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學案: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2020-12-06 騰訊網

  一、高考考情

  (一)考點

  (1)實踐:①實踐的概念;②實踐的特點;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的動力;

  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二)真題

  1.(2014年全國Ⅱ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馮洪錢是一名基層獸醫工作者。1959年,當地民間老獸醫用一味草藥治好了20多頭病豬,這使年輕的馮洪錢深受震撼。他立志傳承發展傳統獸醫藥事業,編纂《民間獸醫本草》,滿足社會的需要。他訪問過數百個獸醫站,拜訪了成百上千位老獸醫、老藥農,廣泛收集民間處方,查閱古醫書、古農書、地方志,追蹤國外最新科技成果,創辦中草藥百草園、中草藥製藥廠,與同事一起先後研製成功精寶素等10多種中草藥製劑,治癒了數以萬計疫病牲畜。

  經過千辛萬苦,歷時半個世紀,馮洪錢終於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間獸醫本草》,共計638萬字,插圖2353幅。書中收錄了3505種中草藥,附方40 000多則。《民間獸醫本草》「匯古今獸醫本草之大成,集民間獸醫經驗之精華」,馮洪錢被譽為「當代的李時珍」,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並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結合材料,運用實踐與認識的相關知識,分析實踐在馮洪錢創作《民間獸醫本草》過程中的作用。(12分)

  【答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親身的實踐和他人的實踐為馮洪錢提供了研究課題,為《民間獸醫本草》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材料,驗證了獸醫中草藥成果的科學性;獸醫藥研製及其在畜病治療實踐中的成功應用,體現了創作《民間獸醫本草》的目的和價值。

  2.(2018年全國Ⅱ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我國雜交水稻研發團隊長期不懈奮鬥,持續創造,不斷挖掘水稻高產的潛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糧食生產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幾十年來,研發團隊奔走在試驗田和實驗室,解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一系列關健性難題。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育種;1989年,兩系法雜交水稻育種獲得成功;1997年,開啟了第三代起級雜交稻育種研究,兼顧了三系法和兩系法育種的優點;2017年,創造了畝產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單產的最高紀錄。

  為助力國家水稻產業升級,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稻米的需求,團隊進一步確立了培育「量質齊升」稻種的攻關目標並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適宜鹽鹼地種植的「海水」試驗品種已經適應了5%鹽度的海水灌溉。

  作為水稻育種專家的傑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將全部精力傾注在雜交水稻事業上,他主持舉辦國際雜交水稻技術培訓班50多期,培訓來自亞、非、拉美3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學員,並多次到國外指導雜交水稻研究與生產。

  我國雜交水稻研發推廣為什麼能夠取得舉世屬日的成就?運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加以說明。(12分)

  2.【答案】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的動力,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發展。立足社會需要選擇課題,開拓創新,在實踐、認識的循環往復中不斷發展、完善育種技術,優質雜交水稻新品種的培有不斷取得突破。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應用推廣優質雜交水稻,為我國和世界糧食生產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知識整合

  (一)一級知識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2.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4方面:來源;動力;檢驗標準;目的)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發展(科學理論對實踐起促進作用)。

  (二)二級知識

  1.實踐的特點(客觀物質性;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直接現實性)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需要;認識工具發展;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三)知識除障

  1.實踐三特徵、三基本要素、三基本形式(最基本形式)?

  2.認識的來源與認識的途徑?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原因?認識的目的與認識的根本任務?

  (四)知識結構

  三、知識運用

  1.舉例體現實踐是認識基礎的名言、警句:

  ①擼起袖子加油幹。

  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③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④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⑤近水知魚性,靠山識鳥音。

  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2.要求:運用「實踐的特徵實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知識理解閱讀材料中的觀點。

  全球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①港珠澳大橋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創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可謂名副其實的超級工程。

  港珠澳大橋名雖為「橋」,實際卻是一項集橋、島、隧為一體的龐大工程。為保證伶仃洋水域30萬噸級通航能力,需在海中築起兩座人工島,兩座島間以長達6.7公裡的隧道連接。沉管隧道內,車輛可暢行無阻;隧道上方,30萬噸油輪可滿載通航。

  建設難度本就不低,施工條件更為複雜。港珠澳大橋所在海域是珠江口洩洪、納潮、排澇、輸沙的通道,每天有4000多艘船舶穿行。建設者們既要按時交工,還得儘量減少工程對生活、生態、生產的影響,難度可想而知。

  ②2009年12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此後近9年時間,面對諸多世界級技術挑戰,建設者們先後解決了海中快速成島、隧道基礎處理與沉降控制、隧道管節沉放對接等諸多難題。每道難題的解決,無不凝聚著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艱辛付出。

