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內部有什麼?嫦娥四號找出了答案

2020-12-05 博科園

今天《自然》期刊發表了一篇來自中國探月團隊的重要突破:「嫦娥4號」在月球背面首次發現月幔物質,這項發現讓人類透過月球表面,窺視月球深處的物質組成,並為完善月球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有力的支撐。

月幔成分之謎

與地球類似,月球自內向外分別由月核、月幔與月殼構成。45億年前,誕生之初的月球被滾熱的巖漿海覆蓋。不久後,隨著溫度逐漸下降,月殼與月幔的分層開始出現:較輕的斜長石等礦物上浮,形成月殼;而更重的橄欖石、輝石等下沉形成月幔。

這個故事雖然看似合理,但終究只是理論。要驗證這一假說、掌握更精確的月球礦物構成,就必須對月球進行直接的採樣與測量。

月球結構示意圖(圖片:wikipedia)了解月殼相對容易。從蘇聯的「月球9號」月球探測器到美國的「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人類的探測器從月球表面採集、分析並帶回了不少巖石樣本。這些樣本讓我們對月殼的成分有著深入的理解。但是,接觸月幔成分則要難得多。

月殼的平均厚度有40千米。即使在地球上,人類目前最深的鑽井也只有12千米,更不用說在月球上打鑽挖出月幔物質了。在地球上,由於存在活躍的板塊構造運動,來自地幔的巖漿可以通過火山等構造流向地表。冷卻成巖後,它們成為我們了解地幔的窗口。月球則截然不同。儘管一項本周發表的最新研究認為月球仍然存在構造活動、甚至能產生「月震」,但要指望月球自身的微弱運動將月幔物質送至月球表面,絕無可能。那麼,人類怎樣才能找到來自月幔的物質?

「玉兔2號」月球車一個可以藉助的力量是隕石。當一顆隕石撞向月球,如同投向水面的石子漸起的水花,衝擊力讓撞擊地點周圍地下的物質濺起、落在月球表面。如果隕石質量夠大、速度足夠快,它就有可能成為一枚「深鑽」,穿透月殼、讓月幔物質露出表面。

因此,科學家將隕石坑視作發掘月幔物質的絕佳窗口。而月球最大、最古老的隕石坑——南極-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以下簡稱盆地)成為關注的焦點。南極-艾特肯盆地位於月球背面,因此直到1959年蘇聯的月球3號探測器首次拍下月球背面的照片,人類才注意到它的存在。

圖中大片陰影區為南極-艾特肯盆地(圖片:NASA/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大約42億年前,一次劇烈的撞擊形成了這個直徑2500千米的巨型盆地。此前的模擬計算認為,這次撞擊足以揚起月幔物質。但當衛星遙感開始分析這片廣袤的盆地,結果卻有些出乎意料:儘管盆地中有大量輝石,但本應隨輝石一同出現的橄欖石卻極少被測出。

對此,科學家陸續提出了兩種可能的解釋:一是形成SPA的撞擊沒有想像中的劇烈,或許是速度不夠快,或許是撞擊的角度太小,總之撞擊地點下方的月幔物質依然睡得很安穩;另一種可能性是,此前我們對月幔的認識存在偏差,上月幔中的橄欖石含量沒有模型預計的那麼高。如果是這樣,那麼對於月球演化,尤其是早期月幔流動模型的認識將被改寫。月幔的秘密就沉睡在月球的另一側,等待著人類探測器的喚醒。

這裡有橄欖石,很多!

2019年1月3日,月球背面的首位訪客終於抵達。它就是「嫦娥4號」。之所以此前的探月項目都沒有選擇在月球背面著陸,一個障礙主要在於,月球背面的探測器無法和地球直接建立無線電通信。為此,中國國家航天局提前發射了「鵲橋」月球中繼衛星,以此作為探測器與地球間的通信中轉站。

經過近1個月的飛行,「嫦娥4號」在SPA內的馮·卡門隕石坑(Von Kármán crater)著陸。著陸地點的選擇,一方面考慮了安全性:著陸區地勢平坦,沒有可能導致探月器損毀的障礙;另一方面,研究團隊也考慮了發現月幔物質的可能性。雖然根據此前的遙感分析,產生盆地的撞擊可能沒有直接擊穿月殼,但撞擊大幅削減了月殼厚度。如果在此基礎上再來一次隕石撞擊,或許月幔成分就能現身了。而馮·卡門隕石坑,正是疊加在盆地上的又一次撞擊。此外,著陸點周圍還有多個隕石坑,包括最年輕的芬森(Finsen)隕石坑。這些撞擊過程如能產生月幔濺射物,也有可能落在探月器的觀測區域。

