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縣,一個冀南平原上的小縣,面積455平方公裡,人口26萬人。邱縣雖小,卻擁有7個國家級森林鄉村,9個省級森林鄉村。「全國綠化工作先進集體」「國家園林縣城」「文冠果名縣」……一張張生態名片,成為邱縣綠色發展的真實寫照。全縣現有林地面積20.5萬畝,林木覆蓋率達30.2%,縣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6.9%。
不比高樓比綠色
11月20日,記者造訪邱縣。目之所及皆綠,所到之行皆美。除了滿目蔥蘢,頗有意思的是,這裡許多村莊的名字都帶有一個「固」字。歷史上,邱縣是古漳河與黃河混流時期形成的衝積平原,沙質土壤多,風一吹經常是風沙四起。造林綠化、防風固沙是邱縣人不變的追求和夙願。
邱縣將造林綠化作為生態立縣之本、森林城市之基、鄉村振興之景,把義務植樹、村莊綠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結合,全力推進。「不比高樓比綠色」,「平原林海、宜居綠城」一直都是主旋律,生態中國的音符正在邱縣奏響。
漫步城區和鄉鎮,隨處可見10多年以上樹齡的樹林。沿著蜿蜒的道路行駛一段時間後,一片片整齊挺立的樹苗撲面而來。「這是我們前幾天剛種下的樹苗,秋冬季村莊綠化期間全縣萬名志願者共種植20.7萬株。」據介紹,多年來,每年秋冬季植樹造林、春季義務植樹活動,都是邱縣雷打不動的堅守。今年,邱縣實施了「一網一廊一基地,一批一帶一場一中心」的「七個一」造林工程,在新增春季造林1.2萬畝的基礎上,大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共建生態家園」秋冬季村莊綠化活動。
廢墟變身植物園
從大廣高速邱縣段出高速口後,迎面而來的是一處面積達450畝的植物園。「這裡原來是城鄉結合處的一片廢墟,現在綠植裝扮,基礎設施完善。」據介紹,像這樣由廢墟變身植物園的例子,在邱縣比比皆是。
縣城公園、綠景有50餘處,人均公園面積達13.9平方米,在全市排名前列。城邊千畝森林公園2個,城外還有千畝以上林地面積達10萬畝。全縣建成區面積1520萬平方米,縣城綠地面積達675萬平方米,縣城綠地率達44.43%。
邱縣堅持「能綠皆綠、見縫插綠」原則,變荒蕪為綠植,變廢墟地為綠地。以農村庭院綠化、街道綠化、環村林、閒散地綠化為主,同時兼顧進出村路、河渠和村內街道綠化,通過新植和補植,合理布局綠化樹種,全面提升村莊綠化水平。
水、林、路「三網融合」
邱縣地處黑龍港流域上遊,歷史上受黃河、漳河衝擊,地勢高低不平,十年九旱。原有河渠常年枯竭,河渠毀壞、淤堵問題一度存在,百姓耕地灌溉用水緊張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今年以來,邱縣創新實施水網、林網、路網「三網融合」工程,以河渠綠化、村間路為主框架,建設農田林網5萬畝,對老沙河、沙東幹、孫樓渠、合義渠等按照河堤岸寬度全部進行綠化。成功打造了集「休閒、觀光、採摘、垂釣」於一體,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濱河景觀帶,成為眾網友爭相打卡的「網紅」生態景區。
截至目前,邱縣疏通擴挖河渠65條,累計長度近180公裡,河渠數量較之前增加了4.6倍,河渠總長度增加了近1倍,地表水灌溉面積大幅增加,實現了全縣所有村地表水灌溉全覆蓋。
一棵苗木賣到2萬元
走進邱縣梁二莊鎮塢頭村,家家戶戶門前都種著一種樹——文冠果樹。在村子的正北方,坐落著一片萬畝文冠果科技產業園。這裡的村民不僅自己種文冠果,還從事著文冠果公司裡相關管護工作。更重要的是,每年藉助文冠果花節,邱縣大力發展鄉村遊,村民們賺得盆滿缽溢。
邱縣依託龍頭公司,大力發展文冠果種植,鼓勵梁二莊鎮作為試點,探索發展新模式。他們通過成立合作社,帶動群眾發展文冠果種植面積達1.5萬畝,並且同步延伸產業鏈條,研發系列產品,成功創建了「東方智慧樹,邱縣文冠果」區域公用品牌。
在邱縣,像文冠果種植這種「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模式,還有邱城鎮的絲棉木綠化苗木種植基地。全縣共計發展絲棉木種植5000餘畝,苗木銷售到新疆、內蒙古、山西等地,最貴的一棵可以賣到2萬元,平均每畝收益達8000餘元,帶動300餘人就業。
作者:劉洪濤 霍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