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累計招收25萬多名博士後 已有125人成為兩院院士

2020-12-06 新浪財經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中國已累計招收25萬多名博士後

本報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葉紫)人社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日前在北京召開中國博士後制度實施35周年座談會。會議透露,目前中國共設立331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850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全國累計招收博士後25萬多人,期滿出站博士後近15萬人,已有125人成為兩院院士。近5年全國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共承擔國家級項目9萬個、省部級項目8萬個、其他各類項目12萬個,平均每位博士後人員承擔2個以上研究項目。

經過35年發展,中國博士後制度從無到有,已經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培養高層次創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博士後隊伍逐步壯大,為推動科技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助力脫貧攻堅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中國已累計培養25萬多名博士後,125人成為兩院院士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中國博士後制度實施35周年座談會上獲悉,目前,我國共設立331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850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全國累計招收博士後25萬多人,期滿出站博士後近15萬人,已有125人成為兩院院士。
  • 我國已累計培養25萬多名博士後 125人成為兩院院士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姜琳)記者從近日召開的中國博士後制度實施35周年座談會上獲悉,目前,我國共設立331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850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全國累計招收博士後25萬多人,期滿出站博士後近15萬人,已有125人成為兩院院士。
  • 原來,2020年中國損失了25名「兩院院士」
    文丨快樂天使 審丨安瀾2020年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艱難的一年,無論是國際上還是各國內部都不斷發生一些令人憂心忡忡事情,在這一年裡,中國「送別」的兩院院士也達到了25位。25名兩院院士今年離世事實上,光在今年上半年,共和國就送別了18位院士,他們分別是:在1月份逝世的中國工程院士蔣洪德、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方守賢
  • 原來,2020年中國損失了25名「兩院院士」
    文丨快樂天使 審丨安瀾2020年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艱難的一年,無論是國際上還是各國內部都不斷發生一些令人憂心忡忡事情,在這一年裡,中國「送別」的兩院院士也達到了25位。最大的追求是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陳定昌將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在他病重期間,友人去探望他,回顧自己的一生,陳定昌表示自己這一生的最大追求,就是為實現中國夢貢獻綿薄之力。
  • 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體學院2016年大量招收博士後_廣東人事考試網...
    一、各研究所概況與招收研究方向   (一)高性能計算研究所   高性能計算研究所成立於2009年5月,依託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體學院。現有專職教師1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3人(博士導師2人),副教 授5人,具有國外重點大學博士學位的教師5人,在讀博士生、碩士生30多人。
  • 中科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計劃全球招收百名博士後
    張煜歡 攝中新網杭州5月8日電(記者 張煜歡)8日,中國科學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重大人才項目籤約儀式在杭州舉行,籤約內容包括院士團隊引進、創新藥研發中心啟動、重大醫療產業項目落戶等。記者從儀式上獲悉,該研究所今年將招收研究生近50名,博士後100名,充實人才力量。
  • 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陳定昌逝世:今年已有25名兩院院士作別
    進入9月,又一位「兩院院士」與共和國作別。據光明日報報導,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員陳定昌,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報導稱,回顧幾十年的航天生涯,他曾自謙,自己並不是思維超前,而是在考慮問題時喜歡從全局出發,從國家整體利益考慮,「我一生的最大追求,就是在實現中國夢上做了一些工作。」至此,2020年,共和國已送別25位院士。
  • 清華教授李恆德院士去世,共和國今年已痛失十一位兩院院士
    清華教授李恆德院士去世,共和國今年已痛失十一位兩院院士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9-05-30 13:38 來源:澎湃新聞
  • 什麼樣的人能成為兩院院士?2021年增選院士的硬核條件來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俗稱「兩院院士」,這是中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且這個榮譽伴隨終身。能獲得兩院院士榮譽的,都是我國各條科研戰線的領軍人物和精英人才,因此,他們備受社會尊崇,當然,要當選也有著極為嚴苛的標準。根據相關規定,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
