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寧波一電器商場了解乾衣機。記者 張培堅 攝
寧波一電器商場內售賣的除溼器。記者 張培堅 攝
6月22日,雨水再次降臨甬城,汽車車窗上布滿了雨滴。記者 張培堅 攝
6月20日開始,寧波就進入梅雨季了,一言不合就是一場暴雨。
昨天,寧波的空氣溼度普遍在90%以上,雨量較大的時段甚至接近飽和狀態。梅雨季,似乎連空氣都溼漉漉的,讓人渾身難受。
最近,如何有效除溼成了很多市民關心的問題。到底什麼樣的除溼方式最適合家庭環境?空調除溼和除溼機除溼,到底哪個更靠譜?金報實驗室來告訴你答案。
市場
除溼機從幾百元到近萬元不等 衣櫃除溼會選小巧的除溼袋
梅雨季,線上線下各類除溼用品熱賣。
記者在幾家大型網售平臺搜索「除溼」,一下子就跳出很多「除溼盒」、「除溼袋」等除溼產品,價格親民,大多在20元左右。銷量靠前的網店,一個月的銷售量竟然高達30多萬件。而除溼機則價格差異較大,便宜的售價約在200元,貴的可達近萬元,而銷量靠前的幾款除溼機價格基本在1000元-3000元區間。
前天,記者在蘇寧易購轉了一圈,除溼機被擺在了顯眼位置。除溼機的價格並不低,動輒幾千元。其中價格最高的一款,標價是4999元,功能已經不局限在除溼,可製冷、制熱,還可以淨化空氣以及快速乾衣。
銷售人員說,因為需要進行空氣冷熱交換,除溼機帶有壓縮機,而除溼機價格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壓縮機質量的好壞。「其實壓縮機的成本價就在千元左右,好的除溼機價格都不低。在梅雨季,除溼機的銷量會明顯增加。」
目前,市面上的除溼機有半導體除溼機和壓縮機式除溼機兩類。半導體除溼機,顧名思義是用半導體製冷系統的,價格更平民一些。半導體除溼機噪音小,但功率小,除溼速度慢,覆蓋面積小。使用壓縮機的除溼機功率大,能夠達到快速除溼的目的。
現象
「梅雨季,忍忍就過去了」 國內除溼機普及率不高
平日裡,寧波市民都是如何除溼的?昨天,記者採訪了30戶家庭,僅兩戶家庭使用除溼機,很多人甚至對除溼機並不了解。
「梅雨季忍忍就過去了,沒必要買除溼機。現在空調都有除溼功能,實在不舒服就開空調嘛。」朱女士的話表達了很多人的真實心聲。
「我家住高層,所以室內不太潮溼,但我會在衣櫃裡掛上兩三袋的除溼袋,保護衣物,一般每月換一次。」張小姐告訴記者,這類除溼產品只能用於密閉的衣櫃、儲物櫃、面積較小的衛生間,想用它們進行房間內的除溼,恐怕「有心無力」。「如果確實感到很潮溼,一般都會用空調,除溼效果足夠好了。」
沈女士比較注重生活品質,使用除溼機已經有三年了。她說,家裡有個挺大的地下車庫,平時除了停車,還用來堆放雜物,所以「每逢下雨,除溼機就派上用場了,春秋雨季時,一周開一到兩次,到了梅雨季,就要每天開,一個晚上水箱就裝滿水了。」她認為,在寧波這樣的潮溼天氣,家裡備個除溼機很有必要。
其實,在日本或韓國,除溼機屬於家庭必備品,甚至每個房間都有配備。但在國內家庭,除溼機的普及率並不高。
寧波艾普萊斯電器科技有限公司一年要銷售10幾萬臺的除溼機,但80%的除溼機都用於出口,國內市場的份額僅佔兩成左右。
該公司銷售經理孫日方深有體會。他說,在中國消費者的認知中,除溼機是一件相對小眾、可有可無的設備。目前,國內除溼機的消費主要用於工業除溼,家用普及率遠遠低於歐美和日韓國家。
「我們公司一年要銷售10幾萬臺的除溼機,但這幾年觀念正在逐步轉變,這還需要一個過程。」
採訪中,他無意間和記者聊起負責人創辦企業的故事。
「前幾年,老闆在臺灣朋友家中做客。他注意到,每個房間都有除溼機,而且24小時運作,一問,原來在臺灣很多家庭都非常注重除溼。回到國內,他就開始跨界做除溼機,從鮮有人問津到現在每年有百分之幾十的增長率。」
空調VS除溼機 哪種除溼方法性價比高
