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雅安的一些懸崖峭壁上,有著許多懸棺。川西懸棺相傳是羌人放置。羌族的先民皆是大禹的後裔。大禹率眾治水,功高蓋世,在羌人中享有天神一般的威望。大禹仙逝飛天后,後人將其遺體掛在絕壁的懸棺中,此後,羌民中的仙逝者,均仿效此法施以了懸棺葬,從而在川西一帶留下了諸多的懸棺。
據考證,川渝兩地的大多數懸棺均系明代和明代以前所置,距今已有幾百上千年歷史。千年懸棺,其不朽的奧秘何在呢?要知道,雅安號稱「雨城」,年平均降水量達1800毫米,年365天平均雨日有218天之多,而其年平均氣溫也高於15℃——在如此潮溼多雨的溫溼氣候環境下,任何棺木都難以長久不腐!但事實上,宜賓和雅安兩地的懸棺都保存完好,從開啟的部分懸棺中,可見棺木中的死者骨骸歷歷可數,頭骨骷髏保存完好,尤其是棺木乾燥,在懸崖上歷經千年風雨而未曾腐朽,不能不令人稱奇。
當地民間一些迷信者認為,懸棺飽經千年歲月而不朽,正是因為逝者靈魂升入了仙界,所以之屍身得到了神靈的庇護,千年棺木便神奇地保存了下來。也有一些迷信傳說:懸棺內的屍體採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歷經千百年修煉成妖,屍妖為了護住屍體,所以用妖氣將棺木保護了起來。這些迷信當然不足可信。
考古工作者開始把目光聚焦在棺木的材料上。人們的這種懷疑很快得到了文物工作者的證實:製作棺木的材料確實非同一般。據文物工作者考察,製作懸棺的木材多是木質堅實、抗腐性很好的楠木。這種樹木生長周期長,木質在諸樹種中屬上乘,用其製作的棺木,即使埋入地下也可上百年不腐。
但是,在南方潮溼多雨的氣候條件下,楠木棺材在露天環境中保存的期限一般不超過百年,而大多懸棺已經存在了千年以上,顯然,「特殊材料說」也不能解開人們心中的疑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