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考情
(一)考點
(1)實踐:①實踐的概念;②實踐的特點;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的動力;
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二)真題
1.(2014年全國Ⅱ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馮洪錢是一名基層獸醫工作者。1959年,當地民間老獸醫用一味草藥治好了20多頭病豬,這使年輕的馮洪錢深受震撼。他立志傳承發展傳統獸醫藥事業,編纂《民間獸醫本草》,滿足社會的需要。他訪問過數百個獸醫站,拜訪了成百上千位老獸醫、老藥農,廣泛收集民間處方,查閱古醫書、古農書、地方志,追蹤國外最新科技成果,創辦中草藥百草園、中草藥製藥廠,與同事一起先後研製成功精寶素等10多種中草藥製劑,治癒了數以萬計疫病牲畜。
經過千辛萬苦,歷時半個世紀,馮洪錢終於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間獸醫本草》,共計638萬字,插圖2353幅。書中收錄了3505種中草藥,附方40 000多則。《民間獸醫本草》「匯古今獸醫本草之大成,集民間獸醫經驗之精華」,馮洪錢被譽為「當代的李時珍」,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並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結合材料,運用實踐與認識的相關知識,分析實踐在馮洪錢創作《民間獸醫本草》過程中的作用。(12分)
【答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親身的實踐和他人的實踐為馮洪錢提供了研究課題,為《民間獸醫本草》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材料,驗證了獸醫中草藥成果的科學性;獸醫藥研製及其在畜病治療實踐中的成功應用,體現了創作《民間獸醫本草》的目的和價值。
2.(2018年全國Ⅱ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我國雜交水稻研發團隊長期不懈奮鬥,持續創造,不斷挖掘水稻高產的潛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糧食生產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幾十年來,研發團隊奔走在試驗田和實驗室,解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一系列關健性難題。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育種;1989年,兩系法雜交水稻育種獲得成功;1997年,開啟了第三代起級雜交稻育種研究,兼顧了三系法和兩系法育種的優點;2017年,創造了畝產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單產的最高紀錄。
為助力國家水稻產業升級,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稻米的需求,團隊進一步確立了培育「量質齊升」稻種的攻關目標並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適宜鹽鹼地種植的「海水」試驗品種已經適應了5%鹽度的海水灌溉。
作為水稻育種專家的傑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將全部精力傾注在雜交水稻事業上,他主持舉辦國際雜交水稻技術培訓班50多期,培訓來自亞、非、拉美3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學員,並多次到國外指導雜交水稻研究與生產。
我國雜交水稻研發推廣為什麼能夠取得舉世屬日的成就?運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加以說明。(12分)
2.【答案】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的動力,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發展。立足社會需要選擇課題,開拓創新,在實踐、認識的循環往復中不斷發展、完善育種技術,優質雜交水稻新品種的培有不斷取得突破。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應用推廣優質雜交水稻,為我國和世界糧食生產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知識整合
(一)一級知識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2.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4方面:來源;動力;檢驗標準;目的)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發展(科學理論對實踐起促進作用)。
(二)二級知識
1.實踐的特點(客觀物質性;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直接現實性)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需要;認識工具發展;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三)知識除障
1.實踐三特徵、三基本要素、三基本形式(最基本形式)?
2.認識的來源與認識的途徑?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原因?認識的目的與認識的根本任務?
(四)知識結構
三、知識運用
1.舉例體現實踐是認識基礎的名言、警句:
①擼起袖子加油幹。
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③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④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⑤近水知魚性,靠山識鳥音。
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2.要求:運用「實踐的特徵實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知識理解閱讀材料中的觀點。
全球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①港珠澳大橋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創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可謂名副其實的超級工程。
港珠澳大橋名雖為「橋」,實際卻是一項集橋、島、隧為一體的龐大工程。為保證伶仃洋水域30萬噸級通航能力,需在海中築起兩座人工島,兩座島間以長達6.7公裡的隧道連接。沉管隧道內,車輛可暢行無阻;隧道上方,30萬噸油輪可滿載通航。
