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颱風的命名始於20世紀初,據說,首次給颱風命名的是20世紀早期的一個澳大利亞預報員,他把熱帶氣旋取名為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藉此,氣象員就可以公開地戲稱它。
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為颱風命名始於1945年,開始時只用女人名,以後據說因受到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從1979年開始,用一個男人名和一個女人名交替使用。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並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個命名表,然後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香港、日本、寮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等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10個名字。這140個名字分成10組,每組的14個名字.按每個成員國英文名稱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列,按順序循環使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表。同時,保留原有熱帶氣旋的編號。具體而言,每個名字不超過9個字母;容易發音;在各成員語言中沒有不好的意義;不會給各成員帶來任何困難;不是商業機構的名字;選取的名字應得到全體成員的認可,如有任何一成員反對,這個名稱就不能用作颱風命名。
颱風在危害人類的同時,也在保護人類。颱風給人類送來了淡水資源,大大緩解了全球水荒。一次直徑不算太大的颱風,登陸時可帶來30億噸降水。另外,颱風還使世界各地冷熱保持相對均衡。赤道地區氣候炎熱,若不是颱風驅散這些熱量,熱帶會更熱,寒帶會更冷,溫帶也會從地球上消失。一句話,颱風太大太多不行,沒有也不行。
瀏覽颱風命名表,已很少用人名,大多使用了動物、植物、食品等的名字,還有一些名字是某些形容詞或美麗的傳說,如玉兔、悟空等。「杜鵑」這個名字是中國提供的。就是我們熟悉的杜鵑花;「科羅旺」是柬埔寨提供的,是一種樹的名字:「莫拉克」是泰國提供的,意為綠寶石:「伊布都」是菲律賓提供的名字,意為煙囪或將雨水從屋頂排至水溝的水管。
颱風的實際命名使用工作由日本氣象廳東京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負責,當日本氣象廳將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熱帶氣旋確定為熱帶風暴強度時,即根據列表給予名稱,並同時給予一個四位數字的編號。編號中前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熱帶風暴在該年生成的順序。例如,0704,即2007年第4號熱帶風暴。
根據規定,一個熱帶氣旋在其整個生命過程中無論加強或減弱,始終保持名字不變。如0704號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颱風,其英文名均為「Man-Yi」,中文名為「萬宜」。為避免一名多譯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亂,中國中央氣象臺和香港天文臺、中國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臺經過協商,已確定了一套統一的中文譯名。這些名字大都出自提供國和地區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等。中國提供的名字是:「龍王」、「玉兔」、「風神」、「杜鵑」、「海馬」、「悟空」、「海燕」、「海神」、「電母」和「海棠」。
一般情況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但遇到特殊情況,命名表也會做一些調整,如當某個颱風造成了特別重大的災害或人員 傷亡而聲名狼藉,成為公眾知名的颱風後.為了防止它與其它的颱風同名,颱風委員會成員可申請將其使用的名稱從命名表中刪去,也就是將這個名稱永遠命名給這次熱帶氣旋,其他熱帶氣旋不再使用這一名稱,比如說「雲娜」。當某個颱風的名稱被從命名表中刪除後,颱風委員會將根據相關成員的提議,對熱帶氣旋名稱進行增補。
從2000年1月1日起,中國中央氣象臺發布熱帶氣旋警報時,除使用熱帶氣旋編號外,還使用熱帶氣旋名字。此前,我國一直採用熱帶氣旋編號辦法。
被除名的颱風:
當某個颱風造成了重大損失,將從這個名單上除名,以用來單獨保留。
2012年的第24號超強颱風「寶霞」在菲律賓棉蘭老島影響620餘萬人口,造成1000人以上死亡,房屋6萬間全倒、9萬間半倒,經濟損失近十億美元。(柬埔寨命名)
2011年的第21號強熱帶風暴「天鷹」在菲律賓棉蘭老島造成1200人以上死亡,財產損失佔到全年西太熱帶氣旋總數75%以上。替補名「天鴿(Hato)」。(日本命名)
