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的懷舊:為何我們總是鍾情於老歌

2020-12-05 199IT

作者:馬克•約瑟夫•斯特恩 (Mark Joseph Stern)

當我還是二十來歲,兢兢業業埋頭苦幹時,我就已經注意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相比其他年齡段,我對青少年時代所喜歡的音樂印象更深——但是過去的每一年,那些電臺裡播放的新歌聽上去都像聒噪的廢話。在客觀層面上,我明白這是講不通的。我不能嚴肅地斷言說盧達克裡斯(Ludacris)(譯者註:美國最為出色的南方說唱歌手兼唱片製作人之一)的「Rollout」在藝術層面上就優於凱蒂•佩裡(Katy Perry)(譯者註:美國流行女歌手、演員兼詞曲創作者)的「Roar」,但是前首歌的每一秒鐘都銘刻我心,而後一首歌在我看來就像是平淡無味的叫嚷。如果我去收聽2013年10大熱門金曲,我會頭疼不已。如果我去收聽2003年10大熱門金曲,我會興高採烈。

為什麼我在青少年時期聽的那些歌比成年後聽的任何歌都要優美動聽呢?作為一個樂評人,我很開心地告訴大家這並不能完全歸咎於我那失敗的音樂鑑賞力。近些年來,心理學家和神經系統學家已經證實,這些歌曲會在我們的情緒之中留存有很強的力量。研究者已經發現了一些證據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相較於成年之後聽的歌曲,我們的大腦會將我們與青少年時期聽的歌維繫得更加牢固——這種維繫不會因為年歲增加而減弱。音樂的懷舊,換句話說,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現象:它也是一種神經系統的指令。無論我們的品味在其他方面變得有多複雜,我們的大腦可能還是會停留在那些我們在青春期那出激蕩大戲中所著迷的歌曲裡。

要理解為何我們會對某些歌情有獨鍾,就要先了解通常情況下大腦與音樂的聯繫。當我們初聽一首歌時,音樂激發了我們的聽覺皮層(auditory cortex),我們將節奏、旋律以及和聲轉變成為一個連貫的整體。從聽覺皮層開始,我們對於音樂的反應取決於我們與音樂互動的程度。當你在腦海裡跟唱一支歌時,你會激活運動前區皮層(premotor cortex),而運動前區皮層能計劃並控制你的活動。當你跟著跳舞時,你的神經元會跟上音樂的節拍。當你緊緊盯著歌詞和配樂時,你會激活頂葉皮層(parietal cortex),頂葉皮層有助於你在不同的音樂刺激中轉換並保持著注意力。當你聽到一首能觸發你個人回憶的歌曲時,你的能存儲個人生活和人際關係相關信息的前額皮質(prefrontal cortex)將會突然活躍起來。

 

但是脫離了情感的記憶是毫無意義的——除了愛和藥物之外,沒有其他物質能夠像音樂一樣激發人類的情緒反應(emotional reaction)(譯者註:指喜、怒、悲、恐時所表現出的形為,是植物性神經系統的一系列反應)。腦成像(brain imaging)研究表明,我們最愛的歌曲能夠刺激大腦的快感迴路(pleasure circuit),快感迴路釋放出一股多巴胺、血清素、催產素以及其他影響神經系統的物質,讓我們感到心情愉悅。我們越喜愛一首歌曲,我們就越能體會到這種神經系統的快樂,這種被古柯鹼所追逐的相同的神經遞質充斥著我們的大腦。

音樂點亮了每一個軀體裡神經活動的火花。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說,這種火花變成了一場煙火秀。從12至22歲,我們的大腦經歷了迅疾的神經系統發育——在這段時間內我們所喜歡的音樂似乎與我們的腦葉永久地關聯到了一起。當我們對一首歌產生了神經系統的聯繫後,我們也創造出了一種強烈的記憶痕跡,它滿載著劇烈的情緒,這種情緒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因於青春期生長激素的泛濫。這些激素告訴我們的大腦,「每件事」都非常重要——特別是那些成為我們花季美夢(以及難堪之事)中配樂的歌曲。

就其本身而言,這些神經系統中的煙火足夠能將某些歌曲鐫刻在我們的腦中。但是還有別的因素在發揮作用,將八年級舞會上播放的最後一支樂曲幾乎永遠地鎖入你的記憶之中。《音樂感知的科學: 用理性解釋感性》(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 The Science of a Human Obsession)一書的作者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Levitin)寫道,我們在青少年時期所聽的音樂從根本上是與我們的社交生活交織在一起的。

