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家胡家奇:樹立敬畏觀,讓科技理性發展

2020-09-03 拯救人類行動組織

人類來源於自然界又依存於自然界,沒有自然就沒有人類本身。現代人卻普遍認為科技力凌駕於自然力之上,科學技術能改造自然並主宰一切。但實際上,科技帶給我們的是福祉與禍害同行。因為對自然、對生命缺乏足夠的尊重和敬畏,人類開始無限度開發和濫用科技。如今,環境汙染、生態破環、人為災害、戰爭殺戮、恐怖襲擊……肆虐全球,讓人類飽嘗科技瘋狂發展的苦果。


人類學家胡家奇:樹立敬畏觀,讓科技理性發展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造福人類的能力越強,毀滅人類的威力就越大,如果不及時限制,這種毀滅力終將滅絕人類,且危機就在前方不遠!這一觀點由中國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率先提出,其從事人類問題研究達四十一年,他認為人類的自然滅絕極其遙遠,目前正面臨著更可怕的滅絕威脅,就是科學技術的非理性發展。胡家奇從四個方面闡明原因:

第一、滅絕手段必然出現。科技威力極其巨大,對人類能力的提高以百萬倍、千萬倍甚至億倍計算,也同樣把人類的自我毀滅能力提高到空前高度。比如一枚核彈輕易就可毀滅一座數百萬人的大城市;採用轉基因技術改造的生物毒素比核武器的殺傷力還要大。雖然兩者還不能滅絕人類,但只要科技不停止發展,就一定會往更高層級突破,如人工智慧等,未來將具備滅絕人類的能力。

第二、滅絕手段必然被使用。當科學技術生產出滅絕手段後,研製技術會不斷傳播,許多種滅絕手段陸續出現。這些新手段必然更容易獲得、更具威力、更便於一個人獨立操作使用,也早晚會傳播到敢於使用者手中。

第三、滅絕力量無意中也會爆發。它不僅會因心理變態者的故意使用而爆發,即使沒人故意也會爆發。科學技術最大的特點是不可確定性。我們常常認為最好的科技成果恰恰是最糟糕的,科技成果的不慎使用,科學實驗的不慎操作都有可能意外爆發出滅絕力量,把人類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第四、自我滅絕就在前方不遠。科學技術的真正起步開始於18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距今僅200多年,正是這短短的時間裡,人類就將科技從幾乎為零的層級提高到了差不多可以滅絕人類的層級。而今,科技產出速度比過去不知快多少倍,呈裂變式加速增長。不少科學家認為滅絕手段會在本世紀內出現,甚至三五十年內就會出現。

胡家奇的論述有理有據,他是中國較早研究科技與人類命運關係的學者。他常說人類不可太貪婪,不能向科學技術無止境索取,過分貪婪必遭報應。人類要樹立正確的科學觀、敬畏觀,遵循自然法則,不可肆意妄為,毫無底線,科學技術的發展更要適可而止!

2019年11月1日,由胡家奇創辦並領導的拯救人類行動組織正式成立。這是註冊於美國的非政府間國際組織,致力於用和平方式推動一場全人類的覺醒運動,使全人類普遍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非理性發展必定很快滅絕人類,只有實現人類的大統一,採用世界政權的力量,堅決限制科技發展才能拯救人類於滅絕。

