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臀葉猴,因其雄性臀部具有三角形白色臀斑而得名。雄性體形略大於雌性,體長大約為61-76釐米,尾長約為56-76釐米,體重7-10千克。頭的前部、肩、胸、肘及股部的內側、手、足均為黑色,體背從頸部至臀部,體側及下肢鐵灰色,前臂外測黃白色。頸部有一寬的赭褐色頸環,喉部、臀部、肛周尾基和下腹部白色。臉部黃色,有一圈稀疏的白色長毛。是體色最絢麗多彩的靈長目動物之一。
中國犀牛是生長在中國的三種犀牛(印度犀、蘇門犀、爪哇犀)的種群統稱,一般體長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噸。曾廣泛分布在中國南方各省,棲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緣山地地區。皮膚有又硬又黑呈深灰帶紫色,上面附有鉚釘狀的小結節;在肩胛。頸下及四肢關節處有寬大的褶縫,使身體看起來就像穿了一件盔甲。於1922年在中國徹底消失。
中國豚鹿皮毛為黃褐色,腹部和尾巴底部為白色,背部沿脊椎有一道深色條紋。夏毛稍淺,有白色毛尖。幼鹿身上有白斑。自然環境的迅速惡化和人們對野生動物種群保護意識的淡薄,使本來對生存條件要求並不高的豚鹿在中國很快地沒有了蹤影。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不得不宣布豚鹿在中國絕跡。
臺灣雲豹是臺灣島上最大型的野生動物之一。雲豹全身淡灰褐色,身體兩側約有6個雲狀的暗色斑紋。它們在叢林裡生活,很不容易被人發現。1972年,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殺與棲息地被破壞,臺灣雲豹再未見蹤跡,2013年4月,臺灣學者宣布,其可能已經滅絕。
普氏野馬體長約210釐米,肩高約110釐米,尾長90釐米,體重350千克。頭部長大,頸粗,耳比驢短,蹄寬圓。外形似家馬,但額部無長毛,頸鬃短而直立。夏毛淺棕色,兩側及四肢內側色淡,腹部乳黃色;冬毛略長而粗,色變淺,兩頰有赤褐色長毛。棲息於山地草原和荒漠。性機警,善奔跑。
白頭鸛是一種大型涉禽,身長100釐米左右,體羽白色,背部呈金屬綠的深色紋,胸部有黑色橫帶,腿為紅色。白頭鸛集群生活在沿海及內陸沼澤、泛洪區,繁殖季節取決於季風條件,遇旱年不繁殖。築巢於水中大樹上,以魚為主食。曾在灤河口、福州、西藏拉薩分別採到標本,並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從上世紀50年代後就一直無野生報導,因此斷定,中國境內可能滅絕。
小齒椰子貓也叫小齒靈貓、小齒狸等,是體形較小的一種靈貓科動物。體長為40—50釐米,體重為1.5至2.0千克 ,尾特長,明顯地超過體長。除面部中央有一條細窄的白色條紋外,面部再無斑紋。該物種已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瀕危。
中華鱘:體長平均約40釐米,最長達130釐米,體重最高達600千克。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夏秋兩季,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回遊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裡的溯流博擊,才回到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 釐米左右,又攜帶它們旅居外海。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遊出生,在大海裡生長。
華南虎,亦稱「中國虎」,華南虎頭圓,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較長,胸腹部雜有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黃色並布滿黑色橫紋。在亞種老虎中體型較小。華南虎以草食性動物野豬、鹿、狍等為食,是中國的十大瀕危動物之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紅色物種名錄極度瀕危,在野外已滅絕。
雲南閉殼龜,屬龜鱉目、龜科爬行動物。殼長140 毫米左右。頭中等,頭背皮膚光滑。上顎不鉤曲。背甲較低,具三稜,脊稜強。腹甲大,前緣圓,後緣凹入。背棕橄欖色或奶慄殼色,邊緣及稜有時為黃白色。腹棕色或淺黃橄欖色,邊緣黃白色,鱗縫暗黑色或腹黃橄欖色,在各腹盾上,有淺紅棕色汙斑。雲南閉殼龜是我國特有種,自然資源數量已極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