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晨報全媒體記者 梁耀華 臨汾報導 在曲沃縣東南部紫金山麓有一個充滿了詩韻鄉愁的村莊,置身於濃厚的詩經文化氣息之中,欣賞著秀麗的自然風光,體驗採摘樂趣,品味田園生活……
曲沃縣北董鄉南林交村已成為眾多遊客打卡的「網紅村」,「揚之水,白石鑿鑿,素衣朱襮,從子於沃……揚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繡,從子於鵠……」
11月1日下午,在位於南林交村的「詩經故裡」田園綜合體景區,來自曲沃縣城的高女士練廣場舞之餘,朗誦起了這首流傳千年的經典詩歌。詩歌中的「沃」和「鵠」,都是指現在的曲沃。
曲沃史稱「天府雄風,三晉重地」,素有「桐葉封唐地、三晉發端處」之美譽,歷史上曾是「武公據之以興晉,文公依之而稱霸」的晉國建都之地。
高女士所朗誦的詩歌名為《揚之水》取自《詩經·唐風》《詩經·唐風》共12篇,據說都是在南林交、景明一帶所創作的因而,南林交村成為「詩經故裡」之一。
2016年8月,曲沃縣開始大力發展全域旅遊。通過一年多時間的奮力推進,集中打造出了16個特色景區。「詩經故裡」田園綜合體景區的前身——位於南林交村的「詩經故裡」景區便是其中之一。
漫步於「詩經故裡」景區,以愛情故事雕塑為代表的詩經文化元素隨處可見,這些雕塑或是女子含情脈脈注視著專注彈琴的男子,或是手捧書卷的郎君與妻子依偎在一起……
鑑於「詩經故裡」景區面積較小,覆蓋面不足,「詩經故裡」景區將北林交、東明德、西明德、景明等4個美麗宜居示範村納入其中,最終華麗變身為「詩經故裡」田園綜合體景區。
當然,南林交村不只是「詩經故裡」,還擁有堡子城地宮院、龍泉寺及千年銀杏樹等豐富的旅遊資源。
在堡子城地宮院,利用通道及兩間窯洞建成的鄉村記憶館集中展示了當地村民自願捐贈的200多件農耕老物件和老工藝品。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器物,講述了晉南傳統鄉土社會的歷史變遷,讓遊客感受記憶深處的那份濃濃鄉愁。
堡子城地宮院最顯著的特點是地上明堡,地下暗道,古堡地道內燈光迷幻,色彩絢麗,陷阱、伏擊坑、瞭望孔等防禦體系無不透著冷兵器時代群眾的智慧。
坐落於南林交村的龍泉寺,是一座元代寺廟。重獲新生的龍泉寺,展現出它數百年前的面貌。而在修繕之前,龍泉寺破損得只剩下一座大殿,並且瀕臨倒塌。曾做鋼鐵生意的馮才「認養」了這座寺廟,並投入400萬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落架大修,使這座元代建築得以存續。
位於南林交古村落北門附近的一棵銀杏樹距今已有近3000年歷史,相傳,這棵銀杏樹為晉國諸侯在紫金山下開設圍場御苑時從南方所購,栽植後它在龍底泉水的滋潤下長盛不衰。
千百年來,這棵銀杏樹不僅經歷了大自然惡劣氣候和環境的磨難,而且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見證了仁人志士抗擊敵人的英勇歷程。解放臨汾時,為了支援前線,當地群眾將銀杏部分枝幹鋸掉,製成棺木,盛殮烈士屍骨。
如今,這棵高達16米、樹幹周長為8.8米的銀杏樹,偉岸挺拔,翠綠盎然,樹冠似青龍騰飛,被稱為樹中「活化石」。
穿行於南林交村雖已是深秋時節,大蒜培植園依舊綠意盎然,蓮藕基地的蓮藕依然沉睡在泥土中等待著收穫,這裡的蓮藕皮白如玉,營養豐富。
在山水之間書寫時代答卷的南林交村,實現了文化與旅遊、旅遊與農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展現了生態之美、田園之美、山水之美,因此先後榮獲了「全國綠色村莊」「中國傳統村落」「省級美麗鄉村」「全省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等多個稱號。
置身南林交村遊客能真正「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這個靜謐小村莊感受詩和遠方。(攝影:梁耀華、張雲峰,視頻:李正輝,蘇美文、剪輯:李正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