2010年的第11號超強「颱風凡亞比」在中國東南部、臺灣總共造成101人死亡,41人失蹤。因災傷病328人,緊急轉移安置12.9萬人,直接經濟損失51.5億元人民幣。其替補名為「雷伊(Rai)」。(密克羅尼西亞命名)
2009年的第8號颱風「莫拉克」在臺、閩、浙、贛造成巨大損失,遇難人數600人以上,8000餘人被困,造成臺灣數百億臺幣損失,大陸損失近百億人民幣,被除名,替補名為「艾莎尼(Atsani)」。(泰國命名)
2009年的16號颱風「凱薩娜」造成菲律賓、南海諸島、越南共計402人死亡,造成農業經濟損失重大,替補名為「薔琵(Champi)」。(寮國命名)
2009年的17號超強颱風「芭瑪」造成菲律賓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臺灣降水量打破全年記錄,給海南、廣西等省造成一定洪澇災害,經濟損失慘重,死亡441人,替補名為「煙花(In-Fa)」。
2006年的1號強颱風「珍珠」(Chanchu),在菲律賓、中國東南部、臺灣總共造成104人死亡以及12億美元的損失,替補命名為「三巴」(Sanba)。(澳門命名)
2006年的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Bilis),在菲律賓、中國東南部、臺灣總共造成800多人死亡或失蹤以及44億美元的損失,替補命名為「馬力斯」(Maliksi)。(菲律賓命名)
2006年的8號超強颱風「桑美」(Saomai),在馬利安那群島、中國東南沿海以及臺灣省總共造成458人死亡以及2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替補命名為「山神」(Son-Tinh)。(越南命名)
2006年的16號超強颱風「象神」(Xangsane),在菲律賓、海南、越南、柬埔寨、泰國總共造成279人死亡以及7.47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替補命名為「麗琵」(Leepi)。(寮國命名)
2006年的22號超強颱風「榴槤」(Durian),在菲律賓、越南、泰國總共造成於819人死亡,經濟損失無法估計,替補命名為「山竹」(Mangkhut)。(泰國命名)
2005年的9號強颱風「麥莎」(Matsa),給我國華東地區造成重大損失。40萬人被撤離,上海地鐵停運。僅浙江直接經濟損失達65億元(其中寧波損失27億元)。江蘇發生狂風暴雨天氣,並且造成經濟損失達12億元。替補命名為「帕卡」(Pakhar)。(寮國命名)
2005年的14號超強颱風「彩蝶」(Nabi),在日本造成21人死亡,替補命名為「杜蘇芮」(Doksuri)。(韓國命名)
2005年的19號超強颱風「龍王」(Longwang),給我國臺灣、福建、廣東、江西等地造成大風大雨,並造成一定人員傷亡,替補命名為「海葵」(Haikui)。(中國命名)
2004年的1號颱風「蘇特」(Sudal),給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關島、北馬裡亞納群島、帛琉、中國臺灣、日本等地帶來一定自然災害和經濟損失,替補命名為「銀河」(Mirinae)。(韓國命名)
2004年的8號颱風「婷婷」(Tingting),造成日本南鳥島4人死亡,多人受傷,並造成一定自然災害。替補命名為"獅子山"(Lionrock)。(澳門命名)
2004年的14號強」颱風雲娜」(Rananim),「雲娜」颱風登陸中國東南沿海。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181.28億元。替補命名為"凡亞比"(Fanapi)。(密克羅尼西亞命名)
2003年的1號颱風「欣欣」(Yanyan),給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造成一定災害。替補命名為"白海豚"(Dolphin)(香港命名)
2003年的7號超強颱風「伊布都」(Imbudo),造成菲律賓、我國華南地區重大人員傷亡。僅在中國廣西就造成12人死亡,損失超過5億元。替補命名為「莫拉菲」(Molave)。(菲律賓命名)
2003年的14號超強颱風「鳴蟬」(Maemi),造成韓國150多人喪生。損失無法計算。替補命名為「彩虹」(Mujigae)。(韓國命名)
2002年的6號超強颱風「查特安」(Chataan),登陸日本關東平原,造成多人喪生和嚴重的財產損失,替補命名為「麥德姆」(Matmo)。(美國命名)
2002年的15號颱風「鹿莎」(Rusa),襲擊韓國西部,替補命名為「鸚鵡」(Nuri)。(馬來西亞命名)
2002年的26號「鳳仙颱風」(Pongsona),造成關島大量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替補命名為「紅霞」(Noul)。(朝鮮命名)
2001年的26號熱帶風暴「畫眉」(Vamei),雖然不是很強,但它是有史以來最靠近赤道的颱風,所以被除名了,替補命名為「琵琶」(Peipah)。(澳門命名)
(婷婷(Tingting),欣欣(YanYan)(都是中國香港命名)並未被除名,但是由於缺少特色,香港主動提出更換,替補命名為「獅子山」(Lionrock)和「白海豚」(Dolp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