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逐步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有後現代的感覺,對不起,我實在沒有信心用「越來越好」這個詞來形容,因為有太多事情讓我覺得細思極恐。
據外媒報導,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正在研發一款可以植入人腦的人工智慧晶片,可以通過算法監測大腦中的情緒障礙,並利用電子脈衝改變大腦的化學反應,從而實現深層次的腦部刺激,使大腦自動恢復健康狀態。另外,有專家認為晶片植入有助於帕金森、抑鬱症、癲癇等大腦、神經疾病的發作,實現健康跟蹤;以及幫助人類集中注意力。但是對大腦信息的探索也面臨著倫理道德方面的風險。
而我認為風險並不止於此,首先,晶片的安全誰來保障?其次,晶片和人腦,哪個更易受損傷?晶片是否存在被幹擾、被入侵的風險?一旦發生該類情況如何應對?是否有把握在晶片被破壞之後,讓人腦依然恢復到健康的狀態?第三、晶片對人腦的調節控制仍然屬於外在的物理控制影響,與藥物治療的差別在哪裡?是否會破壞大腦本身的自我保護自我調節能力?
11月24日消息,豐田公司發布了一款機器人產品T-HR3。這款產品附帶了一套體感操控系統,這套系統有一個底座、一套類似外骨骼的控制裝備和一個VR眼鏡,人只要穿上這套東西就能夠以第一人稱的視覺控制T-HR3。雖然現在操作起來需要一堆的輔助設備,但卻突破了以往的固定程序動作控制,能夠讓機器人在不與人接觸的情況下完全按照人的動作進行操作。
於此同時,科學家也在思維控制領域有了突破,多年來一直都有關於用人類腦電波去控制動物行為的實驗,並且如果實驗屬實準確的話,那麼用人的意志卻控制動物,似乎已經在理論上實現了。但是關於這部分的技術一直沒有過多披露,屬於看熱鬧的階段。只是一旦腦電波的相互影響實驗成功,被應用到人對人的控制,這樣的場景難道不是很詭異嗎?
這個月看了兩個記憶較深的關於核能源的新聞,一個是中國包頭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最新完成的核燃料,直徑只有6釐米的小球,每個小球裡裝著12000個二氧化鈾顆粒,四顆這樣的小球就夠一個三口之家取一冬天暖了,能量相當於6噸煤。另一個是關於日本核輻射事件的後續報導,距離日本核輻射事件已經過去六年了,然而直到如今,才通過機器人遠程首次發現核燃料的疑似物。
日本政府曾給過一個數據,這次事故賠償、核設施退役以及消除汙染的預計花費將高達 21.5 萬億日元(1925 億美元),並將需要40 年時間來降低輻射水平。可是大家都很清楚這40年中,核輻射的影響一直存在,並不是因為日本的努力便可以消失的,物質的守恆定律在這無法撼動。
歷史上還發生過多次核洩漏事件,另兩個比較有名的便是美國和俄羅斯的洩露事故。世界上從來沒有絕對的事物,存在核洩漏的風險,便必然會發生核洩漏的事故,可是從以往的洩露事故發生後的情形來看,很明顯,人類知道如何造核反應堆,如何造核電站,卻並沒有真正得當的措施去應對核洩漏。
生物醫療與太空探索一樣,一直都是人類探索的重點,每個人似乎都渴望著永生和成「神」,從很久以前的克隆到現在的3D列印內臟,細胞復甦或再生,以及無性繁殖,大腦移植,靈魂轉移等技術,一方面存在著消滅疾病的福音,一方面也意味的人類社會基本文明的顛覆。當健康和壽命易於得到之時,人們沒有了對生老病死的敬畏,沒有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在乎,沒有了對伴侶、對子嗣的珍惜,這樣的世界還會是我們想要的嗎?
軍備競賽在人類的文明中一直都存在,無論是為了自衛還是為了擴張,軍備幾乎成為每個國家的競爭點。從古時的冷兵器到後來的槍枝彈藥,後來進化到飛機大炮坦克,再後來出現了原子彈、氫彈,所有的一切的出發點就是最快的速度打擊對方,儘可能的減少己方的人員損失、財力損失。於是,戰爭機器人產生了,它們的使命就是當戰爭發生時能夠代替人類投入戰場,不怕辛苦,不怕犧牲,有更多的技能。可是這樣的機器一旦出現系統的bug可能發生什麼狀況,如果出現大面積的機器人暴動,人類是否有應對的把握?
當《虛擬實境戰鬥者 Evolver》的情況變成現實,當戰爭機器人轉變了攻擊對象,會變成怎樣慘烈的世界?
谷歌的母公司旗下一個生命科學部門Verily於11月份開始在加州Fresno釋放兩千隻感染了Wolbachia病毒的白紋伊公蚊子,感染了這種病毒的公蚊子如果和野生的母蚊子交配,會產下無法孵化的卵,以此實現讓這種蚊子斷子絕孫的目的,減少包括寨卡病毒在內的通過蚊子傳播的疾病。
人人都知道病毒是會變異、會傳播的,而蚊子作為一種食血型飛蟲,可影響可擴散的範圍太廣,事情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
這些我只是列出一些我們已知的少部分,還有許多事情或許都還隱藏在冰山之下,我們未曾得知。可就是這些露出冰面的事情,便已經足夠讓人擔心。它們是極具創意或者突破性的科學成果,但是就像武俠劇中的情節,越是天資聰穎、能力強大,越是潛伏危機,更易成魔。
火可以照亮黑夜、提供溫暖,也可以焚燒軀體。世界上沒有聖人、沒有完人、沒有不犯錯誤的人,科學家是如此、商人是如此、軍政人員是如此、普通民眾也是如此。科學只有對錯,沒有好壞之分,一切以人的思想為前提,以人的行為而實現。越是新穎、重大的科技發展,越要以謹慎的心態去對待,越要以全面的思考、漫長的實驗推演去決定,因為這可能不是一個科學家的事情,不是一個企業的事情,不是一個國家的事情,而是全人類,甚至整個地球的事情。
「瞻前顧後」這才應當是科學本該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