空調和除溼機,究竟哪種除溼方法對室內的效果最好?愛較真的金報記者做了個小實驗,讓兩臺機器「一決高下」。
實驗場地:小區二樓約20平方米的朝北房間
實驗道具:一臺某國產品牌1.5匹壁掛式空調(適用面積:12-23㎡)
一臺某國產品牌額定功率為390w的除溼機(適用面積:25-40㎡)
一個溫度溼度計(放置於房間中間位置的地面,保持不動)
實驗說明:受制於儀器的精密程度,所獲數據均只能作為生活參考,不作為科學應用。
空調:開啟低溫+除溼模式 除溼效果更好
實驗之前,打開所有的門窗,讓室內外空氣,溼氣互相流通。上午10:13,溫度溼度計上顯示,房間內溫度為27℃,相對溼度為80.6%。然後,關閉門窗,打開空調,選擇低溫抽溼模式,溫度設定為26℃。空調工作30分鐘後,我們測得,房間內溫度為23.9℃,溼度為60%。溫度和溼度均有明顯下降,室內體感已較為舒適,皮膚也有乾燥感,但由於溫度的降低,有些涼意。
之後,我們將空調設置為製冷模式,溫度依然設定為26℃,開始了第二個「30分鐘」實驗。11:13,溫度溼度計上顯示,房間內實時溫度為24.4℃,溼度為76%。
接著,我們再次將空調調整為抽溼模式,30分鐘後,室溫沒有變化,溼度下降至64.5%。11:50,溫度溼度計上顯示,室溫和溼度下降速度變慢,室溫保持在23.6℃,溼度保持在56.5%。
除溼機:室內溼度穩步下降 達到舒適溼度就會自動關閉
在相同的房間,我們開始了不同的實驗。首先,將門窗全部打開,與室外空氣進行充分交換。中午12:25,測得房間內溫度為26℃,相對溼度80.3%。與空調正在作業時相比,氣溫上升,溼度上升,人體體感有了明顯的潮熱感,此時,關閉門窗,讓除溼機開始工作。5分鐘後,溫度溼度計上顯示,室溫為27℃,溼度為74.8%,室溫略有上升,溼度下降速度並不快。25分鐘後,室溫仍無差異,溼度仍穩步下降,實時溼度為54.6%
經過1個小時的除溼作業,房間內的溼度明顯下降,體感舒適,沒有乾燥感,其間,當室內溼度超過45%,除溼機會自動工作,直至溼度下降至設定好的30%-45%,除溼機才會暫停工作,進入休眠模式。5個小時後,我們把除溼機拿出房間,打開水箱,發現裡面已經儲存了三分之一的水量,約1升。
【結論】
空調即時除溼最優 但不能自動調節溼度
除溼機適合長時間工作,但除溼耗時較長
從實驗結果來看,空調的即時除溼效果最好,短時間內就可以讓室溫和溼度均快速下降。
但是,凡事都有雙面性,空調功率更大,且無法預設溼度。這就是說,遇上接連不斷的降雨,長時間用空調除溼,到時電費單一拉,你的心一定會很痛。另外,空調很難移動,只能在固定的房間除溼,對於房間多、面積大的家庭來說,也很尷尬。
除溼機也一樣,有利有弊,即時除溼效果不如空調明顯,進行除溼工作時,室溫會略有上升,不過,除溼機功率較小,更省電,可以根據房間內的溼度變化自動運行工作,且移動靈活,搬運輕鬆。
專業解讀
除溼用除溼機最專業 空調「兼職」除溼,除溼袋純屬「打醬油」
平日裡,我們該如何選擇除溼方法呢?除溼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昨天,記者特意請教了寧波某專業做除溼機企業的研發部工程師王輝,請他給大伙兒提一些專業意見。綜合來說,除溼機專業除溼效果最佳,空調可「兼職」除溼,而除溼袋、除溼盒等只能算「打醬油」了。
除溼機的核心部件具有較好的吸水性和排水性,能夠高效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並通過機器升溫後,將這些水分以水蒸汽的方式排出,被排出的水蒸汽很快又變成液態水儲存到水箱裡。由於進行了熱交換,局部區域的空氣溫度還可能升高,適合梅雨季等潮溼季節。