「我們正自主地去發現那些我們年輕時初聽的音樂,」他告訴我,「通常也是通過我們的朋友。我們聽著他們聽的一些音樂,把這些音樂看作一枚徽章,看作歸屬到某個社交團體的途徑。這中做法把音樂融入了我們的身份歸屬感之中。」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心理學家彼得•賈那塔(Petr Janata)同意這一社交性理論,他解釋了我們最愛的音樂「能夠被整合為對於我們成長歲月的特別的情緒記憶。「他還補充了一個可能起到作用的因素:懷舊性記憶上漲(reminiscence bump)[1],這是一種相較於其他年齡,我們對於年輕時候生活的記憶更為生動的現象,這種記憶直至我們衰老之後也牢牢地保存在我們腦中。根據懷舊型記憶上漲理論,我們都有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人生腳本」,它在我們的記憶裡充當著人生的記敘文的角色。當我們回首往事時,主導著這種敘事的記憶有兩個共性:第一,這些記憶是愉悅的;第二,它們僅僅圍繞著我們十幾歲的少年時期和二十來歲的青年早期。

為什麼我們對於這些年月的記憶是如此地生動持久呢?利茲大學的研究者在2008年提出了一個頗有吸引力的解釋:懷舊性記憶上漲中最突出的那些年月與「一個穩定而持久的自我的出現」的時間相吻合。從12歲至22歲的這段時間,換言之,是你成為「你」的時間。之後,該段促成這種變化過程的記憶在你生命中的剩餘時間都變得極其重要。他們不僅僅促成了你的自我形象的發展,也變成了你自我形象的「一部分」——你自我意識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這一過程中,音樂發揮了兩個作用。首先,一些歌曲成為了他們自己本身的記憶,這些歌曲是如此強烈地慢慢潛入記憶之中。我們中的許多人可以生動地回憶起我們第一次聽披頭四(或者后街男孩)的歌曲時的情景,數十年後,我們仍然可以在每個KTV之夜唱起這首歌。第二,這些歌曲形成了我們對於彼時感受的背景音樂,那些時光可以說是我們生活中至關重要的幾年。在我們初吻、初次參加畢業舞會、初次吸菸時播放的音樂,都屬於這種記憶,並呈現出一絲絲記憶的深刻性。我們可能會意識到,回想起來,畢業舞會並不是真的那麼讓人印象深刻。但是即使記憶本身消減褪色,被貼上音樂標籤的情感餘暉仍然縈繞迴旋。

這些理論也許與它們的邏輯結論一樣有趣——你可能從來不會像熱愛你年輕時代所聽的音樂那樣熱愛其他歌曲——這讓人有點沮喪。當然,這也絕非全然是個壞消息:我們成年人的品味其實也並不差;我們的鑑賞力更加成熟,從而能夠在知識層面上欣賞複雜的美學。但是,無論我們變得有多成熟,音樂仍然是一個逃生艙口,讓我們成熟的大腦回到年輕時那青澀、純粹的熱情中去。伴隨著我們最愛歌曲的懷舊之情並不僅僅是對於我們早年歲月的短暫回憶;它也是一個神經系統的蟲洞,讓我們能一瞥那些年月,那時,我們的大腦能夠開心地享受那些給我們帶來共鳴的音樂。經年已逝。但是每當我們聽到自己所愛的歌曲時,它們所帶來的快樂又會再次在我們心中翻湧不息。

譯註:

[1]懷舊性記憶上漲:又稱記憶隆起,指人對於生活經歷的記憶曲線不同於傳統的回憶量遞減的遺忘曲線, 反而是對發生在一生中第二個和第三個十年之間的經歷回憶數量增多的現象。

