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的目標任務落實到位?如何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新聞聯播》近日推出的系列報導,專訪了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財政部部長劉昆,一起聽聽六位部長怎麼說。
經濟: 繼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
「持續恢復,穩定回升」,談及2020年的中國經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用這八個字進行了概括。到了2021年,中國經濟應該怎麼幹?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寧吉喆指出,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基本點,一方面,要深挖消費潛力,推動養老、託育等服務標準化、品牌化,健全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 ;另一方面,圍繞「兩新一重」(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擴大有效投資,推進5G、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等建設, 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支持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建設。
談及今年的宏觀政策,寧吉喆介紹,今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 。同時,要繼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 ;延續實施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等穩定市場主體的政策。此外,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專項建設債券等投資政策將保持穩定。
科技創新:組建國家實驗室,實行「揭榜掛帥」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排在首位。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要加快組建國家實驗室,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高地。
目前,科技部正在加緊研究部署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三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的建設工作,著力打造國家技術創新體系戰略節點。與此同時,王志剛表示,科技部還將加緊制定《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瞄準關鍵核心技術。
創新制勝,關鍵靠人,王志剛表示將實行「揭榜掛帥」「業主制」「裡程碑式管理」等制度以釋放人才活力,「把評價作為一個指揮棒,不是看帽子,不是看資歷身份,而是看是不是真的從事一線,是不是真正在科技上直接做出了一些貢獻。 」
生態環境:抓緊減汙降碳
近幾年,北方霧霾天少了,藍天白雲多了,這或許是很多人的切身感受,環境問題始終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從「十三五」的「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到「十四五」的「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堅決」到「深入」,一詞之差將帶來重大的轉變,碳達峰行動和汙染防治攻堅戰將如何展開?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十四五」觸及的生態環境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廣、要求更高, 這就要求攻堅戰要進一步延伸深度、拓展廣度,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
黃潤秋介紹,目前,生態環境部正加緊編制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由於我國的能源結構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為主,因此碳達峰行動面臨巨大的挑戰。黃潤秋還表示,2021年將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利用市場機制倒逼企業技術創新,降低碳排放強度。
糧食生產: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糧食生產是「三農」工作「要害中的要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被列為重點任務。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糧食生產也要立下「軍令狀」:保證糧食的總產量在1.3萬億斤以上,儘可能保證穩中有增。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唐仁健指出,要立志打一場種業的翻身仗,以更好地確保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要加快實施種源「卡脖子」的攻關,力爭縮小像玉米、大豆、生豬以及奶牛等方面與國外的差距,推進種業創新,一方面要建種質資源庫,另一方面要加大國家現代種業基地建設。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唐仁健表示,一方面要確保耕地的數量,遏制耕地的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同時還要大力提升耕地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計劃今年還要建1億畝」。
產業鏈供應鏈:確保不「掉鏈子」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解決「卡脖子」問題,確保不「掉鏈子」呢?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表示,今年我國產業鏈供應鏈仍然存在著基礎不牢、水平不高的問題,某些關鍵環節還存在著「卡脖子」風險,「補短板、鍛長板」勢在必行:「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布局建設一批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產業鏈。」
在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方面,肖亞慶指出,支持大企業做強做優,還要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支持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能力,形成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減稅降費:「減法」正在換來「加法」和「乘法」
2021年我國繼續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將重點支持哪些領域?「提質增效」「更可持續」,財政部部長劉昆指出了今年我國財政工作的關鍵詞。
劉昆表示,提高財政支出效率,要注重節用裕民,落實好「過緊日子」的要求 。同時,支出規模和政策力度要保持基本穩定,為今後應對新的風險挑戰留出政策空間。
對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完善減稅降費政策」,劉昆介紹,近年來,政府收入的「減法」正在換來企業效益的「加法」和市場活力的「乘法」, 「下一步,將繼續實施制度性減稅降費政策,幫扶企業再『送一程』。 減稅降費政策是制度性、持續性的,多年實施下來,疊加累積效應越來越大,企業減負也會越來越明顯。」
劉昆介紹,2021年中央財政將優先安排地方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支出,堅持把科技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與此同時,也要加強基本民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