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夏末秋初,颱風接二連三北上,時而帶來綿綿細雨,時而帶來狂風暴雨。「鸚鵡」「黑格比」「米克拉」「海高斯」……這些颱風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颱風大部分出生在南、北緯5~20°的熱帶洋面上。只有洋面溫度≥26.5℃時,颱風才有可能出生。此時,洋面高溫導致水汽大量蒸發,在一定條件下,這些水汽發生了螺旋上升,形成了雲團,雲團越轉越大,最後形成了熱帶氣旋!當熱帶氣旋中心風力≥12級(32.7m/s)時,就成了我們眼中的「暴躁小孩」——颱風。
今年4個颱風在我國沿海地區登陸,較同期偏少
截至2020年9月底,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2個颱風生成,較同期平均(18.1個)偏少6.1個。其中,颱風「鸚鵡」、颱風「黑格比」、颱風「米克拉」和颱風「海高斯」等4個颱風在我國沿海地區登陸,較同期平均(5.8個)偏少1.8個。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錢傳海介紹,今年7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無颱風生成,是自194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出現7月「空臺」現象,創造新的歷史。
今年8月共有7個颱風生成,生成數較多年平均(5.7個)偏多1.3個,其中8月上旬就有4個颱風生成;8月「黑格比」「米克拉」和「海高斯」3個颱風先後登陸我國,較同期平均(1.9個)偏多1.1個。
而8月26日至9月8日 三個颱風連續北上影響東北,歷史罕見。東北地區連續遭受第8號颱風「巴威」、第9號颱風「美莎克」和第10號颱風「海神」影響,為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比常年全年影響東北地區颱風個數(1.2個)偏多1.8個。
颱風是如何命名的?
每年都會有很多颱風出生,聰明的人們分別給它們命名,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的140個名字組成了颱風家譜。這些名字年復一年重複使用,直到某一名字的颱風造成特大災害,則會將它們除名,由其原名稱提供國重新提供新名字,以期減少災害,帶來福祉。
颱風還有個編號是誰給的呢?我國的颱風編號僅在「自己家裡」使用,相當於家裡孩子的排行,老大、老二、老三……當一個熱帶氣旋中心風力≥17.2m/s(8級風)時,中央氣象臺就會對它進行編號!當熱帶氣旋中心風力≥12級時就是颱風了。颱風是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壯年」!
颱風長什麼樣?在新聞報導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衛星雲圖,龐大的雲團在沿海地區逆時針旋轉。從空中向下俯視,颱風有一隻黑色的「眼睛」長在最中間,被稱為颱風眼,這裡無風無雨,雲淡風輕。圍繞眼睛的是連續密閉的雲區,再向外是螺旋狀雲帶,這些雲區、雲帶都會產生風雨,強度不同。
歷史上被「除名」的颱風
颱風命名表使用以來,颱風委員會總計除名51個颱風名字,其中有43個是因為颱風造成嚴重災害,每一個被除名的颱風都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錢傳海介紹,中國提供的颱風名字已經有三個名字被替代,分別是「海葵」替代「龍王」、「白鹿」替代「海燕」,「木蘭」替代「海馬」。
「玉兔」這個名字總計被使用了4次,分別是:2001年第7號颱風「玉兔」(颱風級)、2007年第2號颱風「玉兔」(強颱風級)、2013年第16號颱風「玉兔」(熱帶風暴級)、2018年第26號颱風「玉兔」(超強颱風級)。
颱風如何消散?
颱風當然不會一直肆虐下去。通常來說,颱風的消散有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颱風登陸。當颱風從海面來到陸地上,失去了提供能量的溫暖海水,颱風就會迅速消散。
大部分颱風在登陸一兩天之後就會有很大程度地減弱。不過如果登陸後重新回到海面上,那麼這個颱風還可能重新發展壯大。
其二,如果颱風在原地滯留過久,海面下溫度較低的海水被翻起湧到海面上,較冷的海水不足以為颱風提供足夠的能量,也會讓颱風漸漸消散。
除了上面兩種情況,被更大的熱帶氣旋吸收,或者移動到溫度較低的海域,都可能是颱風消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