來自:譯言

譯者:沈持盈原文作者:Mark Joseph Stern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喜歡聽老歌
    《因為愛情》讓好多人都想問陳奕迅要張過去的CD我們為什麼會喜歡老歌?要想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喜歡聽老歌」這一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懷舊心理——是什麼。懷舊心理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在這種心理機制的庇護下我們得以暫時躲進生活的B面,忘記冷酷現實帶來的陣痛感。此外,與當今年輕人自拍時追求的「照亮你的美」不同,父輩們保存至今的老照片其作用更多地體現為「身份確認」。經歷了世代變遷,懷舊心理所起到的自我感知作用尤為明顯。
  • 經典老歌激起懷舊情懷 穿越時空傳遞經久「火焰」
    經典老歌激起懷舊情懷  「來日縱是千千闕歌,飄於遠方我路上,來日縱是千千晚星,亮過今晚月亮……」8月18日的夜空,儘管沒有月亮,而人們依然頂著颱風「啟德」餘威下的暴雨,沉浸於陳慧嫻的經典老歌旋律中……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經典老歌在廣西體育場迴蕩,讓上萬歌迷大飽耳福,經典老歌讓臺上臺下感慨萬千。
  • 青春的旋律 |令人聞之落淚的經典老歌 雙份懷舊加倍感動
    青春的旋律 |令人聞之落淚的經典老歌 雙份懷舊加倍感動 2021-01-03 18: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回味經典 「王致和」與您一起向老歌致敬
    3月25日,一場以「致敬經典老歌 回味王致和」為主題的活動在豐臺萬達廣場舉行。該活動得到了中國網圖生活、北京豐臺萬達廣場、北京二商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快樂50老年大學、北京國丹醫院、後海音樂樂隊、達明傳媒的大力支持。在現場,一首首熟悉的歌曲又迴響在耳邊,讓大家感慨萬千,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
  • 經典懷舊老歌50年代到90年代,用心聆聽逝去的時光故事
    500首經典老歌50年代到90年代,用心聆聽逝去的時光故事烏蘇里船歌打靶歸來紅梅贊洪湖水浪打浪唱支山歌給黨聽-才旦卓瑪馬兒啊,你慢些走-馬玉濤情深誼長-鄧玉華誰不說俺家鄉好《紅日》我們走在大路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翻身農奴把歌唱-才旦卓瑪70年代知音-李谷一泉水叮咚響-卞小貞太陽島上-鄭緒嵐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於淑珍再見吧媽媽-李雙江我愛北京天安門-兒歌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卞小貞北京頌歌-李雙江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 專訪方瓊:讓上海老歌在這個時代重新時尚起來
    我在大學的時候有幸見到了賀綠汀先生,他是我們的校長。當時他要錄一個專輯,其中的《天涯歌女》、《四季歌》由我來演唱,而他親自來給我輔導。他對我的要求很嚴,之前我唱這類歌總是刻意地去模仿周璇她們的那種嗲,但是賀先生很嚴厲的指出來我把本來樸實的作品變得很華麗,就像給作品塗抹了胭脂,使它失去了本真的美。
  • 國語老歌為何經久不衰?聽聽這五首深情老歌,唱的都是真感情!
    歌曲潮流,是隨著時代的前進而變化,在這一過程中,會出現各種金曲;同樣的,也有不少的歌曲會在時代前行的車輪下被淘汰,但是老歌,不僅沒有被淘汰,反而還形成了一股新熱門,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聽老歌,老歌的魅力又在哪呢?今天圓方就來給各位分享一些經典好聽的老歌,說說這些經典老歌中的故事。
  • 不只是威神V,沒想到95後的歌單還藏有這樣的懷舊金曲!
    此外歌單裡還有龔玥老師的《常回家看看》,許冠傑老師的《財神到》等老歌金曲,看來威神V的歌單可真夠復古的~難道如今不光時尚愛復古回潮,就連年輕人也都愛聽懷舊老歌了?!如果說因劇而紅是個案,那麼為了驗證「如今的年輕人到底愛不愛聽老歌,愛聽什麼樣的老歌」,這次我們扒了20+位95後們的歌單,趕緊跟著我們一起來看看裡面到底藏了什麼老歌金曲吧!Q:95後最愛的老歌手是?
  • 周一圍宋茜為何都如此鍾情於幹邑節?因為那裡盛行產生命之水
