」木蘭「、」白鹿「。
假如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讓你為颱風命名,你又會取什麼樣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