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16年第22號超強颱風「海馬」嗎?去年10月19日,「海馬」登陸菲律賓呂宋卡加延省,而後進入南海、直抵我國廣東。「海馬」登陸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歷史上首次發出了五號最高風暴信號。受「海馬」影響,菲律賓及我國華南地區受創嚴重,經濟損失總計約19.3億美元。
近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因不滿颱風「海馬」所到之處留下的滿目瘡痍,颱風委員會第49屆年會決定對「海馬」除名,並要求負責取名的中國提交新的颱風名字以填補空缺。
「當一個颱風造成某個或多個成員國(地區)的巨大損失,該成員國(地區)即可向颱風委員會提請撤換颱風名稱,這個名稱將被永久除名並停止使用。」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錢傳海告訴記者,當颱風委員會成員認為颱風名字不恰當時,也可提請撤換;而當某個颱風的名稱從命名表中刪除後,需要對颱風名稱進行增補,該名稱一般由原提供成員國或地區重新推薦。
錢傳海介紹,「海馬」這個名字總計被使用了3次,分別是2004年第21號颱風「海馬」、2011年第4號颱風「海馬」,以及2016年第22號颱風「海馬」。其中,「海馬」一世和二世的強度並不可怕,僅達到熱帶風暴級別,卻沒曾想到「海馬」三世會如此肆虐,毫不留情面。
造成重大災情的颱風逃不過被除名的命運,鐵石心腸的「海馬」終將被新名字取代。而時光倒轉,伴隨著這些颱風生成後的命名是緣何而來的呢?
「20世紀初,氣象預報員開始為颱風命名。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為颱風命名的舉動始於1945年,起初只採用女性名,從1979年起,男人名和女人名交替使用。」錢傳海說。
為避免名稱混亂,1997年舉行的颱風委員會第30屆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分別由世界氣象組織所屬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日本、寮國、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越南及中國香港、中國澳門14個成員提供,每個國家(地區)提出10個名字,總計140個名字循環使用,並敲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新的命名方法。
其實,不只是「海馬」,颱風命名表自使用以來,颱風委員會總計已除名了40個颱風名字。其中,有32個因為颱風造成嚴重災害被除名,每一個被除名的颱風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國,「海馬」的除名也早有前車之鑑。2005年第19號颱風「龍王」一路肆虐,在福建造成了74.78億元的經濟損失。於是颱風委員會決定將「龍王」除名,以「海葵」來接替它。而上一個被除名的中國颱風名字是「海燕」。2013年第30號颱風「海燕」登陸菲律賓後,給當地帶來重創,造成6201人傷亡,經濟損失達8.15億美元。菲律賓當年便向颱風委員會提請撤換,中國氣象局於2014年進行颱風名字徵名活動,最終以「白鹿」替代「海燕」。
目前,我國最新提出的10個颱風名字包括:海葵、悟空、玉兔、白鹿、風神、海神、杜鵑、電母、海馬和海棠。「颱風名字並不是隨隨便便起的,我國給颱風的命名大多來自流傳已久的神話故事,或是登陸地點代表性的植物花卉名稱。」錢傳海說。
具體來講,颱風委員會提出的新颱風名字應符合以下要求:2至3個漢字的中文名,其對應的拼音不超過9個字母;朗朗上口易於媒體傳播;無不恰當的含義;不能使用商業品牌名稱;不能與曾用和現用颱風名稱重複。
為做好颱風命名工作,積極推廣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升公眾對颱風的認知和預防能力,中央氣象臺於9月13日至18日開展了「我給颱風起名字」活動,首次利用新浪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開展颱風命名活動,並且首次明確將颱風命名權歸屬給公眾個人。最終選定的颱風名字將於2018年2月份召開的颱風委員會第50屆會議上公布,中央氣象臺也將為選定名字的公眾頒發颱風命名證書。(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
(責任編輯: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