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地區是世界上颱風(熱帶風暴)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每年登陸我國就有六、七個之多。多年來,有關國家和地區對出沒這裡的熱帶風暴叫法不一,同一颱風往往有幾個稱呼。為了避免名稱混亂,有關國家和地區舉行專門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並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個命名表,然後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以便於各國人民防臺抗災、加強國際區域合作。 同時颱風委員還規定:當某個颱風犯下滔天大罪後,有關成員可以提出換名申請,從而把這個惡魔永遠釘在災難史的恥辱架上。
到目前為止歷史上被除名的颱風有:
2006年被除名颱風:
1、2006年的1號強颱風「珍珠」(Chanchu),在菲律賓、中國東南部、臺灣總共造成104人死亡以及12億美元的損失。
2、2006年的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Bilis),在菲律賓、臺灣、中國東南部總共造成672人死亡以及44億美元的損失。
3、2006年的8號超強颱風「桑美」(Saomai),在馬利安那群島、菲律賓、中國東南沿海以及臺灣省總共造成458人死亡以及2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4、2006年的16號超強颱風「象神」(Xangsane),在菲律賓、海南、越南、柬埔寨、泰國總共造成279人死亡以及7.47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5、2006年的22號超強颱風「榴槤」(Durian),在菲律賓、越南、泰國總共造成於819人死亡,經濟損失無法估計。
2005年被除名颱風:
2005年的9號強颱風「麥莎」(Metsa),給我國華東地區造成重大損失。40萬人被撤離,上海地鐵停運。僅浙江直接經濟損失達65億元(其中寧波損失27億元)。江蘇發生狂風暴雨天氣,並且造成經濟損失達12億元。
2005年的14號超強颱風「彩蝶」(Nabi),在日本造成21人死亡。
2005年的19號超強颱風「龍王」(Longwang),給我國臺灣、福建、廣東、江西等地造成大風大雨,並造成一定人員傷亡。
2004年被除名颱風:
2004年的1號颱風「蘇特」,給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關島、北馬裡亞納群島、帛琉、中國臺灣、日本等地帶來一定自然災害和經濟損失。(韓國命名)
2004年的8號颱風「婷婷」(Tingting),造成日本南鳥島4人死亡,多人受傷,並造成一定自然災害。
2004年的14號強颱風「雲娜」(Rainne),「雲娜」颱風登陸中國東南沿海。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181.28億元。
2003年被除名颱風:
2003年的1號颱風「欣欣」,給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造成一定災害。(中國香港命名)
2003年的7號超強颱風「伊布都」(Imouto),造成菲律賓、我國華南地區重大人員傷亡。僅在中國廣西就造成12人死亡,損失超過5億元。
2003年的14號超強颱風「鳴蟬」(Mamei),造成韓國150多人喪生。損失無法計算。
2002年被除名颱風:
2002年的6號強颱風「查特安」(Chataan),登陸日本關東平原,造成多人喪生和嚴重的財產損失。
2002年的15號颱風「鹿莎」,襲擊韓國西部。(馬來西亞命名)
2002年的26號颱風「鳳仙」(Pongsona),造成關島大量人員傷亡、財產損失。
2001年被除名颱風:
2001年的26號熱帶風暴「畫眉」(Vamei),雖然不是很強,但它是有史以來最靠近赤道的颱風,所以被除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