空調可「兼職」除溼。空調在製冷過程中,空氣溫度降低了,連同空氣的溼度都會跟著降低。要注意的是,空調除溼時運行負荷會增加數倍,耗電量大,還會使壓縮機受損,縮短空調的使用壽命。 「開空調除溼不到一小時就耗費一度電,除溼機的功率較低,三小時才耗費一度電,相比空調,能在更短時間裡達到除溼效果。
至於除溼袋、除溼盒等除溼用品,他認為,它們主要靠本身的高分子複合材料進行除溼,比如成分為氯化鈣的除溼劑,材料本身的吸水性很好,但廠家在生產時為了安全會在材料外裹上透氣的紙,減少了其與空氣中水分子的接觸,所以這些材料多用於密閉的衣櫃、抽屜等小空間,想用它們快速除溼就有些難了。
建議根據房間面積選除溼量 別放在牆角,最好放在空氣流通處
如何正確選用除溼機呢?專業人士建議:對日常家庭除溼來說,50㎡的房間,可以選擇日除溼量在10L左右的除溼機,而100㎡的房間則可以選擇日除溼量在25L左右,除溼效果更好。現在的除溼機都有一個設定的溼度值,達到所設定的適宜的溼度值,機器就會自動停止,一旦上升就會開啟。
和開啟空調一樣,使用除溼機,要記得把房間的門和窗都關好,儘量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室外溼空氣的進入。
很多人買來除溼機,就放在牆角或挨著牆壁。其實,除溼機最好放在房間的中央,周圍最好有足夠空間,放在空氣流通的地方。除溼時,機器背面和上面距離10釐米以上不要有遮擋物,並避免出風口和進風口被遮擋。除溼機在運轉中會發出聲響,為降噪,可以在除溼器下面墊一塊厚布或軟木墊。
如果想要更高效地利用除溼機,也可以在室內放置一臺電扇,使其朝著除溼機吹風,這樣能夠加速空氣流動,加速降溫除溼。
另外,除溼機還有乾衣的效果。陰雨天,曬不乾衣褲,就可以用除溼機來乾衣,效果不比烘乾機差。
健康提醒
梅雨季來臨 小心皮膚病和胃腸道病
人體有一個最佳的舒適度,一般溼度在50%-55%,體感比較舒適。溼度過高,總覺得黏糊糊渾身難受,而且還影響健康。
一到梅雨季,諸如皮膚病、胃腸道疾病等都會進入一個相對高發的階段,被稱之為「梅雨病」。
悶熱潮溼的天氣容易誘發皮膚真菌感染,每年梅雨季這類門診病人就會明顯增多。寧大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石磊說,真菌喜好溫暖、潮溼氣候,每到這個時候,腳氣或腳癬較多,甚至連小孩都不例外,最主要就是要保持乾燥和清潔。
另一種就是蟎蟲叮咬引起的丘疹性蕁麻疹。在溼度較大的環境,容易引發因蟎蟲叮咬引起的過敏性皮炎。蟎蟲經常藏匿在地毯、棉被、床墊、枕頭、涼蓆、沙發等地方。梅雨季,市民更應該保持室內清潔,草蓆、被褥要經常清洗消毒。另外,室內要保持合適的溼度,保持通風。
寧大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溫晉鋒說,夏季本身就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在梅雨季,高溫加上高溼,黴菌容易孳生,食物更容易變質發黴,誤食就會引起腹瀉等胃腸道疾病,尤其要注意「病從口入」。
梅雨季,食物儘量不要隔夜食用,熟食切忌放太久,還要注意生熟食分開,避免交叉感染。對於一些黴變的食品,要及時丟掉。
「一入梅雨就難過,疼痛乏力重風溼。」大多數的風溼病患者對氣候的變化都很敏感。梅雨季節溼度大,氣壓變化頻繁,對一些原來患有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的病人,症狀可能會加重,會出現關節酸痛、酸脹等不適症狀。這些患者在空調房裡,最好多穿一點,尤其是關節部位要注意保暖。
梅雨季,市民要從生活小細節方面著手。比如要定期開窗通風,室內相對溼度最好保持在50%—60%。室內環境要注意清潔,衣服要常洗常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