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變頻器狀態正常,但調不到高速運行,經檢查,變頻器並無故障,參數設置正確,調速輸入信號正常,上電運行時測試出現變頻器直流母線電壓只有 450V左右,正常值為580~600V,再測輸入側,發現缺了一相,故障原因是輸入側的一個空氣開關的一相接觸不良造成的,為什麼變頻器輸入缺相不報警仍能在低頻段工作呢?實際上變頻器缺一相輸入時,是可以工作的,多數變頻器的母線電壓下限為400V,即是當直流母線電壓降至400V以下時,變頻器才報 告直流母線低電壓故障。
當兩相輸入時,直流母線電壓為380*1.2=452V》400V。當變頻器不運行時,由於平波電容的作用,直流電壓也可達到正常值,新型的變頻器都是採用PWM控制技術,調壓調頻的工作在逆變橋完成,所以在低頻段輸入缺相仍可以正常工作,但因為輸入電壓低輸出電壓低,造成異步電機轉矩低,頻率上不去。
出現這種故障顯示時,首先檢查加速時間參數是否太短,力矩提升參數是否太大,然後檢查負載是否太重。如果無這些現象,可以斷開輸出側的電流互感器和直流側的霍爾電流檢測點,復位後運行,看是否出現過流現象,如果出現的話,很可能是1PM模塊出現故障,因為1PM模塊內含有過壓過流、欠壓、過載、過熱、缺相、短路等保護功能,而這些故障信號都是經模塊控制引腳的輸出Fn引腳傳送到微 控器的,微控器接收到故障信息後,一方面封鎖脈衝輸出,另一方面將故障信息顯示在面板上,一般更換1PM模塊。
變頻器的頻率跳不上去,首先我們先看下空載情況,先不接電機。
1.對於一個變頻器來說都有頻率範圍的設定,如參數最大輸出頻率和運行頻率上限,最大輸出頻率根據變頻器的結構來確定可根據手冊進行查詢比如0~400.00Hz,運行頻率上限是變頻器輸出頻率的上限,小於等於最大輸出頻率,如何設置的變頻器頻率限制值過低,則怎麼調高肯定都跳不上去。
2.根據頻率設定的方式檢查,頻率調節方式是否和頻率指令匹配,如變頻器設置通信調頻、而程序中寫的是模擬量調節,頻率指令一般有本地調節(鍵盤電位器模擬量調節)、外部模擬量控制(電流或者電壓方式)、高速脈衝設定、多段速設定、PID控制、通訊控制,確定指令後查找接線方式是否正確,如正負極、com端、通信線AB等。
3.檢查程序,比如模擬量控制中,數字量和模擬量輸出有沒有誤差或者對應,可用萬用表測量DA模塊的電壓或者電流輸出是不是和我們計算的一樣,看下DA模塊有沒有損壞。通訊控制中的通訊指示燈如讀取和寫入觀看是否閃爍或者常亮(根據硬體),先保證通訊正常,檢查通訊參數如站號、校驗、波特率等是否和上位機設置的一致,變頻器是否能準確接受到信號等。
4.檢查變頻器是否損害,如報警或者故障,接線端子是否損害等,這些都正常後頻率都能調節上去再接上電機,如果電機負載過大,頻率也有可能調節不上去。
頻器頻率調不上去,如果硬體上沒有什麼損壞,一般是變頻器輸出的最大扭力小於負載提升扭力造成的,講白了就是變頻器帶負載能力不行。
1、加速時間過短
理論上,加速時間越長,帶負載提升的能力會越強,設定加速時間過短了,有些變頻器會顯示過流或者過載過熱報警等,但是有些並不會顯示出來,只是卡在某個頻率段上不去。
2、V/F比值過大
這個有些變頻器也叫轉矩提升,這個參數設定過大了,有時候反而會無法正常啟動,適當減少了會解決問題
3、矢量控制參數不匹配
在矢量控制模式下,電機的內阻,電感等參數需要精密測量,和變頻器的矢量參數需要配合好,運行一段時間後,電機參數過熱造成偏移,這時候會造成電流過大,無法正常啟動電機,頻率可能也會卡在某個段點上,重新優化了參數可以解決問題。
4、最高頻率和最大頻率設定過低
一般這兩個參數是設定最大值的,但是不排除有些粗心大意的電工改掉了這兩個參數,所以也會造成無法提升頻率。
5、一些特殊場合參數需要配對
有些場合最低頻率不能設定過低,比如在恆壓供水系統裡邊,最低頻率設0Hz後,當水泵壓力低下時,超過變頻器的啟動頻率時變頻器開始加速,壓力始終加不上去,變頻器頻率怎麼也加不到50Hz,才38Hz左右,反覆設置和調節PID,始終頻率上不去。只有將變頻器最低頻率設置15-20HZ左右,變頻器的加速才能滿足,且能將水泵恆壓至某壓力位置。壓力雖滿足恆壓要求,但當不用水時,變頻器不能完全停止,始終保持最低頻率的速度。
這是因為:在恆壓供水系統中,變頻器最低頻率是不能設為0HZ的,一般最少在20HZ左右,這是由水泵的流量和揚程共同決定的。
解決的辦法是設置休眠頻率,當水泵不用水時的頻率(比如說28HZ)運行若干分鐘時,水泵休眠,當壓力下降到比設定壓力低0.2-0.4MP時,水泵啟動。另一種方法是設置定時供水,分幾個時間段定時供水,一般恆壓供水控制器都有上面說到的功能。
6、硬體問題
變頻器的互感器(霍爾)出現問題後,無法正常測量正確的電流,也可能會發生類似的情況,另外主板上某個測量元件出現老化,也會發生這種情況,這些在維修變頻器的時候經常會碰到。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