    周一圍宋茜為何都如此鍾情於幹邑節?因為那裡盛行產生命之水近日被宋茜和周一圍刷屏了,這兩位其實平日裡都非常專注於自己作品的演員,實際上是很少與大家互動的,但是這兩位為什麼卻走在了一起,他們又為什麼如此鍾情於一個叫幹邑的地方,還碰上了一年一度的幹邑節?
  • 老歌30首,首首經典,收藏起來慢慢品味吧(上)
    經典老歌的魅力就像身邊的老朋友,越久越有滋味,越久越有人情味。我們都聽過無數的經典老歌,這些歌曲也經常在我們的耳邊響起。現在聽起來也有一股股的暖流在心中湧動。現在就讓我們來盤點那些年那些經典的音調吧(排名不分先後)。
  • 選擇那麼多 自媒體人為何鍾情企鵝平臺?
    選擇那麼多,自媒體人為何鍾情企鵝平臺?各類平臺如雨後春筍,而自媒體人為何獨鍾情於騰訊企鵝平臺?從騰訊網資訊拓展中心高級商務經理樊小菲的介紹中,我們可能會找到一些答案。
  • 為什麼現代性總是和男性相關,而懷舊總帶有女性氣質?
    我認為,社會學與現代性之間是互相決定的關係;社會學是在其分析過程中幫助我們形成一種現實感,而不僅僅是分析某個業已存在的社會現實。例如,很多社會學理論的核心就是討論何為現代,它其實與19世紀晚期文學中另類的現代形象既相關又不同;通過比較兩者,我們可以做出一些有益的發現,看到那些劃分歷史時期的術語究竟是如何在特定話語中被建構,並被賦予意義的。
  • 一定要愛點什麼,恰似草木對春天的鐘情
    作者|沐一安生命總是神奇的,你看著院外的海棠花一朵一朵地開著,屋裡有淡淡的茉莉花味,你笑笑便想著我也該給你澆澆水了;你看著馬路上清晨上學的孩子,你便默默翻看青春紀念冊。我們長大了就少了些許天真,少了些嬉鬧的靈氣,好像也不會很執著的去愛什麼東西,或許只是一個興趣,一個人,一本書,一個夢想,一個城市。總是覺得除了人其他的生物都是不變的,其實我們看到海棠花落的時候也就在慢慢的變化著。
  • 《港囧》所有音樂主題曲插曲片尾曲匯總試聽 粵語老歌盤點
    很多人大概都知道,徐崢這次在《港囧》裡搞了一次「粵語老歌大串燒」,從譚詠麟到張國榮再到陳百強,從草蜢到Beyond,網羅了不少80、90’s的香江金曲。不過想想編劇之一的趙英俊,就是那個當年搞出《刺激2005》的傢伙,也就不覺得奇怪啦。  趙英俊說,當時他打包了幾個G的粵語老歌拿給包括徐崢在內的幾個編劇一起聽,最後才從中選出了下面的這些歌。
  • 還有這些經典老歌...
    經典老歌新唱新感覺,值得收藏!一段久違的旋律,一段往事的回憶,經典的東西總是能永久的溶進人們的記憶中。經典老歌承載了上一代人的奮鬥歲月,對於經典老歌的新唱,在抒發歌手向老歌致敬感情的同時,也表現了當代歌手對音樂的感悟和生活的理解。
  • 一首流行了30年的老歌,從頭到尾沒有一句愛的話
    說起經典歌曲現在的歌真的不及以前的老歌,直到現在還有不少老歌還在傳唱中。有些老歌真的是很經典了,它們有很大的影響力,能進入人的內心,不會太過於浮躁,能在快節奏的生活裡給人心靈一絲絲慰藉。大家有聽過《戀曲1990》嗎?
  • 男子患鍾情妄想症 這是一種病得治
    男子患鍾情妄想症 這是一種病得治時間:2015-10-13 17:15   來源:股城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男子患鍾情妄想症 這是一種病得治 32歲的小周(化名)是長春人,在南關區一家公司上班。
  • 《神探夏洛克》:為何我們總是喜歡那些性格怪異的超級天才?
    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現代的夏洛克是如何從一個不愛與人交流的厭世者變成一個眾人口中津津樂道,受人喜愛的名偵探吧!《神探夏洛克》:我們為何總喜歡那些性格怪異的天才?天才就如同神話一般,總是能輕鬆地吸引眾人炙熱的目光。
  • 《信條》高分開局 諾蘭連線內地 解釋為何鍾情「時間」概念
    在被問及為何如此鍾情「時間」這個概念時,導演坦言:「因為時間定義著我們的存在。而電影又是表達時間概念的最佳媒介,電影對時間的詮釋有著非常獨特的力量。」而《信條》這部電影區別於導演前作的地方是,男主角沒有具體名字,對此諾蘭解釋稱:「這是採取了懸疑電影的一種傳統,因為展現的是現在時,而非已經發生的事情,能夠讓觀眾更好地沉浸於電影的故事裡。」
  • 為何人人喊打的老鼠,卻是越南人鍾情的美食?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我們中國人可以說是「無肉不歡」,就沒有一個中國吃貨能在美味的肉食麵前說「不」的吧? 雖然我們是一個無肉不歡的民族,但我們也不是什麼肉都吃的,我們愛吃的是牛肉,羊肉豬肉等肉類,而不是什麼其他奇奇怪怪的動物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