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9月21日,中國氣象局召開媒體通氣會,封面新聞記者從會上獲悉,2018年第26號颱風「玉兔」因造成美屬馬裡亞納群島、菲律賓等地多人死亡,災害嚴重,颱風委員會第52次屆會議決定對「玉兔」進行除名並提請「玉兔」提名國中國提交新的颱風名字以補空缺。
當日起,中央氣象臺將開展「我給颱風起名字」活動,邀公眾為颱風命名。
颱風是如何命名的?
據介紹,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分別由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日本、寮國、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14個成員國(地區)提供,每個國家(地區)提出10個名字,總計140個名字循環使用,並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錢傳海 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颱風為何被除名?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錢傳海介紹,當一個颱風造成某個或多個成員國(地區)巨大損失,遭遇損失的成員國(地區)可向颱風委員會提請撤換,這個名稱將永久除名並停止使用,避免了在提起該颱風時引起混淆。另外,當颱風委員會成員國(地區)認為颱風名字不恰當時,也可提請撤換。
當某個颱風的名稱被從命名表中刪除後,颱風委員會將根據相關成員的提議,對颱風名稱進行增補,該名稱一般由原提供成員國或地區重新推薦。
錢傳海介紹,颱風命名表使用以來,颱風委員會總計除名51個颱風名字,其中有43個是因為颱風造成嚴重的災害。中國提供的颱風名字已經有三個名字被替代,分別為「海葵」替代「龍王」、「白鹿」替代「海燕」,「木蘭」替代「海馬」。
據悉,上一個被除名的中國颱風名字是「海馬」。2016年第22號颱風「海馬」(超強颱風級)於2016年10月19日在菲律賓呂宋島東北部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6級(55米/秒,超強颱風級),中心最低氣壓930百帕,而後進入南海後登陸我國廣東。「海馬」登陸菲律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在2013年颱風「海燕」過後增設五號風暴信號以來,首次發出最高風暴信號。
受「海馬」影響,菲律賓和我國華南地區經濟損失重大,總計約有19.3億美元。菲律賓在2016年底颱風委員會屆會上提請撤換「海馬」,中國氣象局於2017年進行颱風名字徵名活動,後續提供給颱風委員會的備選名字有「木蘭」、「風鈴」、「天馬」,最終以「木蘭」替代「海馬」。
公眾怎麼給颱風取名字?
錢傳海介紹,颱風「玉兔」總計被使用了四次,分別為2001年第7號颱風「玉兔」(颱風級) 、2007年第2號颱風「玉兔」(強颱風級)、2013年第16號颱風「玉兔」(熱帶風暴級)、2018年第26號颱風「玉兔」(超強颱風級)。
其中,2018年的「玉兔」四世強度最強,當年10月24日晚襲擊了美屬北馬裡亞納群島天寧島全島和最大島嶼塞班島的大部分地區,據當地氣象機構報告,「玉兔」在北馬裡亞納群島登陸時,中心最強平均風速達280公裡/小時,成為2018年最強颱風,也是該群島中主要島嶼塞班島和天寧島有記錄以來最強颱風。而後,「玉兔」於10月30日凌晨4點40分前後在菲律賓呂宋島東北部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5級(48米/秒,強颱風級),而後進入南海減弱消失。
目前,「我給颱風起名字」活動已在中央氣象臺微博啟動。本次活動將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抽獎活動階段(9月21日至27日),公眾在新浪微博平臺上進行抽獎轉發,隨機選出颱風命名候選人12名。這是中央氣象臺時隔三年再次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颱風命名活動,將颱風命名權歸屬公眾個人。該活動階段,中央氣象臺將聯合廣東天氣,共同開展多平臺聯合直播。
第二階段為颱風候選名提交階段。每個候選人需各提交1個,共計12個颱風名稱。提交內容包含颱風中文名、英文名(拼音)、意義等。提交的12個名字將報送給由中國氣象局相關部門負責人、颱風預報專家、媒體代表等組成的颱風命名評選小組,通過專家評審選出最優的3個名字。
第三階段為命名公布階段。經由專家評審過的3個名字會第一時間公布,並由中國氣象局提交給颱風委員會。最終選定的颱風名將於2021年2月召開的颱風委員會第53次屆會上公布。中央氣象臺將給最終選定名字的公眾頒發颱風命名專屬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