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地外生命研究的另一把鑰匙:放射性重元素

2020-11-17 牧夫天文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

編譯:雷豐圖

參考文章:https://phys.org/news/2020-11-radioactive-elements-crucial-habitability-rocky.html

校對:牧夫天文校對組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李子琦、徐⑨坤

根據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一個跨學科科學家小組的一項新研究,當一顆巖石行星形成時,其內部所含的長周期放射性元素數量可能是決定其未來宜居性的一個關鍵因素。

因為由重元素釷和鈾的放射性衰變產生的熱能推動了板塊的運動,這可能是地球產生磁場的必要條件。而地球磁場使太陽風和宇宙射線所攜帶的高能粒子無法直接抵達地表,也就阻止了其對生命可能造成的危害。同為巖質行星,根據巖石樣本,火星的磁場39億年前就已消失。

迄今為止,最廣為人知的地磁場形成理論——「發電機」學說——認為在地球深處地核外存在著熔融金屬。這些具有導電性的液態金屬在流動的過程中產生龐大的電流,從而產生了地球的磁場。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地球和行星科學教授、該研究論文的主筆佛朗西斯·尼莫(Francis Nimmo)認為,地球的放射性元素為維持發電機效應提供了足夠多的熱能。該論文於11月10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

地球的地核外被認為是由熔融態的鐵和鎳組成。這些液態金屬是導電的,流動的過程中會產生強大的電流,進而根據右手法則產生磁場。

Credit: Lumen Learning

尼莫解釋說:"我們意識到不同的行星積累了不同數量的放射性元素,而這些元素最終會為地質活動和磁場提供動力。因此,我們採用了一個地球模型,並輸入不同的放射性物質所產生的熱能值,來模擬相應的結果。"

他們發現,如果該熱能值超過地球指標,則這個星球將不能像地球這樣永久地維持發電機效應。這是因為大部分釷和鈾最終都進入了地幔,而高溫的地幔會成為隔熱體,熔融金屬無法快速失去熱量,這阻止了磁場的對流運動。

另一後果則是更加頻繁的火山活動,這可能導致頻繁的大滅絕事件。相反,如果放射性熱能太少,則不會產生任何火山活動,地球在地質層面上就會成為一個 "死寂"的星球。

只需要這一個變量就可以通過模型體驗到不同世界。死寂的狀態,到類似地球的狀態,再到極度活躍但沒有磁場的狀態。這些發現值得我們做更詳細的研究。

假設地球深部是熱源(圖中的火),熔融態的鐵和鎳近乎液態(圖中的水)。在靠近地幔的液態金屬傳遞出熱量後,稍稍冷卻的液體會向內運動,而內部溫度較高的液體則會向外運動。這一循環構成了對流運動。而如果地幔的溫度太高(設想外面的室溫和火的溫度一樣高),則不會有顯著的對流運動。

Credit:Koolance

根據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教授娜塔莉·巴塔哈(Natalie Batalha)的說法,行星的「發電機」效應已經以多種方式與其宜居性聯繫在一起。她積極推動了關於這項研究的跨學科合作。

巴塔哈認為:"長期以來,人們猜測地熱導致板塊運動,從而產生碳循環和火山活動等地質活動,再到大氣層的形成。並且,維持大氣層的能力也與磁場有關,而行星的磁場直接由地熱驅動。"

圖為上文提到的三種情況,過度火山化的地球,正常的地球,以及「死寂」的地球。

Credit: Melissa Weiss

已退休的物理學教授喬爾·普裡馬克(Joel Primack)是合著者之一,他補充了更多細節:「恆星風是指從恆星噴出的快速移動的粒子束。如果行星沒有磁場,它就會持續地侵蝕行星的大氣層。」

比如,火星的大氣層之所以如此稀薄,缺乏磁場顯然是一部分原因,再加上它的引力較低。它以前的大氣層可能比較厚,甚至有一段時間還有地表水。然而沒有了磁場的保護,更多的輻射會抵達行星表面,慢慢地火星的表面也變得不那麼宜居。

普裡馬克指出,對放射性熱能至關重要的重元素釷和鈾是在中子星合併過程中產生的,而中子星合併是一類極其罕見的事件。這些所謂的r過程元素在中子星合併過程中的產生機制也是該項目組的研究重點。

普裡馬克認為這些元素出現在恆星和行星的數量會有相當大的變數,因為這取決於它們與這些罕見事件發生的地方的遠近。

天文學家可以利用光譜分析來測量恆星中不同元素的豐度,並通過行星與其環繞恆星的成分相似性來預計該行星的構成。在恆星光譜中很容易觀察到的稀土元素銪,是類似與釷和鈾這兩種半衰期較長的放射性元素的同一過程產生的。因此銪可以作為線索來研究銀河系恆星和行星中這些重元素的變化。

太陽風,是指從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超聲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一次太陽風的輻射量對一個人來說很容易達到多次的X線檢查量。同時還會造成人體免疫力下降等危害。