  ——他們利用沒有先例的海中快速成島技術,創造了「當年開工,當年成島」的工程奇蹟。

  在海中建設人工島,傳統辦法是拋石填海、圍堤築島,然而這一辦法在港珠澳大橋卻不適用——一來工期長,二來會對海域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③老路走不通,那就闖出一條新路來!中國交建總工程師林鳴提出前無古人的方案——「超大直徑鋼圓筒圍成人工島」:先在工廠裡預製出高50米、重500多噸的巨型鋼圓筒,然後運至海上,用大型機械將其「釘」進海底,形成人工島圍護結構。

  2011年5月15日,起重船吊著振沉系統和第一根鋼圓筒,精準定位,完成入泥自沉。一根、兩根、三根……幾個月後,120個鋼圓筒如定海神針般直插海底,東、西兩座人工島「拔海而起」。

  ——他們自主攻克了外海沉管安裝成套技術,打造出目前世界最長、首例深埋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④港珠澳大橋建設前,我國已有的沉管工程總共還不到4公裡,關鍵技術也一直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

  反覆研究之後,技術人員創新提出「半剛性」沉管新結構,並付諸實踐。2013年5月2日,歷經96小時搬運、施工,首節沉管與人工島上的管節對接完畢。整整4年之後,最終接頭沉放完畢,對接精度達毫米級,又創下一項世界之最。

  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用智慧和汗水澆築起這座舉世矚目的大橋,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層出不窮——

  ⑤在橋梁工程環節,通航孔橋鋼塔製造突破傳統工藝模式,開發了適應不同焊接工況的自動化焊接設備,實現了「無碼裝配、無損吊裝、無損翻身」。主體工程22.9公裡的橋梁,橋面鋪裝規模達70萬平方米,其中50萬平方米為鋼橋面,是目前世界規模最大的單體鋼橋面鋪裝工程。項目人員創新了鋪裝方案,創建了世界一流的集料生產線,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此外,參建單位相繼研發出深水碎石整平船、80米深度擠密砂樁、4000噸超大型龍門吊等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裝備。

  為滿足120年設計壽命,創新設計、施工、管理、發展等理念——

  超級工程鑄就中國品質

  ⑥港珠澳大橋之所以能成為超級工程,不僅在於其規模、體量,更在於對品質的不懈追求。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朱永靈告訴記者,大橋項目涉及水文泥沙、地形地質、白海豚、防洪、防颱風和滿足通航、海事、航空限高等複雜建設難題,但在啟動之初,各方就樹立下宏偉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們在設計、施工、管理、發展等方面提出並踐行了一系列先進的理念。

  在設計理念上,提出「全壽命周期規劃,需求引導設計」。

  ⑦120年!為滿足港珠澳大橋對設計壽命的要求,項目人員將全壽命周期規劃的理念貫穿始終:採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最高的建設標準,建成後能抗8級地震、16級颱風;技術標準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全球採購世界頂級材料;為應對高溫、高溼和高鹽環境,在防水、防鏽、防腐等工序上極為考究……

  在施工理念上,倡導「大型化、標準化、工廠化、裝配化」。

  面對環境保護、安全風險、海上通航以及緊張工期的重重壓力,建設者們將海上通道項目分解為大型化構件,在陸地工廠批量生產好後,再利用大型設備進行海上運輸、安裝,整個工程就像搭積木一樣,成為工程建設史上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⑧在管理理念上,追求「立足自主創新、整合全球資源、推行夥伴關係」。

  2010年,「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與示範」被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匯聚起逾500人的科研隊伍。「智囊團」的鼎力相助,為大橋建設帶來了31項創新工法、13項創新軟體、31項創新裝備、3項創新產品,並申請專利454項。立足自主創新的同時,港珠澳大橋也注重整合全球資源,在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橋面鋪裝等環節,分別引入了丹麥、日本、英國、瑞士等國企業參與。

  在發展理念上,注重「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

  ⑨大橋建設會否影響海洋生態,影響中華白海豚生存?項目啟動之初,一些人提出了疑問。

  事實勝於雄辯。如今,伶仃洋的白海豚種群數量從1000多頭增加到了2000多頭,實現了海洋環境零汙染和中華白海豚零傷亡的目標。這背後,是一系列暖心的付出——項目可研階段,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海域使用論證、中華白海豚保護等專題研究;施工過程中,儘量避免在每年4—8月白海豚繁殖高峰期進行疏浚、開挖,避免集中、高強度施工;未來營運期,核心區汙水還將實現零排放。

  粵港澳三地精誠合作、共建共管——

  ⑩超級工程匯集中國力量

  白駒過隙。從方案提出、前期工作、設計實施到大橋通車,已經過去了15個春秋。這期間,面對法律、經濟等多方面差異,粵港澳三地向著同一個目標,逐步細化具體方案,穩紮穩打推進項目——