  • 今年以來已有28位兩院院士永遠離開我們
    今年以來,已有28位兩院院士永遠離去9月26日,兩則噩耗傳來:據@光明日報 26日19時47分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戴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 ...聚焦「高精尖缺」、面向經濟主戰場打造博士後人才集聚「強磁場」
    近年來,江蘇省以提升博士後培養質量為核心,不斷完善博士後工作體制機制,博士後人才集聚培養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全省建成省級以上博士後載體1461個、累計招收2.4萬人、在站8003人,站均招收17人。2019年,江蘇新當選兩院院士中具有該省博士後經歷的,佔比33.33%,創歷史新高。
  • 中國「出產」兩院院士最多的城市 是這個地級市
    本文轉自微信公號「每日經濟新聞」 隨著兩年一次的院士增選工作啟動,「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個話題又火了:全國一共有近一億科技工作者,但目前「兩院」相加,也一共只有1637名(中國科學院780名、中國工程院857名,均不含外籍院士)。
  • 超800名兩院院士推薦評審,含金量十足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體現出極高的「含金量」。50名獲獎人中的48人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科學探索獎」的評審「英雄不問出處」,50名獲獎人中既有國家級獎項的獲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沒有獲得過其他知名獎項。
  • 兩天內共和國痛失兩位兩院院士 今年已有6位兩院院士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製造裝備數位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因病於2020年2月15日在武漢去世。1999年,由中國「原創」的世界首臺大型放療設備——全身伽馬刀問世。全身伽馬刀可進行旋轉動態聚焦,使伽馬射線焦點對準經過精密定位後的腫瘤,從而殺死腫瘤細胞,大大降低對人體正常組織和器官的損傷,目前已在全國100多家醫院使用,惠及近百萬人。2009年,段正澄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學生們都叫他「機械狂人」,因為他認準的事從不放棄。
  • 最高補貼30萬、子女讀名校!這個區多重福利攬博士後人才
    目前,全區設有博士後工作站7個,創新實踐基地5個,區財政累計投入博士後人才補貼及國際培養和學術交流經費達1300多萬元。截至2019年6月,番禺區累計引進博士後12人、招收培養博士後88人,招收數量連年攀升。其中,在站博士後31人,已出站57人,出站後留設站單位的有20人,留用率達35%。出站博士後留用後擔任技術研發骨幹和高級管理職務,個人業績成果突出,為設站單位發展創新發揮重要作用。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5名。
  • 86歲著名生態學家張新時逝世:9月已有3位兩院院士離世
    9月26日,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官網發布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生態學家、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新時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25日5點10分在美國逝世,享年86歲。
  • 中國最強大腦地圖:兩院院士哪裡多?浙江排第二
    (總數) 在中國科學界中,兩院院士群體代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最高水平,他們也是中國最值得敬佩的一群人。截止到2017年11月,共有1367名來自全國各地區(含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專家學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來自全球的116名科學家當選為外籍院士;共有879名來自全國各地區(含香港和臺灣)的專家學者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來自全球的66名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當選為外籍院士。兩院院士籍貫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 中國最強大腦地兩院院士哪裡多?浙江排第二
    2018-06-28 21:27 | 教育之弦微信公眾號1955-2017年中國兩院院士籍貫分布(總數)在中國科學界中,兩院院士群體代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最高水平,他們也是中國最值得敬佩的一群人。截止到2017年11月,共有1367名來自全國各地區(含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專家學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來自全球的116名科學家當選為外籍院士;共有879名來自全國各地區(含香港和臺灣)的專家學者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來自全球的66名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當選為外籍院士。兩院院士籍貫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博士後培養工作紀實
    大氣所建立博士後工作站以來,始終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堅持在改革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以其海內外知名的學科優勢,國內最具規模的導師陣容,吸引和凝聚了一批優秀科技人才。迄今共招收博士後137人,培養出博士後研究人員116人。已出站博士後絕大多數成為我國大氣科學領域的學術帶頭人、科研骨幹、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或領導者,有的還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