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市場追捧的一種草龜,大頭草的成因有兩種主流說法:
基一種認為是先天基因決定的,另一種則認為是後天吃堅硬的食物鍛鍊出發達的咀嚼肌導致頭大,一般認為頭寬超過4釐米,即可稱大頭。部分大頭草的頭寬可以達到5公分甚至更寬,嘴角夾角90度 ,吻部是垂直的。
目前沒有人工培養大頭草的記錄,所有大頭草均為野外獲取,通常為雌性個體,暫未發現雄性個體 。
大頭烏龜是我國學者方炳文於1934年依據採自南京地區的標本所命名的。一些外國著名的龜類專家對它的有效性提出了置疑,認為頭大是對貝類食性的個體適應。近年來,我國學者通過對比大頭烏龜與普通烏龜的細胞染色體得出結論,認為兩者差異明顯,從而從細胞遺傳學角度找到了支持大頭烏龜是有效種的論據。
但是至今國際上的龜類物種名錄中大都未正式列入,理由是,大頭烏龜與烏龜太象了,除了頭大,幾乎無明顯區別。發現的大頭烏龜以雌性居多,很少能 見到真正意義上的雄性大頭烏龜。
大頭烏龜的數量很少,種群規模,分布區域都沒有得到確認。外形上缺乏物種獨有的鑑別特徵,一個獨立的物種在外部形態上勢必要有區別於其它物種的性狀,而大頭烏龜僅有的與烏龜的區別就是頭大,況且測量數據會隨年齡改變,還會受到生長環境優劣,性別差異等因素的影響。
再來看大頭烏龜的分布,江 蘇,安徽,湖北,廣西,當中有的還有疑問,但無論如何,即使這些產地都是確定的,那這些地方也都是烏龜的產地。
大頭烏龜與烏龜同域分布,若是亞種則早被雜交消滅了。當然,還有種可能,就是大頭烏龜是個初步亞種,是剛從變異階段向亞種過渡的準亞種,原本在一個較小的封閉區域內獨自演化,突然被某種原因打破了隔離,重又與原烏龜的種群混合,生殖上的未完全隔離使得大頭烏龜與烏龜間的雜交後代仍可育,累代下來,真正的大頭烏龜越來越少,而中間的過渡個體屢見不鮮。這似乎也解釋了為什麼大頭烏龜都是些年齡偏大的個體。
食性對龜類頭部大小的影響在整個龜類世界中都可見到。尤其是攝食具有堅硬外殼的底棲軟體動物或甲殼類動物的種類,它們大多不夠靈活敏捷,無法捕捉到機敏的 魚類,而螺貝和蟹較易獲得,但又都有堅固的外殼,為能打破這些硬殼,龜類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大雙顎的咬合力和增強喙的強度。頭骨寬闊有利於更強大的齧肌的附著,同時喙的角質層增厚,這一切都會使頭部看上去很大。馬來食螺龜是最典型的例子。
遺傳學的研究可能會有助於揭開這一迷團。我國安徽師範大學的郭超文等作了大頭烏龜和烏龜的染色體組型和Ag-NORs的對比工作,試圖證明大頭烏龜的有效性。其工作論文可在趙爾宓主編,周氏父女任副主編的《中國龜鱉研究》一書中找到,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
其對比結果顯示兩種烏龜的三組染色體中,確有兩組顯 示出細胞核的核型不同,而Ag-NORs則表現出同源性,他們認為,核型的分化在龜類的屬以下近緣種間很少出現,兩種近緣的烏龜間卻有分化,從而為大頭烏龜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據。在民間的愛好者中,支持大頭烏龜是有效種的人找到了依據,他們據此實驗結果斷言,大頭烏龜是獨立種。
我國現在在經費方面還沒有能力作龜類的基因測序工作,它太過複雜繁瑣,單一的科研院所都無力承擔。人類基因組的測序工作是國際上的多國合作,包括了美,歐,日,中等科研大國分工進行,尚歷時十餘年,耗資數億美元,檢測了幾十億對鹼基才完成。在這種局面下,對龜類作基因測序這種無關緊要的研究工作自然不會被提上日程,更不會被付諸實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