「嫦娥4號」著陸區示意圖(圖片:研究論文)在登陸月球的當天,「玉兔2號」月球車便與嫦娥4號分離,踏上月球探測之旅。「玉兔2號」先後前往著陸點南側與西北側的兩個探測點,使用攜帶的可見光及近紅外成像光譜儀,成功獲取了著陸區兩個探測點的光譜數據。

「玉兔2號」運行軌跡圖(圖片:國家航天局)領導了這項研究的國家天文臺李春來研究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我們一看到數據就感到眼前一亮,因為『玉兔2號』探測到的譜線與此前在月球正面探測到的有很大不同。」進一步的數據分析證實了這一點。在兩處探測點,橄欖石的佔比分別為48%和55%,低鈣輝石含量次之,僅含有很少量的高鈣輝石。這是人類首次在月球找到高橄欖石含量的巖石樣本。

這種礦物組合意味著,其最可能的來源便是上月幔。月幔中的物質是怎樣出現在月球表面的?結合遙感與光譜數據,研究人員指出,關鍵可能就在於著陸區東北側那個直徑72千米的芬森隕石坑。隕石的撞擊讓盆地下方的月幔物質濺出,恰好落在在「玉兔2號」的觀測區域。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目前的數據只是初步結論,這些物質是否真正來自月幔、月幔的確切組成是如何,還需要等待後續任務將巖石樣本帶回地球,從而開展進一步研究。

法國蔚藍海岸天文臺的Mark Wieczorek也表示,研究團隊需要排除另一種可能性:這些物質誕生於產生盆地的撞擊過程,它們的物質構成與月幔相似,卻不是真正的月幔物質。此外,根據月球巖漿海的結晶模型,月幔的組成與此次的發現不盡相同。這意味著月球模型需要修正,還是說這些物質根本就不是來自月幔的?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來判別。

博科園|文:吳非轉自:環球科學/huanqiukexue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不僅捕捉單個光子,還能定位、操縱、存儲一個光子!

可清洗、可穿戴的類電池設備能直接織成衣服!

