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到過這麼一個評論,香港最會拍愛情片的導演是「王家衛」,最會拍警匪片的導演是「杜琪峯」。
確實如此,不管是電影《槍火》,還是後來的電影佳作《黑社會》,可以說都是近年以來,香港警匪片的巔峰之作,而這兩部電影,恰恰都是出自天才導演「杜琪峯」之手。
但是杜琪峯這麼多電影裡,我認為最能代表他的水平,最能代表他的電影高度的作品,就是2003年他攜手任達華、林雪拍攝的電影《機動部隊PTU》,作為一部典型的「杜琪峯式」警匪片,確實承載了香港電影的很多元素。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這部電影吧。
(一)多線衝突下的強烈刺激
杜琪峯電影作品中最鮮明的一個特徵就是用「多線對抗的方式」去故意製造一場未知的衝突,而在電影《機動部隊PTU》裡,這種個人特色特別鮮明。
不僅僅是三線衝突,甚至是四線,五線的衝突。
首先,最鮮明的一個衝突線是:反黑警長肥沙(林雪飾)與黑幫的直接衝突。
正是這個衝突線,才導致了後面一系列的劇情,比如丟槍,比如黑幫之間的仇殺,但是對於肥沙丟槍這條衝突線而言,最直接引出的一條支線劇情就是導致了肥沙一整晚的尋槍,以及與同行,與黑幫反覆交鋒的過程。
而最有意思的是雖然整件事件都是因肥沙丟槍而起,但是肥沙這條線似乎又總是游離在整體劇情以外,肥沙這條衝突線只能算是一條劇情的推進線和輔助線,他的出現加強了衝突,但是也並不是最主要的衝突點。
第二,PTU小隊成員之間的衝突以及於同行之間的衝突。
從何文展(任達華飾)答應幫助肥沙尋槍開始,他們這條衝突線的矛盾也出現了,首先是PTU成員之間的矛盾,何文展小隊成員為了義氣,答應幫助肥沙尋槍,而恪守職責的同隊警員,卻強烈要求報告總部,告知真相。
而另一邊,突然出現的重案組警員的介入,也逼迫著何文展等人必須在天黑之前作出選擇,到底是背叛心中的「義氣」,還是選擇向總部告知真相?
這條衝突線,不同於肥沙那條「劇情推進線」,只是在關鍵的時候出現,大部分時候,大部分劇情,都是由何文展等人在完成。
這條衝突線的完成度和邏輯連貫性,才是本劇最大的看點,甚至最後一刻幾條衝突線在最後一秒的大爆發,主要的核心也是在他們身上。
第三:黑幫之間的衝突線。
全片的起因有兩點,一個是肥沙丟槍為起因,另外一個起因就是兩個黑幫之間的爭鬥。
而在肥沙丟槍這條明線在推進劇情的同時,其實黑幫之間的謀殺與爭鬥,也是本片一直存在的一條暗線。
但是最能表達杜琪峯導演講故事能力的一個地方就在於:
在肥沙以及何文展這兩幫人身上,他們的明線是尋找丟失的槍枝,而在重案組,以及黑幫身上,他們的明線是「仇殺」。
兩條明線,同時也是兩條暗線,總共四條衝突線在或明或暗的情況下,推動著整部電影的劇情走向最高峰,而這種「劇本殺」的敘事方式,也確實讓擁有上帝視角的觀眾,感覺到爽快和刺激。
特別是電影最後一幕,四條衝突線,在最後一刻為了不同的目的,在最後一秒,同時開火,而且在最後,所有人還能達到各自不同的目的,這種劇情衝突,確實精彩,也足夠好玩。
(二)主角並沒有承擔起角色該承擔的責任和地位
雖然節奏如此暢快,劇情衝突線如此激烈,但是在我心中,這部香港警匪片的巔峰之作,在我看來還是有缺點的,而最大的一個缺點,可能就在於其中的兩個「主角」身上。
第一個:肥沙(林雪飾)這個角色,並沒有承擔起該有的角色地位。
雖然在杜琪峯的鏡頭裡,林雪飾演的肥沙只能算是一個劇情的推進器,在中間串起黑幫與黑幫之間的爭鬥,串起PTU與重案組之間的矛盾,但是他這個角色還是少了幾分該有的作用。
比如從一開始與黑幫成員發生矛盾,作為反黑組老大的肥沙,從一開始似乎就表現出了極度無能,極度懦弱。
這種性格特徵,與以往看到的反黑組警長的身份地位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其中一個細節,就是在黑幫成員被殺以後,有黑幫長老專門開車過來,拜託他從中斡旋,其實就可以看出他的身份和地位,並不是蝦兵蟹將就可以將他引進小巷子裡進行毆打的。
還有一個細節是,在最後多方交火的時候,肥沙作為反黑組警長,似乎也並沒有表現的多英勇,整天來看,肥沙更像是全劇的一個喜劇擔當。
一直在尋槍,一直在串戲,甚至到了最後,只能躲在公用電話亭裡祈求黑幫成員,不要出現!這種角色,這種性格特徵,其實更應該由新兵和小嘍囉去扮演,讓林雪這麼一個老戲骨去飾演,確實讓人容易跳戲,反而還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比如在我看來林雪這個角色其實可有可無,他就像是一個導演手中的「工具」,導演需要他去完成某項連接人物時,就需要他的出現。
第二個是:何文展(任達華飾)這個角色,「兇狠有餘,智商確實不夠!」
作為本片主角的任達華,雖然最後憑藉這部電影拿下了「影帝」獎盃,但是在我看來,任達華飾演的「何文展」這個角色,並沒有充分完全主角任務。
第一個細節是,在他答應幫助肥沙保守秘密,尋槍開始,當同隊的成員反對他,他卻並沒有表現出足夠的主角光環和情商。
只是用「穿上制服就是自己人」去敷衍,其實並不能服眾。
而根據他手下人的爭鬥反應來看,其實他手下人並不團結,基於此,從頭到尾,任達華還能帶領小隊成員幫助肥沙尋槍,看起來其實是一場不能完成的任務。
第二個細節是,雖然全劇何文展帶領的人馬,看似都在圍繞線索一步步幫助肥沙尋槍,但是不管是走到哪一步,不管是搜尋到哪一個環節,看起來都像是做無用功。
總是慢上一拍,總是和整體「尋槍」過程游離之外,甚至最後一刻,還是肥沙親自打電話過來,他們才知道了最後的地點應該去哪裡。
可以說何文展這條故事線,看似很重要,其實並沒有出色的講好一個故事,而何文展這個人物更是「兇狠有餘,智商不足」。
至於最後一刻偶然撞見突然出現的「持槍四人組」,我認為都只是杜琪峯為了加深這場衝突,為了增加劇情效果,才偶然增加的一條線。
(三)結語
對於這部電影,從整體來看,優點很明顯,缺點也很多,但是好在最後一刻,靠著杜琪峯導演天才般的鏡頭語言,終於將所有的線索和衝突,都交織在了一起。
而這種緊張的,激烈的衝突,在最後一刻得到突然的釋放,也確實彌補了之前任達華和林雪這兩個角色任務上的不足。
從漫無目的的「工具人」,突然成為了精明的持槍人,這本身就是杜琪峯導演的功力和實力的體現。
而這也是為什麼十幾年後,我們再看這部警匪片,大多數人還能沉浸其中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