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蚊子
蚊子是最常見也最臭名昭著的一種,它作為四害之一,人人喊打。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雄雌兩性蚊子中,雄蚊是不吸血的,它們只吸食植物的汁液以及花蜜。只有雌蚊才對人類心狠手辣,而且是為了完成繁殖後代的重要任務。只有吸食人或的血液,雌蚊的卵巢才能發育,進而產卵。每次吸足了血,消化完後,才會暫時離開。
神奇的是,有時即使隔著衣物,它們也能穿越障礙,往皮膚上激情一叮。有時明明確認過眼神,附近沒有蚊子,身上也還是多了幾個包。這是因為蚊子的毒素未必都通過叮咬注入一些蟲體表面的毒毛也可能刺入皮膚,疼度降低卻同樣釋放了毒素。毒素進入體內,自身免疫系統自然也將採取措施進行防禦。於是細胞組織中釋放出組織胺,這就是引起皮膚紅腫等反應的原因。抓皮膚不僅不會止癢,對皮膚而言反而是一種物理刺激,會誘發細胞進一步產生組胺,同時會產生痛覺,誘發更多的細胞因子產生,加重癢感。
從蚊子角度看這可是維繫物種繁衍的大事,在人類看來,卻飽含切膚之癢與疾病之患。蚊子成了罪魁禍首,於是人們想盡辦法對付它。消滅敵人固然重要,但躲避攻擊也是當務之急。為什麼有的人被蚊子反覆叮咬,而有的人卻感覺不到蚊子的存在?血型對蚊子來說並沒有獨特的吸引力。它們的選擇方式,主要基於幾種特別的追捕途徑。
蚊子對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十分敏感,遠在60公裡外都能搜索到目標。這依靠的是獲得生物信息素的嗅覺能力: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通常會在頭上約1米左右形成氣流,於是蚊子便繞著氣流尋找獵物。靠近以後就轉變機制,近距離搜尋。血液中的一些成分與汗液結合能生成三甲胺,深得蚊心。愛出汗、體溫高的人,能對蚊子產生更大的吸引力。
蚊子有趨暗的生活習性。如果穿深色衣服,在夜間便會呈現一團黑影,對蚊子而言目標更明顯。蚊子最愛黑色,其次是黃、藍紫、藍、紅、綠等,最不愛的是白色。蚊子也偏愛膚色較黑或膚色發紅的人。甜口的蛋糕、餅乾等甜食的香氣,也比較容易招惹蚊子。注意以上說的這些情況,再加上一些科學的方式,就可以很大程度避免蚊子侵擾。
2☞蠓、蚋
蠓(měng)和蚋(ruì)分別屬於搖蚊總科下的蠓科和蚋科。這兩種昆蟲體型比蚊子小得多。蠓又被稱作小黑蚊,蚋又被稱作小黑蠅,南方人把兩者統稱為「小咬」。它們與蚊子有著類似的叮咬機制,蠓科中的一些種類是絲蟲病的中間宿主,蚋科也在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傳播著盤尾絲蟲病。
蠓科中的一些種類是絲蟲病的中間宿主。蚋科的一些種群也在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傳播著盤尾絲蟲病。
古籍裡有一些記載。如《紅樓夢》第三十一回,翠縷對史湘雲說:「難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蟲兒、花兒、草兒、瓦片兒、磚頭兒,也有陰陽不成?」《太平廣記》:「峽山至蜀有蟆子,色黑能咬人」(蟆子:吸血蠓);《本草綱目》:「能透衣入肌膚成瘡毒,人極苦之」。
吸血蠓是一類完全變態昆蟲,發育過程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蠓喜歡在野外成群飛舞,公園內尤其多。雌雄交配以後,雌蟲必須吸血才能使卵發育成熟,雌蟲吸血1次可達0.05毫升,雌蟲可產卵2~3次,每次產卵50~150粒。蠓蟲飛行速度快且沒有規則,所以非常難抓。
