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來形容世界運行的法則,儘管人類如今處於整個食物鏈生存的頂端,但是依舊無法實現「長生」。這是為何呢?究竟是誰對生物下的禁錮呢?
相比較於古人,我們人類如今的平均年齡,其實都算是比較長壽的的了。在我國古代的三國時期,由於戰亂和醫療的問題,平均年齡甚至只有26歲。西方古代人命壽命也不高。
古人從來沒有放棄過對長生的追求,像秦始皇花巨資建起大船,多次東遊,就是為了尋找傳說中的海市蜃樓,追求長生不老。西方古老的埃及,更是很早便研究出木乃伊,以探尋永生的秘密。
但是顯然都沒有成功,人類依舊無法逃脫與其他地球生物一樣的下場,無論生前多麼輝煌,最終還是回歸於死亡。而人類無法永生的原因,在上世紀有了答案。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對於生命這一課題,有了深入透徹的分析在薛丁格的著作《生命是什麼》中,提出過一個觀點:生命以負熵為生。
他認為任何物體,無論是孤立的還是系統內的,都會從有序走向無序的,最終歸為熱寂,這就是熵增的過程。比如:木頭放久了之後,就會鬆散變質。「熵增」可以理解為消散,而「負熵」則是凝聚。
生命之所以會持續,是因為生命體擁有完善的循環系統,也就是「新陳代謝」,生命體可以憑藉自己的循環系統,不斷從環境中吸收吸收負熵,排洩出較高的熵增,以此獲得人體的平衡。
外
界的熵增現象是一直以均等的速度進行的,但是人體負熵的現象,卻會因為疾病等各種因素,減慢腳步甚至完全落後與熵增速度,由此便會出現身體損耗,甚至死亡現象。
那麼在人類歷史上是否有出現過永生現象呢,自然是有的。只是在不斷受環境影響的過程中,不斷被迫消亡。
比如最初的地球是沒有氧氣,當時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無氧生物。生命都是以數萬年為單位的。
但是後來某種細菌發生異變,通過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隨著氧氣越來越多,無法適應氧氣環境的生物,就直接大面積死亡了。
但是隨著氧氣含量不斷飆升,地表的溫度也隨著飆升。達到一個頂級負荷後,便又迎來超級地幔柱噴發,使得整個地球生物大滅絕。類似的災難還有很多。
總之就算地球歷史中出現過永生生命,又或者在未來,人類研究出永生的辦法。但是由於無法預測的自然災害,很有可能最終因為「不合理的存在」而走向滅亡。
地球哪天一不高興,發個脾氣又瞬間讓整個生態系統洗牌,重新開始。可以說地球本身就是最大的「反派BOSS」,輕而易舉掌握著地球生物的生殺大權。想要「長生」?還得問過地球答應不答應。
生命想要實現「永生」,目前就是藉助自我複製來傳遞自己的基因。自我複製也就是繁衍。繁衍是另一個方式自我生命延續。
其實「永生」原本就是一個不合理的存在,死亡有對於生物的生存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死亡,那麼地球生命將會越來越多,每個生物存活的空間也將越來越小。
但是地球能量確實有限的,由此爆發戰爭災難,進行重新洗牌。或者地球老人家親自動手,進入一個無限沒有盡頭的循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