相關焦點

  • 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論人工智慧
    關於人工智慧的發展,社會各界都存在很大的爭議,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先生曾在專訪中提及:「目前更多的人是擔心人工智慧會滅絕人類,人工智慧研製出來的智慧機器人,如果程序失控或者自我意識覺醒,它有可能滅絕人類。」  這與Henry Alfred Kissinger的觀點不謀而合。
  • 人類學家胡家奇:警醒!人類正面臨危機
    科學技術推動國家進步和社會發展,但是大家可曾想過,當科技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後,就會具備遠超人類的巨大威力,如果不加以限制,會不會產生反作用?那樣科學技術就從人類的朋友變成敵人,從造福人類變成毀滅人類。科技驚人的發展速度已經超越想像,科技是把雙刃劍,一部分科學家開始擔憂它的負面效應。
  • 人類學家胡家奇:科技風險需警惕 瘋狂發展不可為
    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大家瘋狂發展只為在世界叢林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瘋狂發展帶來瘋狂競爭,瘋狂競爭進一步促進更瘋狂的發展。但科學技術的發展從來都是一體兩面。利益和危機總是如影隨形,如同黑暗和光明,光明是黑暗的左手,黑暗是光明的右手。科技發展可能帶來的各種匪夷所思、擔憂、危機,除了現實中的蛛絲馬跡,科幻作品也向我們展示了無數種可能。
  • 人類學家胡家奇發出呼籲:合理開發和利用科學技術
    人類學家胡家奇發出呼籲:合理開發和利用科學技術疫苗研發離不開科學技術,消滅新冠離不開科學技術,科技真是太偉大了!可是大家是否想過,壞人同樣能利用科學技術來製造病毒。科技真是個神奇的東西,它的力量無窮無盡,又像個不聽話的孩子難以控制。它既可以生產疫苗治病救人,也可以製造病毒禍國殃民。自古以來,科學技術就是一把雙刃劍,既能給人類帶來福音,也能製造麻煩和災難。比如基因工程可以用來治病,也可以毀滅人類。
  • 人類學家胡家奇:科學面前 人類探索未知也要提防未知
    我們身處科技時代,科技的進步不僅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有力槓桿,而且是人們思想觀念變化的動力。當物質極大豐富以後,我們感受到社會文明程度也隨之提高,民眾越來越重視生命質量、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問題,這從營養膳食、健身娛樂、節能減排等生活的點滴細節就能看出變化。
  • 霍金遺作出版 曾與中國人類學家胡家奇先生產生思想交集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問題內容中,霍金有關宇宙其他生命和人工智慧方面的觀點及論述,與中國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幾乎一致。胡家奇先生研究人類問題超過四十年,他堅定地認為,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如果不受限制地發展下去,必定會滅絕人類。他在2017年曾發表文章《霍金提出了三個和我一樣的觀點》,引發眾多關注。
  • 人類學家胡家奇:第五次致人類領袖的公開信
    今天,經過了整整40年的潛心研究,我可以肯定地說,科學技術照此繼續發展,必定很快滅絕人類,長則兩三百年,短則就在本世紀。並且科學技術還在向前發展,更高層級的科技成果威力會更大。因此,全人類到了必須該統一行動起來,嚴格限制科學技術發展的時候。四十年來,我對人類問題研究的過程,也是奔走、呼籲的過程,我的一切努力,不可謂不嘔心瀝血,不可謂不鍥而不捨,然而一切的的吶喊都聲音微弱,一切的工作都收效甚微,科學技術還是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在向前狂奔。我深深知道,命運留給我們人類的時間真的已經不多。
  • 牛津大學研究員近日拜訪拯救人類行動組織理事長胡家奇
    近日,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人工智慧治理中心政策研究員專程拜訪拯救人類行動組織理事長胡家奇。胡家奇熱情接待了來賓,他們就科技安全風險及人類生存發展等話題展開探討和交流。胡家奇首先講述了自己從17歲開始關注人類命運的初衷,也回顧了四十一年研究、著書、呼籲的學術歷程。他表示一生將為人類事業而奮鬥,並與他創建的拯救人類行動組織合力,以和平方式推動全人類的覺醒運動,使其普遍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非理性發展必定給全世界帶來安全風險。如果不加以管控,最終將會把人類推向滅絕深淵!
  • 如何治理科技發展中的倫理問題?
    當今世界,人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科技發展紅利,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科技倫理風險。如何治理科技發展中的倫理問題,防止科技濫用、科技作惡、學術不端?有效防控風險或危害,需要不斷加強科技倫理監管,建立科技活動向善行善的導向機制,為科技活動提供有利於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的價值指引,促進科技人員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科技觀,強化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 建立科技倫理規範體系。讓科研活動正當有序開展,防範利用科技作惡的行為,需要建立科技倫理規範體系,包括科技倫理規則體系和確保其得到執行的監管體系。