3☞蝨子和跳蚤
蝨子體型小巧,無翅,但有粗短的攀附足,並長有強大的彎向內側的爪,只要被它抓住了,就很難掙脫。雌雄均吸血,並且寄生於鳥類或哺乳類動物體外,有宿主專一性。它種類多、數量大、繁殖快、吸血強,很多鳥獸都受蝨子的侵擾,多數鳥類身上有4~5種,還分別寄生於不同部位。能寄生於人體的也很多,包括: 頭蝨、體蝨。
跳蚤是完全變態昆蟲,它的體型十分小巧,僅幾毫米大小。它們雖然沒有翅,但十分擅長跳躍,因為它們長著圓形的胸部和一對肌肉發達的後足。跳蚤能跳30cm高,這就相當於一個1.2m的小朋友跳過4個足球場的距離。也正是依靠非凡的跳躍本領,跳蚤在寄主動物經過時能夠輕鬆跳上去。吸血是跳蚤攝取營養的唯一途徑:有些自由活動於宿主體外,僅吸血時口器刺入宿主皮膚,時間短,但次數頻繁;有些種類則會將身體鑽入宿主皮下,在皮膚上留下一孔,藉此呼吸、排糞和產卵。蝨子和跳蚤堪稱一對。
4☞錐蝽
錐蝽是半翅目獵蝽科昆蟲,因它的腦袋狹長似錐而得名,如上圖。錐蝽大部分在野外生存,少部分已經適應了人類生活。它們體形很大,又名接吻蟲,雌雄均以吸血為生,一次性吸的血量較多,會吸食哺乳類、爬行類、臭蟲,甚至同類的血液。而它通常叮咬人面部較薄的部位,比如唇部、眼瞼。所以鮮明的被叮咬特徵能一舉識別出嫌犯錐蝽。
錐蝽將皮膚叮咬破損後,同時習慣在傷口處排洩糞便。這時,寄生在錐蝽體內的一種克氏錐蟲就可能趁機進入人體。當年達爾文在環球生物調研之旅過程中,就不慎在南美洲感染了這種病。所以全國熱議的「通緝令」下在錐蝽頭上,也不無道理。
5☞蜱蟲
蜱蟲也是一種略有名聲的吸血昆蟲。地球上最早的蜱蟲距今至少有1.46億年-6600萬年。蜱蟲在分類學上可以分為硬蜱和軟蜱。它吸血前只有綠豆般大小,吸血後才膨脹成飽滿的模樣,有指甲蓋那麼大,如上圖。
而蜱蟲在咬人時還會分泌具有麻醉作用的毒素。這就讓人被咬了也難以察覺到它存在。它也靠血液維持生存。它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體內暗藏的病毒。通過吸血的方式,病毒能快速傳播,引發20多種蜱蟲病。還有一種孤星蜱蟲傳播的病毒,讓人染上吃肉過敏的反應。孤星蜱蟲將唾液中的半乳糖苷酶(α-Gal)傳遞給人類,這就是引發過敏的罪魁禍首。此後,α-Gal在體內留存,每當吃肉時,免疫系統就開始猛烈攻擊。
但蜱蟲也有弱點,它們不會飛。於是蜱蟲的移動只能先守在草葉上,等待人或其他動物經過,再跳上身攻擊。因此在叢林茂密的地區有著更大的被侵害風險。當到了人體身上,如果沒有被發現而清除,蜱蟲就能待上三天。而清除也有特別的處理方法:用酒精塗抹,讓蜱蟲頭部放鬆,接著用鑷子取出。
6☞虻
以上幾種吸血昆蟲叮咬雖然可怕,但要說吸血能力最強的,虻可就當仁不讓了。
因為體型較大,虻因此有了「大號蒼蠅」的名號。同樣也只有雌虻才吸人或其他動物的血,但它們可貪食多了。虻一次就可以吸血20~40毫克,而特大型的種類甚至一次吸血200毫克。它對人血液裡的一種物質特別感興趣,這種物質是由多種胺基酸和具有甜味的胺混合成的,尤其在盛夏季節更會散發。被虻叮咬的體驗也要比普通蚊子叮咬痛苦多了,還可能在傷口處造成出血現象。
但是,虻對人類造成如此傷害,卻在市場上賣出約600元一斤的高價。這是因為虻本身也具有藥用價值,據說有破瘀散結等功效。於是人們對虻又愛又恨,一面恐懼它帶來疾病,一面又期望用它來治病。
★總結:這幾種是常見的吸血昆蟲,都比較可怕,吸血要麼為了繁衍,要麼為了生存,吸血技術有一套,吸血時都可能傳播疾病,預防它們都有妙招,不必「談蟲色變」,也不要對它們的行為有所誤解。而人類與吸血昆蟲這場戰役會如何發展?相信科學的方法會替代情緒上的恐懼,智慧ⅤS能力。
(下節詳細講講蚊子,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