  2003年8月,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成立;2005年4月,大橋落腳點得以確定;2007年1月,明確口岸查驗採用「三地三檢」模式;2008年8月,經過長達5年討論,三地同意採用「政府全額出資本金方式」作為橋隧主體工程的投融資模式,並通過「效益費用比」確定出資比例;今年2月6日,大橋主體工程通過交工驗收……

  「三地協同決策、協調發展、協商解決問題的許多經驗,特別是成功創立的大橋工程決策體系,對未來大灣區整體基礎設施建設都是極為寶貴的財富。」朱永靈感慨道。

  對於港珠澳大橋來說,通車只是發揮功能的開端。進入運營階段,養護、監控、救援、收費、開發……諸多課題仍待探索。令人高興的是,三地政府將在現有法律法規基礎上,在港珠澳大橋開展一系列管理創新,讓往來人員與車輛享受方便與快捷。

  四、課外延展

  1.上述材料還能體現《生活與哲學》哪些重要觀點?

  2.港珠澳大橋是國家工程、國之重器。它的建成所體現的經濟意義?政治意義?文化意義?

  本文已得到作者授權推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宇宙由奇點爆炸而來,那奇點又從何而來?我們又從何而來?
    人類目前對於宇宙起源的普遍認識,來源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比利時天文學家勒梅特所提出的大爆炸理論。隨著CMB信號的發現,以及哈勃定律所推斷出的星系加速遠離,全部都在指向一個驚人的事實:我們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脹!這代表我們現今的宇宙,有著一段從冷到熱。從小到大,從密到疏的膨脹演化史。而這一切的源頭都來源於一個密度無限大的點。
  • 《英語周報》華麗轉身學案報
    1994年,一個叫席玉虎的人臨危受命接過接力棒,開始中國報業的一個傳奇:     在困難面前,報社提出「不等、不靠、不要,艱苦創業,自力更生」的口號,報紙擴版,細分讀者群;靠創新開拓市場,變只注重自辦發行為郵發和自辦發行雙管齊下。
  • 考古發現遠古人類起源秘密,地球上的第一個「人」到底從何而來?
    那時人們對宇宙的認識還很淺顯,只包括那些肉眼可見的行星和天空中那看似固定不變的恆星。到了17世紀,日心說開始被人們廣泛接受,其後威廉·赫歇爾和其他天文學家通過觀測發現太陽位於一個由恆星構成的盤狀星系中。
  • 宇宙從何而來?人類又從何而來?佛教的看法大不同
    宇宙從何而來?我們人類又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至今尚無絕對的定論。不同的人與團體,從不同的出發點,各自有自己的論述。佛教對此也有自己鮮明的觀點。佛教徒都是無神論者,所以佛教不相信有創世神,也不相信我們的世界與人類,我們的宇宙是由神創造的,而宇宙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確定無疑,不可否認的。佛教認為,空性才是眾生永恆不變的真理。
  • 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從何而來?137億年來世界發生什麼了?
    「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從何而來?」兒童時代的我們總會想到這個問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人在之後的時光可能都會將這個兒時的問題拋之腦後了。而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種思索從未間斷過,在文明的初期,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僅限於夜空中的漫漫星河。他們用自己的想像力將地上的萬物的命運和天上的星星聯繫在一起,為了更好地觀察這些星星的運轉,人們發明了星盤。
  • 有意識的生命從何而來?
    宇宙時空,虛空與萬物,以及有意識的生命從何而來?人類世界有無數科學家用上萬億的資金打造各種科學探索工具,培養數理化頂極聰慧科學家探索宇宙終極真相,推動了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造福人類,科學發展也給人帶來了自以為是的傲慢,破壞著地球生態環境,戰事頻仍,戕害著人類自己幸福的家園,當代就有大德高僧提醒,科技發展愈精愈妙,天災人禍愈演愈烈。
  • 人類到底從何而來
    可是人類到底從何而來呢?這是個難題!《聖經》中說道:「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值得一提的是,傳說中國的女媧娘娘也是用泥土造的人。而現代醫學又告訴我們,人體內所有的元素都可以在泥土中找到。
  • 既然宇宙是通過奇點爆炸而來的,那奇點爆炸的原材料又從何而來?
    既然宇宙是通過奇點爆炸發展而來的,那麼爆炸原材料又從何而來呢?宇宙經過了長達138億年的發展後,如今已經形成了穩定的格局,這體現在宇宙不同級別的天體形成了不同的結構,這樣有利於將較小的天體限制在一定的活動範圍內,從而使宇宙不再變得那麼混亂。除此之外,如今的宇宙依然那麼浩瀚,無論人類想通過任何方法去探測宇宙的邊界,始終都不能如願以償。
  • 病毒從何而來,又從何而去——淺談病毒歷史上的生存和進攻策略
    病毒從何而來,又從何而去?在一個美麗的早晨,城市道路上車來車往。在某一處公交站點,人們排隊上了公交車,車上有人坐,有人站,總的來說秩序井然。這個時候,其中某一個人打了個大噴嚏。其他人看似無動於衷,公交車內依然和諧如初。