  • 李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李希在遼寧大學、中國醫科大學調研時強調切實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看到一項項凝結著師生心血的研究成果和諮政建議,李希對他們為遼寧振興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表示感謝,並希望他們繼續面向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立足遼寧、研究遼寧,建言立論、出謀劃策。  「共產黨員立德樹人工程」「一訪二聯三談」,遼寧大學商學院教工黨支部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走進支部活動室,李希聽匯報、看成效、問建議。
  • 傳統、理性及意識形態的多重變奏——傳統觀問題再探
    摘要:針對在傳統觀問題上尚存的一些含混不清和自相矛盾之處,本文著重揀選出較為顯著存在的兩種概念之分、兩種觀點之爭以及兩種態度之變的三對關係問題,也就是分別從對傳統概念兩種用法、傳統與理性的關係以及傳統與意識形態關聯性的幾個視角重新審視傳統。
  • 引導未成年人理性追星
    隨著我國娛樂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加入追星狂潮。如何引導未成年人理性追星?是社會高度關注的一個熱點和難點。如何將對明星的崇拜之情和自己的人生理想結合起來?是當代未成年人的一堂必修課。來自文藝界、教育界、傳媒界的專家、學者們對未成年人追星持有一個共同觀點,那就是應該讓追星成就更好的自我。
  • 中國科學報「抵制低俗迷信」報導:理性的迷失—新聞—科學網
    為此,本報與中國科協聯合推出「弘揚科學精神 抵制低俗迷信」系列報導,針對典型現象進行剖析,揭示其毒害社會的本質,以期正本清源、弘揚理性與創新精神,重塑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 ■本報記者 潘希 張林 實習生 張孟梟 幾個月前,令鄭國強萬萬想不到的是,自己會把性命葬送在廣東肇慶的一場山體滑坡中。
  • 可持續發展需樹立正確環境倫理觀
    而非人類中心論則認為,人類不是最高的存在者,應對大自然心存敬畏;人類知識與大自然的無限奧秘相比,只是滄海一粟,地球上一切事物在整個生態系統內都是有其存在價值的。  長期以來,人類視自己為自然界的主人。雖然我們的生活得以改善,經濟得以快速發展,但過度利用和開發資源,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
  • 首屆中國未來人類學家與領軍學者對談會即將舉辦
    來源:中國網2019年12月7日,由法國跨文化交流協會、南京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所、以明文化聯合主辦的「『對話未來對話世界』首屆中國未來人類學家與領軍學者對談會」將在北京劇院召開,屆時將有十餘位海內外知名學者、150餘位各界與會者、30餘家主要媒體共同參與本次活動。
  • 在飛行中感悟「三個敬畏」——西部航空飛行部唐厚建
    要成為一名模擬機教員的要求除了有紮實的飛行技術,豐富的理論知識外,還需要優良的飛行作風,牢固樹立安全飛行高於一切的觀念,要持之以恆地保持對飛行事業的追求和進取。敬畏生命,作為一名飛行員,生命安全可以說是日常工作中的基本目標,與所有人的工作息息相關。飛行員肩負著每一趟航班上所有旅客及機組成員的生命安全。這要求飛行員具備良好的工作作風,完備的知識和技術儲備來保證每一個動作的準確性。這應當是飛行員首先應該牢固樹立的價值理念。在唐厚建看來,安全就是民航的生命線,而生命高於一切。
  • 正確理解「三個敬畏」推進客艙作風建設
    「三個敬畏」既有哲學高度又兼顧現實維度,既遵循客觀規律又兼顧行業特點,對我們進行紀律作風建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以「敬畏生命」為最高原則,樹立「安全第一」理念,深化對規章制度和崗位職責的理解,為紀律作風建設提供思想內涵。一支隊伍的紀律作風體現在行為上,但根源在思想意識上。要從根本上提升紀律作風,就要把好「思想」這個總開關,用統一的價值觀來引領隊伍。
  • 法醫人類學家到底是做什麼的?
    【編者按】蘇·布萊克(Sue Black),女爵士,解剖學家、法醫人類學家。在《法醫報告:死亡教會我們什麼》一書中,她為我們揭示了她親眼見證的死亡的不同面目,通過自己參與的真實案例探索了法醫學科的發展與進步,也將法醫人類學這一學科對其工作及生活的影響與感悟和盤託出。
  • 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給世界樹立了科技助推典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愛德華·莫索爾,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挪威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挪威科技大學卡夫利系統神經研究所和記憶生物學中心創始主任。莫索爾與妻子邁·布裡特·莫索爾在過去數十年中領導了一系列腦機理前沿研究,其中尤以發現內嗅皮層的網格細胞而聞名。
  • 推進綠色科技創新 確立健康的生態倫理觀
    強調發展效率同時 仍需自覺踐行生態文明觀 自然絕不只是人類徵服改造的對象,我們要通過科技創新改造和控制自然,讓科技創新成為社會文明發展的建設性力量,就必須學會去理解自然規律,必須更加系統地預測我們對自然的幹預行為可能會產生的較近或較遠的後果,切不可肆意破壞自然生態,打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