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它的具體高度也是世人一直關注的話題,2005年時,我國國家測繪局測量了它的巖面高度為8844.43米,時隔15年我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再次登頂珠穆朗瑪峰,於5月27日上午11:00到達珠峰峰頂,測量了它的新的高度,之後開始下撤,但目前還沒有公布其具體高度數值,預估公布珠峰高度的時間會在兩三個月後,因為還需要一些修正等技術處理。
這是我國第7次對珠峰高度的測量活動,我國登山隊於1960年5月25日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之後我國的測繪工作者分別於1966年、1968年、1975年、1992年、1998年、2005年對珠峰進行過6次大規模的測繪和科考工作。其中1975年和2005年的測量影響最大,1975年時我國測量隊測得珠峰的顏面高度為8848.13米,頂層冰雪厚度為0.9~1.4米,之後8848.13米也為世界各國及組織所公認,2005年時我國又測得珠峰的巖面高度為8844.43米,這一高度又為國際所接受和使用,15年後的今天,我們再次對珠峰高度進行測量,憑藉更加精準的儀器,相信其數值應當更為精確,已經有專家聲稱這次測量將是「有史以來最為精確的珠峰高度數值」。
這裡說一下一個現象,就是我們若對照一下上面提到的前兩次測量的珠峰高度,會發現珠穆朗瑪峰好像變矮了,巖面高度從8848.13降到了8844.43米,貌似下降了3.7米,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了,這兩個數值的不同是由於1975年測量時算上了峰頂巖石上面冰蓋(又稱雪蓋)的厚度,而2005年測量的數據為峰頂巖石面的高度,當時上面的冰蓋厚度大約為3.5米,如果說珠峰降低了的話,那麼大概也就降低了0.2米的冰雪厚度。
這樣看來,珠峰的實際高度其實並沒有什麼變化,那我們可以說珠穆朗瑪峰一直就是這樣的高度嗎?也不是這樣的,因為從地質構造上來說,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其實一直是在增長中的。
珠穆朗瑪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而喜馬拉雅山脈又屬於青藏高原,這一帶的地形受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共同影響,在2.4億年前,青藏高原所在的地方還是一片汪洋大海,但是印度半島所在的板塊開始向北移動,兩大板塊發生了碰撞,印度洋板塊鑽入了亞歐板塊之下,青藏高原開始形成,在大約8000萬年前,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導致了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的隆起,一些高大的山峰開始形成,珠穆朗瑪峰也很可能是在這一段時期開始崛起的。
目前整個青藏高原仍在抬升之中,特別是南部的喜馬拉雅山一帶,抬升幅度比較明顯,地理學家認為在距今1萬多年前,這一帶的地形抬升進入了加快的階段,如今平均抬升速度為每百年增加7釐米,但個別地區百年中的抬升高度可達一米以上,特別是喜馬拉雅山的東西兩端,增高幅度比較明顯,珠穆朗瑪峰也仍然在增高中,有人認為,其每百年後增加30~60釐米,所以現在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並非其巔峰狀態,今後它還會變得更高。
參考資料:
《北青網》5月27日文章《珠峰第7次高程測量成功登頂》
《環球網》5月27日文章《珠峰登頂隊員已經下撤,珠峰新高度公布還需兩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