中國航天的驕傲!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發現了這些秘密!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為何要去月球背面?那裡有沒外星人?答案都在這了
    演講中,歐陽自遠細緻、通俗地講解了中國探月工程,說了未來的火星探索,以及我們為什麼要探索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的神秘傳說,到底有沒有外星人等問題。  嫦娥四號登月後將幹啥?  接收宇宙起源信號  去月球背面,接收來自宇宙各個時期的信號  嫦娥四號原本是嫦娥三號的備份,由於嫦娥三號圓滿完成預定任務,於是,科研人員對嫦娥四號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與改造,使其「備份變首飛」,成為與嫦娥三號截然不同的探測器。
  • 月球背面藏有二戰轟炸機?嫦娥4號給出了意想不到的答案
    幾十年前消失的轟炸機,為何會出現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找出真相儘管人類作為地球上的主人,可以說是所有生物中實力最強的,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被人類所知。即使是到了現在,依然還有許多的未解之謎在困擾著人類,比如說金字塔的建成、瑪雅文明的消失和巴別通天塔之謎等等。
  • 月球背面真有外星人嫦娥四號拍攝月球背面照片,給出靠譜答案
    月球背面真有外星人嫦娥四號拍攝月球背面照片,給出靠譜答案 2020-11-12 18
  • 為什麼嫦娥四號在月球拍照,讓月球看上去那麼小?答案很簡單!
    為什麼嫦娥四號在月球拍照,讓月球看上去那麼小?答案很簡單!人類對於宇宙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從古時候開始就有人專門研究天文,想要知道天空之外的世界。而到了現代社會,人類的技術更加進步的情況之下,雖說人類的腳步已經邁入太空,但依舊有很多問題到現在無法解釋。
  • 月球背面有「金字塔」?中國說出真相,嫦娥四號帶你看清月球背面
    月亮對於人們而言是一種美好的象徵,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月球就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在我國古代,經常有文人墨客會對著月亮吟詩作對,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當時還流傳了很多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但是要想登陸月球背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的難度要比登陸月球正面還要大得多。不過我國為了探索月球背面,我國迎難而上,發射「嫦娥四號」,它的主要任務是著陸月球表面,繼續更深層次更加全面地科學探測月球地質、資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檔案資料。
  • 月球背面物質組成是什麼?嫦娥四號:富含橄欖石
    (資料圖,來源:國家航天局)5月15日,《自然》雜誌發布了月球探測的一項重大發現。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領導的團隊利用嫦娥四號就位光譜探測數據,證明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SPA)存在以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為主的深部物質,為月幔物質組成提供了直接證據,這將為完善月球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支撐。今年1月3日,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馮·卡門坑內著陸。
  •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為何嫦娥四號要去月球背面?那裡有沒有外星人?
    歐陽院士做主題演講演講中,歐陽自遠細緻、通俗地講解了中國探月工程,說了未來的火星探索,以及我們為什麼要探索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的神秘傳說,到底有沒有外星人等問題。嫦娥四號登月後將幹啥?接收宇宙起源信號去月球背面,接收來自宇宙各個時期的信號嫦娥四號原本是嫦娥三號的備份,由於嫦娥三號圓滿完成預定任務,於是,科研人員對嫦娥四號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與改造,使其「備份變首飛」,成為與嫦娥三號截然不同的探測器。
  • 「嫦娥四號」為何要落月球背面
    新聞背景 經過20多天的太空飛行,「嫦娥四號」很快將著陸於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月球南極-艾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成為世界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嫦娥四號」落月探測器是2018年12月8日升空的,2018年12月12日進入月球軌道。那麼,「嫦娥四號」為什麼要落到月球背面?落到月球背面有哪些困難?
  • 幾十年前消失的轟炸機,為何會出現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找出真相
    而且有些人還傳言說,在月球上有發現過二戰時期的戰機。後來由蘇聯發射到月球的衛星更是拍到了疑似是之前神秘消失時的戰機的圖片。直到嫦娥四號的的成功發射,一直困惑人們的謎題才最終解開。原來那些照片中看起來很像是一些人造機器的物體都是月球上普通的巖石罷了。
  • 航天專家:嫦娥四號與嫦娥三號有五大不同
    抓總研製嫦娥三號、四號月球探測器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專家表示,備份的確是嫦娥四號原本的使命,但在嫦娥三號圓滿完成任務後,嫦娥四號被賦予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這一全新任務。
  • 幾十年前消失的轟炸機,為何出現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找出真相
    然而在前不久,美國的月球探測器發送回來一張令人驚訝的照片。之所以驚訝,是因為人們可以在那張照片上看到疑似「外星飛船」的東西。而且有些人還傳言說,在月球上有發現過二戰時期的戰機。後來由蘇聯發射到月球的衛星更是拍到了疑似是之前神秘消失時的戰機的圖片。
  •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 網友:終於能知道月球的背面有什麼了!
    據央視新聞1月3日報導,嫦娥四號探測器已於當日上午成功軟著陸月球——月球背面迎來人類第一個軟著陸探測器。嫦娥四號探測器於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發射升空飛向月球,12月30日8時55分,探測器在環月軌道成功實施變軌控制,順利進入預定的月球背面著陸準備軌道。
  • 月球內部有啥?嫦娥四號這輪「工作日」細細查了下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9月24日7時30分、23日23時18分結束第22月晝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在月球背面度過630個地球日,累積行駛547.17米。
  • 月球內部有啥?嫦娥四號這輪「工作日」細細查了下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9月24日7時30分、23日23時18分結束第22月晝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在月球背面度過630個地球日,累積行駛547.17米。
  • 嫦娥四號為什麼要在夜間發射?著陸月球背面有什麼困難?
    在我國探月工程中,「嫦娥四號」探測器與「嫦娥三號」一樣,都選擇了在凌晨發射,這是由於他們都要 月球著陸,和月球交會的時間和落月的時間都是受到約束的。——直接通訊信號受月球遮擋  嫦娥四號任務與嫦娥三號任務首要的不同,就是探測器降落落點由月球正面改為了月球背面,使得探測器與地球的直接通訊信號受到月球遮擋,必須通過「鵲橋」中繼星進行信號中轉。
  • 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到底發現了什麼!
    正當我們所有人都在期待「復工」的時候,月亮上的嫦娥四號已經率先開始了工作。2月17日米嫦娥四號成功開始了它在月球上的第15個「工作日」,一步一步朝著更遠的方向前進。隨著嫦娥四號探測工作開展,它帶給我們的驚喜也接踵而至。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結束休眠,嫦娥四號如何探索月球背面?
    國家航天局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在5月17日3時25分和16日11時53分,結束了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18月晝工作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傳回首張月球背面清晰影像。嫦娥四號如何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 月球背面究竟有什麼秘密?嫦娥四號附近地區又發現2100萬億噸異物
    「月球的背面有什麼」? 不管你信不信,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了科學家很長一段時間,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也是人類除了太陽之外最熟悉的天體,因為月球距離地球足夠近,很多時候我們甚至可以用肉眼觀察月球的表面,因此關於月球的研究在古代就有了相關的記錄。
  • 月球地下是什麼?嫦娥四號最新發現,幫助揭示月球數十億年的演化史
    嫦娥四號與玉兔二號(圖片來源:中國國家航天局) 2019年1月,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坑著陸,成為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結束休眠,嫦娥四號如何探索神秘的月球背面?
    國家航天局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在5月17日3時25分和16日11時53分,結束了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18月晝工作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傳回首張月球背面清晰影像。嫦娥四號如何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