Credit: NASA

天文學家已經對銀河系內附近的許多恆星進行了銪測量。因此,尼莫在他的地熱模型裡能夠利用這些測量結果做出預測。太陽的成分就在這個範圍的中間。根據普裡馬克的說法,許多恆星的銪與鎂之比只有太陽的一半,同時也有很多恆星的這一比例是太陽的兩倍。

這是一個複雜的故事,因為這兩個極端都對宜居性有影響。你需要足夠的地熱來維持板塊運動,但又不能多到使產生磁場的「發電機熄火」。

最終,我們正在尋找最有可能的生命棲息地。鈾和釷這樣重元素的豐度似乎就是關鍵因素。

利用對恆星的銪測量,天文學家便可以根據不同行星的放射性物質含量識別這些行星的特徵。特別是在韋伯空間望遠鏡投入使用後,它會是我們觀察系外行星大氣的重要工具。

責任編輯:毛明遠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科學家們新發現表面遍布巖漿的系外行星K2-141b

大家猜猜外網呼聲最高的暱稱是什麼(提示:科幻)

Credit:

ULIE ROUSSY, MCGILL GRAPHIC DESIGN AND GETTY IMAGES

相關焦點

  • 打開地外生命研究的另一把鑰匙:放射性重元素
    因為由重元素釷和鈾的放射性衰變產生的熱能推動了板塊的運動,這可能是地球產生磁場的必要條件。而地球磁場使太陽風和宇宙射線所攜帶的高能粒子無法直接抵達地表,也就阻止了其對生命可能造成的危害。同為巖質行星,根據巖石樣本,火星的磁場39億年前就已消失。
  • 核輻射創造了生命
    不僅如此,通過緩慢衰變產生核輻射的放射性重元素含量還決定了行星是否能夠擁有一個液態金屬核,以及這個核是否能夠有效運作,產生足夠強大的磁場,保護行星的大氣層免遭星風剝離,以及行星表面免遭宇宙射線的傷害。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地球行星科學教授Francis Nimmo等人通過計算機數據模擬發現,假如地球內部放射性重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過多,地核發動機就無法一直運行下去。
  • 磷化氫打開地外生命大門:僅有1%恆星含有磷,太陽就是其中一個
    編者按:金星上發現了磷化氫,之所以備受矚目是因為磷對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非常重要。換個角度看,如果我們探測到高含量比的磷,是否也意味著我們找到潛在的地外生命?有趣的是,太陽則是罕見的擁有高磷含量的恆星,恰恰地球上就出現了生命,兩者是有關聯的。
  • 南京撿拾放射源者回憶稱 當時想撿來掛鑰匙(圖)
    視頻截圖 原標題:南京撿拾放射源者:看到條「鏈子」想撿來掛鑰匙 中新網南京5月14日電 (楊顏慈)13日,撿拾放射源銥-192的南京中石化第五建設公司工人王某已被送往蘇州救治。對於撿拾放射的原因,王某解釋說,自己只是當時看到地上有一條「鏈子」,想要撿回家用來掛鑰匙。 王某在病床接受採訪時表示,5月7日上午8時許,自己在南京中石化第五建設公司車間門口打掃衛生時,看到地上一條鏈狀的物品,並不知曉其是放射源,只是想撿起來用作鑰匙的掛鏈。王某直接用手撿起放射源,將其放在褲兜內達三個小時,直到中午11時30分回家後將其丟在自家的雜物堆裡。
  • 科學發現「蝴蝶星雲」或有碳元素,地外生命存在?
    構成星球上不一樣的「物質」,甚至是生命都可能是由以前恆星製造的元素組成的,包括矽,碳,氮和氧。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在隕石上,我們通常可以看到含有一種「星塵」的痕跡,但不足以證明隕石是否真實的保存有豐富的其他物質,包括生命。
  • 地外生命是否存在?尋找地外生命
    地球,是目前我們已知唯一存在過生命的星球,一顆從混沌中走過來的天體。從冥古宙時期細小微生物到現在人類智慧生物的出現,經歷了38.5億年。那除了我們,地外生命又是否存在?不過,要滿足我們類地生命的孕育要滿足三點:第一,所有類地生命體主要是由有機分子構成,基本元素是碳元素,也包括氫、氮、氧等元素。
  • 劍橋研究:尋找地外生命,紫外線會為我們指明方向
    據《每日郵報》北京時間8月2日報導,太陽系之外的一組行星,被挑選為尋找地外生命的「最佳地點」。▲一組行星被認為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分散在銀河系中的這些行星,表面上有充足的紫外線,位於它們宿主恆星的宜居帶內,意味著它們的地表有水存在。
  • 最高冷的元素竟然代表太陽?
    |作者:黃元1,2(1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2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在元素周期表中,氦元素排在第二,原子核外只有一個軌道,被兩個電子完全佔據液態氦在溫度下降至2.18 K時,性質發生突變,成為一種超流體,能沒有粘滯力地流動,熱導率變得非常高,約為銅的800倍;其比熱容、表面張力、壓縮性都是反常的。因此在元素單質中,氦不僅是溫度最低的流體,也基本不參與其他元素的化學反應,是名副其實最「高冷」的元素。
  • 最高冷的元素竟然代表太陽?