  • 如何學會說話僅排第二,智慧又是從何而來
    一:人類究竟從何而來?雖然很多人都將達爾文的進化論奉為真理,但是人類卻不一定真的如同達爾文說的那樣,我們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達爾文的進化論屬於假說的一種,包括達爾文自己,也認為自己的觀點存在很多不合理之處。人類如果不是在地球上「土生土長」,那麼浩瀚宇宙究竟何處才是我們的第一故鄉?
  • 解密「原始湯」1:湯料從何而來?
    【「從原始湯變出細胞」的故事】胺基酸從何而來?蛋白質是所有生命細胞最重要的成分之一,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幾乎每一本生物學教科書都介紹1953年發表的米勒實驗,這個實驗在沒有酶的條件下,使用氨氣和甲烷等氣體製造了幾種最簡單的胺基酸,由此它通常被解釋為支持「原始湯變細胞」的實驗。
  • 高中歷史教案:第25課 現代科學革命學案
    高中歷史教案:第25課 現代科學革命學案 2012-09-23 23:24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人類的「高聰慧基因」從何而來?
    我們人類究竟從何而來?對於這個問題,當代科學早已給出了明晰的答案——人類與地球上的其餘生物並沒有本質上的分別,各人都是由地球上原始的生物,在漫長的時間裡逐漸演變而來,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地球上整個的生物極有或許具有一個聯合的先祖。
  • 他以人為本的情懷從何而來
    導語:看完動漫電影《姜子牙》,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姜子牙對於救人的執著,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姜子牙作為一個神仙,他怎麼就成了唯物主義者?不僅不聽從師尊的號令,還為了救人,背叛了天庭,一棍子戳斷了天梯。
  • 人類存在七大未解之謎,關乎到我們從何而來,或顛覆人類認知
    未解之謎一:人類究竟從何而來?雖然很多人都將達爾文的進化論奉為真理,但是人類卻不一定真的如同達爾文說的那樣,我們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達爾文的進化論屬於假說的一種,包括達爾文自己,也認為自己的觀點存在很多不合理之處。人類如果不是在地球上「土生土長」,那麼浩瀚宇宙究竟何處才是我們的第一故鄉?如果未來人類找到答案,或許我們也會對宇宙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 構成宇宙大爆炸的物質從何而來?
    將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應用到膨脹的宇宙模型中,我們知道自然法則解釋了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從何而來,理論上說,只要一開始就有一點點能量。這種場景/模型只有在做出可以用證據檢驗的預測時才有用。宇宙膨脹模型做出了幾個可驗證的預測,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最初的能量在空間中分布不均勻——這是由於一種量子噪聲在宇宙很小的時候佔據了它的位置,這種模式會被轉移到大爆炸期間突然出現的粒子上。
  • 一旦地球開啟移動,氧氣又從何而來?
    一旦地球開啟移動,氧氣又從何而來?《流浪地球》作為2019年春節檔上映,它的出現讓人重新認識到宇宙,地球的環境一直發生變化,慢慢變得不適合人類生存,這時候全世界為了人類文明能夠延續,開始製造行星發動機,可控核聚變已經在實驗室生成,雖然已經看到了希望,但是很難將它應用到現實中,這時候有人提出,如果在現實創造出像《流浪地球》中的小型發動機,能否運用它自身的動力,將地球推動離開太陽系?
  • 第一個生命從何而來?它來自海洋,而且是酷似生命禁區的海底
    人類以及地球上種類繁多的生命形式都是從何而來的?關於這個問題,進化論已經給出了我們答案。儘管進化論自誕生以來就飽受爭議,但無可否認它是迄今為止證據最為充分的生命起源假說。我們可以用進化論去解釋整個地球生命的進化和發展過程,可以解釋生命是如何從單個細胞逐漸擁有了智慧和意識,但它唯一無法解釋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第一個生命是從何而來的?是啊,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是從何而來的?這可能是關於生命的終極秘密,只有破解了這個終極秘密,人類對於生命以及自身的認知才能夠邁入一個新的層次。
  • 傳說女媧造人,那女媧本人又是從何而來?
    女媧造人是中國遠古時代,人們超級腦洞的神話故事。傳說中,女媧是創世女神,用黃土捏人,創造了人類和萬物,被尊為"大地之母"。那么女媧本人,究竟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常說盤古開天地,自然盤古是最早的。然後是有巢氏,據說有巢氏是中國遠古傳說中發明居所的英雄。
  • 英語12個月名稱從何而來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英語12個月名稱從何而來 2009-10-09 17:02 來源:新浪教育 作者:   Janu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