建設難度本就不低,施工條件更為複雜。港珠澳大橋所在海域是珠江口洩洪、納潮、排澇、輸沙的通道,每天有4000多艘船舶穿行。建設者們既要按時交工,還得儘量減少工程對生活、生態、生產的影響,難度可想而知。
②2009年12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此後近9年時間,面對諸多世界級技術挑戰,建設者們先後解決了海中快速成島、隧道基礎處理與沉降控制、隧道管節沉放對接等諸多難題。每道難題的解決,無不凝聚著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艱辛付出。
——他們利用沒有先例的海中快速成島技術,創造了「當年開工,當年成島」的工程奇蹟。
在海中建設人工島,傳統辦法是拋石填海、圍堤築島,然而這一辦法在港珠澳大橋卻不適用——一來工期長,二來會對海域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③老路走不通,那就闖出一條新路來!中國交建總工程師林鳴提出前無古人的方案——「超大直徑鋼圓筒圍成人工島」:先在工廠裡預製出高50米、重500多噸的巨型鋼圓筒,然後運至海上,用大型機械將其「釘」進海底,形成人工島圍護結構。
2011年5月15日,起重船吊著振沉系統和第一根鋼圓筒,精準定位,完成入泥自沉。一根、兩根、三根……幾個月後,120個鋼圓筒如定海神針般直插海底,東、西兩座人工島「拔海而起」。
——他們自主攻克了外海沉管安裝成套技術,打造出目前世界最長、首例深埋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④港珠澳大橋建設前,我國已有的沉管工程總共還不到4公裡,關鍵技術也一直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
反覆研究之後,技術人員創新提出「半剛性」沉管新結構,並付諸實踐。2013年5月2日,歷經96小時搬運、施工,首節沉管與人工島上的管節對接完畢。整整4年之後,最終接頭沉放完畢,對接精度達毫米級,又創下一項世界之最。
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用智慧和汗水澆築起這座舉世矚目的大橋,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層出不窮——
⑤在橋梁工程環節,通航孔橋鋼塔製造突破傳統工藝模式,開發了適應不同焊接工況的自動化焊接設備,實現了「無碼裝配、無損吊裝、無損翻身」。主體工程22.9公裡的橋梁,橋面鋪裝規模達70萬平方米,其中50萬平方米為鋼橋面,是目前世界規模最大的單體鋼橋面鋪裝工程。項目人員創新了鋪裝方案,創建了世界一流的集料生產線,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此外,參建單位相繼研發出深水碎石整平船、80米深度擠密砂樁、4000噸超大型龍門吊等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裝備。
為滿足120年設計壽命,創新設計、施工、管理、發展等理念——
超級工程鑄就中國品質
⑥港珠澳大橋之所以能成為超級工程,不僅在於其規模、體量,更在於對品質的不懈追求。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朱永靈告訴記者,大橋項目涉及水文泥沙、地形地質、白海豚、防洪、防颱風和滿足通航、海事、航空限高等複雜建設難題,但在啟動之初,各方就樹立下宏偉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們在設計、施工、管理、發展等方面提出並踐行了一系列先進的理念。
在設計理念上,提出「全壽命周期規劃,需求引導設計」。
⑦120年!為滿足港珠澳大橋對設計壽命的要求,項目人員將全壽命周期規劃的理念貫穿始終:採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最高的建設標準,建成後能抗8級地震、16級颱風;技術標準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全球採購世界頂級材料;為應對高溫、高溼和高鹽環境,在防水、防鏽、防腐等工序上極為考究……
在施工理念上,倡導「大型化、標準化、工廠化、裝配化」。
面對環境保護、安全風險、海上通航以及緊張工期的重重壓力,建設者們將海上通道項目分解為大型化構件,在陸地工廠批量生產好後,再利用大型設備進行海上運輸、安裝,整個工程就像搭積木一樣,成為工程建設史上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⑧在管理理念上,追求「立足自主創新、整合全球資源、推行夥伴關係」。
2010年,「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與示範」被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匯聚起逾500人的科研隊伍。「智囊團」的鼎力相助,為大橋建設帶來了31項創新工法、13項創新軟體、31項創新裝備、3項創新產品,並申請專利454項。立足自主創新的同時,港珠澳大橋也注重整合全球資源,在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橋面鋪裝等環節,分別引入了丹麥、日本、英國、瑞士等國企業參與。
在發展理念上,注重「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
⑨大橋建設會否影響海洋生態,影響中華白海豚生存?項目啟動之初,一些人提出了疑問。
事實勝於雄辯。如今,伶仃洋的白海豚種群數量從1000多頭增加到了2000多頭,實現了海洋環境零汙染和中華白海豚零傷亡的目標。這背後,是一系列暖心的付出——項目可研階段,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海域使用論證、中華白海豚保護等專題研究;施工過程中,儘量避免在每年4—8月白海豚繁殖高峰期進行疏浚、開挖,避免集中、高強度施工;未來營運期,核心區汙水還將實現零排放。
粵港澳三地精誠合作、共建共管——
⑩超級工程匯集中國力量
白駒過隙。從方案提出、前期工作、設計實施到大橋通車,已經過去了15個春秋。這期間,面對法律、經濟等多方面差異,粵港澳三地向著同一個目標,逐步細化具體方案,穩紮穩打推進項目——
2003年8月,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成立;2005年4月,大橋落腳點得以確定;2007年1月,明確口岸查驗採用「三地三檢」模式;2008年8月,經過長達5年討論,三地同意採用「政府全額出資本金方式」作為橋隧主體工程的投融資模式,並通過「效益費用比」確定出資比例;今年2月6日,大橋主體工程通過交工驗收……
「三地協同決策、協調發展、協商解決問題的許多經驗,特別是成功創立的大橋工程決策體系,對未來大灣區整體基礎設施建設都是極為寶貴的財富。」朱永靈感慨道。
對於港珠澳大橋來說,通車只是發揮功能的開端。進入運營階段,養護、監控、救援、收費、開發……諸多課題仍待探索。令人高興的是,三地政府將在現有法律法規基礎上,在港珠澳大橋開展一系列管理創新,讓往來人員與車輛享受方便與快捷。
四、課外延展
1.上述材料還能體現《生活與哲學》哪些重要觀點?
2.港珠澳大橋是國家工程、國之重器。它的建成所體現的經濟意義?政治意義?文化意義?
本文已得到作者授權推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