    |作者:黃元1,2(1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2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在元素周期表中,氦元素排在第二,原子核外只有一個軌道,被兩個電子完全佔據,沒有額外的電子可以參與成鍵,屬於最輕的惰性元素。氦有3He和4He兩種同位素,氦氣常壓下的沸點是4.2 K,是最難液化的氣體。
  • 生命種子遍布宇宙!「富磷恆星」被找到,地外生命數量或遠超想像
    據報導,根據研究,來自國外的科學家團隊日前在物理學家組織網站上發布了一篇文章,表示在宇宙中發現了一顆富含磷元素的恆星,這意味著,「生命種子」在宇宙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地外生命的數量,或許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多。
  • 細胞可塑性: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新聞—科學網
    細胞可塑性,意味著細胞命運的決定、轉變和重塑,有望成為打開諸多疾病黑箱的新「鑰匙」。
  • 西媒盤點科學家尋找地外生命的幾次發現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9月19日發表題為《我們認為找到地外生命存在跡象的幾次發現》的文章。現將文章摘編如下:很難想像還有比找到地外生命更激動人心的發現。我們知道整個宇宙是由相同的「磚塊」組成的。恆星爆炸時會產生新的元素,最終湊齊了元素周期表。儘管太陽系中的行星千差萬別,但許多行星的火山、平原和海洋由與地球相同的物質構成。
  • 盤點2020年對地外生命的8個重要發現,人類能接觸地外文明嗎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裡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所有的探索都希望在廣闊的宇宙中發現地外生命,儘管人類目前所有的太空活動還沒有離開太陽系,但藉助先進的設備已經觀測到了宇宙最遙遠的地方
  • 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
    ■本報記者 甘曉細胞可塑性,意味著細胞命運的決定、轉變和重塑,它有望成為打開諸多疾病黑箱的新「鑰匙」。日前,以「細胞可塑性調控與細胞工程應用」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認為,對於細胞可塑性調控與改造應用的科學研究,將有助於解決癌症等重大疾病診療的瓶頸問題。
  • 生命的七把鑰匙「神秘檔案館·第九期」
    第六密度的高等生命提到,地球本身就在為每一個人輸送能量。能量從地球的南極釋放出來,通過腳底進入身體,如果七輪是通暢的,能量將從頂輪釋放,最終匯入北極。這種能量如果很好的被使用,非常有助於身體機能的保持與健康,如果藉此打開眉間輪,可以使人類獲得超自然能力,如預知未來、透視、心電感應、超時空連接等等。
  • 粒子塵埃計數器是研究放射源的重要儀器
    粒子塵埃計數器是研究放射源的重要工具。我們需要研究的是放射源自然產生的粒子總數。粒子的總數可以直接反映放射源的輻射強度,但是輻射強度通常更高,通常高於0.4x射線/ mg / cm3(以下稱為約幾百萬)。例如,人的劑量約為0.的1倍。要研究的是放射源人工增強區和洩漏區的輻射情況。
  • 地球第一個生命起源哪裡?專家:不是來自地外,是在地球的島上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可能距今已有35億年:截至目前,科學家們在地球上發現的古老的微生物,距離現在竟然已有35億年,這和地球自身的年齡僅相差10億年左右,它們就埋藏在澳巴利亞的巖石中,研究人員是通過這些古老巖石層中殘留的有機痕跡分析得出結論。
  • 科學史上365天——地外生命探索
    」羅素的說法很有道理,地球並非萬物至尊,很可能有地外生命。那麼,又到哪裡去尋找它們呢?這一話題涉及自然科學,也涉及哲學和神學,是長期爭論不休的話題。用科學角度尋找地外生命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視野也隨之加深和拓寬,不再滿足於過去傳統的觀念,而是以更具開放性的科學態度對待生命,以科學的視角和方法探討地球生命和地外生命,人類開始把目光對準了外太空,搜尋像我們這樣的太陽系,以及像我們地球這樣的星球,尋找處於適合人類居住帶行星。
  • 為何科學家到現在還相信地外生命的存在?
    受益於上世紀美國和前蘇聯的「太空競賽」,航天領域的探索不斷有好的消息傳來,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成功派遣太空人登陸到月球之上,此後又對月球進行了多次載人登陸,並且為我們揭開了很多月球的奧秘,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也開始轉入到尋找宜居星球和地外生命身上。
  • 隕石中首次發現地外蛋白質 可以分解水並在類地行星的表面「衍生」
    當前位置: 首頁  >  興趣圈  >  科幻世界  >  科幻資訊  >  科幻出版 隕石中首次發現地外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