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用顏料作畫、用沙土作畫
然而用真菌來作畫
你見過嗎?
近日,安徽@安慶師範大學 ,有大學生用真菌作畫,畫出松鶴長城取名《國魂》,展示了微觀世界之美。
參與製作的大學生介紹,畫中用了嬌紅酵母菌、白酵母和青黴菌等,按照時間順序接種培養,並稱這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據悉,來自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5名大學生,歷時近9個月,將微生物中的細菌製成標本,並通過中國畫的形態展現出來。在2018年安徽省大學生標本製作大賽中,這組「畫作」因創意獨特而備受關注。
細菌作畫,嘗試了十幾種
「真菌、細菌等微生物太過微觀,普通人很少能通過肉眼識別它們。」團隊指導老師黃祝和尹立偉最初的想法是,將生活中人們不太關注的微生物群體,通過具體形態的作品展現出來,增強人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
由於三幅作品形態和顏色各不相同,也就意味著製作它們所需要的微生物、培養基、培養時間和培養溫度都不相同。因此,團隊成員首先要做的就是尋找合適的菌種和培養基。
「最開始團隊成員打算用雲芝和黑麴黴做臉譜,但發現真菌生長比較慢,且會發生蔓延,做出的臉譜非常『恐怖』。」在嘗試十幾種微生物後,幾名大學生決定用原核微生物進行標本製作。為保證微生物按照規定的形態進行生長,他們選擇用添加抗生素的方法抑制菌種的蔓延。
「先把找來的圖案臨摹下來,再將培養基倒在培養皿中作為底襯,然後把圖案貼在培養皿的底部,用毛筆蘸取菌種進行接種繪畫。」團隊成員陳伯松說,之後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十二個小時後,「畫作」就呈現出來了。
在等待過程中還要觀察標本長勢,如果情況不理想就要改進。「像作品中的金色、紅色、黑色等顏色,都是微生物在不同條件下自然產生的,這也是我們經過無數次試驗得到的結果。」陳伯松說。
「在荷花創作中就用了三種不同的細菌。這三種菌生長條件和適應性都不同。」團隊成員牛頓說,三種細菌能夠在同一個培養皿中實現共生,難度比較大,是一個創新和突破。為使荷花花尖到花邊的顏色漸變更自然,他需要在不同的溫度下對荷花的花蕊、花瓣、花苞以及葉子進行分步驟繪製。
為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標本所使用的微生物,團隊成員在每個標本的下方精心製作了二維碼。觀看者只需要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看到關於標本培養基和菌種的介紹。
「我們希望這組『國畫』不僅是藝術展品,更希望它成為有助於實踐教學的科研標本。」團隊成員佟飛雨說,他們把課本中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實現科學與藝術的融合,也感受到了生物研究的樂趣和意義。
視頻請查看↓↓↓
網友評論:「太厲害了」「原來文化的傳承也可以多樣化 」
↓↓↓
來源 :中青網教育(id:zqwjypd)綜合自北京晚報、梨視頻、新浪微博等
責任編輯:朱雨佳
科學與藝術相結合
為這些富有創造力的同學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