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品中,人工智慧往往作為反派出現。《復仇者聯盟》中的奧創、《我,機器人》中的NS-5,、《黑客帝國》中的矩陣都是誕生於人類之手,卻想要顛覆世界的智能程序。它們擁有自我意識,卻無法擁有人類情感,只能嚴格按照程序執行著自己認為對的事情。那麼,現實世界中,人工智慧是否會迎來自我意識覺醒的一天呢?在優酷攜手現代汽車集團傾力打造的科普紀錄片《未來圖鑑》中,這一近未來迷思得到了科學家的專業解答。
來自霍金的忠告:人工智慧威脅論
在這一集中,《未來圖鑑》主訪人陳銘提到了霍金提出的"人工智慧威脅論"觀點。這一觀點包含了許多種假設,比如人工智慧可能通過核戰爭或生物戰爭摧毀人類。對此,來自阿里巴巴的達摩院智慧城市首席科學家華先勝做出了解釋。
"AI是模擬、延伸和拓展人類的智能,它不具有感情,也不具有創造性。"作為在專業領域裡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華先勝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他認為,人工智慧是在人類賦予的認知範圍內,來替人類解決問題的"輔助者"。它們被設定好的程序束縛起來,通過機械性地運算來學習、模仿人類。
為了印證自己的說法,華先勝以藝術創作為例,對人工智慧的學習軌跡進行了解釋——人工智慧可以把梵谷、畢卡索的作品臨摹的非常好,但它不可能創作出一名畫家。也就是說,人類可以通過想像力、創造力來進行創作和研發,而人工智慧卻做不到。
那麼為什麼號稱人類最強大腦的霍金所提出的假說,會與國際領頭科學家華先勝的觀點有著如此之大的出入呢?本期《未來圖鑑》也對此進行了解釋,我們所看到的所有人工智慧算法和應用還屬於人工智慧的初步階段,是只在特定領域解決問題的人工智慧。
節目中,主訪人陳銘被華先勝邀請參觀"杭州城市大腦",可以看到AI讓城市變得更"聰明",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同時"杭州城市大腦"也是目前人工智慧最複雜的案例之一。但是人工智慧雖然具有強大的學習、分析等能力,卻不具備人類感情。而霍金所說的"人類末日",則是擁有人類情感,能自我思考、創作、研發的人工智慧。目前這種"AI最終形態"只出現在人類的想像中,華先勝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中,AI是不會具有複雜的人類情感的。
回歸現實,人工智慧對人類帶來的真正衝擊是什麼?
然而現實中,人們卻更關心自己將要切實面對的情況。許多人認為,人工智慧的可怕之處,並非在於它是否會消滅人類,而在於人工智慧正在剝奪人類的工作。來自"俄羅斯矽谷"斯科爾科沃的專家發布的一張職業發展地圖顯示,到2030年將會有57個因為人工智慧而消失職業。
節目中,華先勝也對此做出了解釋。他認為,隨著科技的進步,有些職業是必須要被取代的。現如今,煙囪清掃員、電報電話接線員、馬車夫、電梯操作員等職業已經完全消失,這些工作幾乎都被機械所取代。未來社會也將按照這樣的規律發展下去,像高速公路收費員等簡單的腦力勞動崗位,將被人工智慧取代。
但是,人工智慧也直接或間接地刺激了更多新職業的誕生。同樣來自斯科爾科沃的報告中提到,到2030年,世界上將有186個新職業誕生。在節目中,華先勝也對此發表了看法。他認為,人類在未知領域探索時,需要人工智慧來解放人類的手腳,讓人類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新的領域中去。在諸多新的領域中,必然會蘊藏著更多的機會。
總體來說,《未來圖鑑》除了科普屬性外,還具備一定的思考性。在已經播出的四集中,《未來圖鑑》分別從病毒、新工業革命、基因改造和人工智慧四個角度發散思維,與觀眾一起探討一些科學與哲學的雙面問題,是近年來少有的能引人深思的優質紀錄片作品之一。
作為《未來圖鑑》的出品方,優酷人文同樣具有"引人深思"地平臺屬性。在流量當道的文娛環境中,優酷能為觀眾奉上《未來圖鑑》這樣一道口味清冽的"心靈補劑",其提升觀眾人文生活水品的精神內核值得肯定。
據了解,《未來圖鑑》的最後一集將於1月11日準時在優酷播出,屆時,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毛宗強將帶領觀眾一起領略,未來能源危機下的人類末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