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現代植物園與城市公園有什麼不同

2021-01-11 安徽網

自人類誕生以來,植物就是我們在自然界的一個重要朋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植物園成為城市裡的一方休憩天地。

縱觀歷史,發源於博物學的植物園,並非單純學術研究的象牙塔。它是農作物、經濟作物發展的推手,是人類文明、全球化戰略的執行者,甚至一度引發世界格局洗牌。

全球現存3000多座植物園,中國擁有200座左右。不過,在普通人的眼裡,「植物園」已與「公園」區別不大。

特別是,隨著20世紀後期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基礎性植物學逐漸沒落,植物園的綜合功能有所淡化,正在被各個現代學科分別取代。

例如,曾經的「草藥」功能,被合成生物學、藥學取代;曾經的「種植」功能,被農業產業鏈取代;曾經的「觀賞」功能,被現代公園、博物館或專業展覽取代。

其實,在當今世界的各個角落,現代植物園仍在為農林、園藝和藥物研發提供植物素材,為各界人士提供豐富的植物信息,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閒娛樂場所和更好的生態環境滋養。

面向未來,植物園還致力於成為新植物資源和技術中心,助推植物學信息的共享與傳播,解決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和健康等難題,從而更好地促進科學發展、踐行生態文明。

在人類歷史上,植物園究竟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現代植物園可以進一步發揮怎樣的作用?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和思考的課題。

從草藥園教學園到留存物種的「方舟」

1545年,在義大利帕多瓦誕生的「第一個植物園」,其功能偏向於「草藥園」和「教學園」。此後,波蘭的布雷斯勞植物園,德國的海德爾堡植物園、卡塞爾植物園和萊比錫植物園,荷蘭的萊頓植物園,法國的蒙特皮利植物園等,如雨後春筍,相繼冒出。

到了18世紀,植物園從關注草藥漸漸轉為關注觀賞植物和作物研究。那是一個大航海時代,成千上萬的外來植物被運到歐洲的花園進行分類。與之相伴,經濟作物成為殖民者的目標。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咖啡。自從18世紀荷蘭殖民者發現咖啡後,咖啡種植園便在爪哇、蘇門答臘島、峇里島等地遍地開花。他們還把咖啡種子運回阿姆斯特丹,嘗試在溫室裡進行繁殖。

接著,法國人在印度西部的馬提尼克島建立咖啡種植園,葡萄牙人把咖啡種子從果阿帶到巴西,西班牙人則從古巴把種子帶到南美各地。由此,咖啡這一經濟作物在全球得到迅速傳播。

進入19世紀,以英國邱園為代表的歐洲植物園擁有更大的野心——響應國家的戰略資源需求,頻繁進行植物考察和收集。邱園派出很多植物學家、探險者前往更加遙遠的地方,雄心勃勃地挖掘全球植物資源。對他們來說,經營和擴大植物園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令人興奮。

當時,西方與中國的主要外貿商品是茶葉、絲綢和瓷器。許多洋行在上海集中設點,也是因為上海靠近茶葉和絲綢產區。那麼,除了貿易交換,有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把茶葉佔為己有?

史料記載,英國植物學家福鈞幾次深入中國冒險,盜取茶苗。每一次都需要經歷幾個月的海上歷險,雖失敗了多次,卻仍不放棄,終於把茶苗成功盜了回去。可見,這背後有多大的利益驅動。

從此,在全球貿易市場上,中國產的茶葉地位迅速下降,歐洲茶葉逐漸佔據上風。

接下來,還可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談談植物的重要性。

有一類植物,是北半球的重要樹種,1/3的物種分布在中國。它的名字是殼鬥科。

十多年來,上海辰山植物園對中國櫟屬植物(殼鬥科,佔中國天然林總面積的13.7%)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發現它之所以在中國種類如此豐富,主要取決於華南、西南地區複雜多變的地勢、地形與季風氣候。

常綠櫟屬植物的多樣性,隨氣候變化、地勢變化而增加。這也意味著,它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氣候指標。當我們研究其種類和分布規律時,往過去看,可以找到幾百年來中國氣候的變化規律;往未來看,有望預見今後的氣候變化走勢。通過觀察和研究其種群變化,可以提前預警乃至幫助政府決策。

這就是植物與人類的關係。瀕危物種保育之所以重要,正是基於這樣一個前提:人類以及所有其他生物的存在都離不開植物。某些植物物種的滅絕,可能會導致生態鏈某個環節斷裂,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首當其衝的可能是人類。畢竟,地球的自然生態經過千百年的演化可以慢慢修復,人類卻未必能等到那一天。

尤其20世紀中後期以來,伴隨全球變暖、環境變遷、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風險等多種因素,人們開始意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自己。由此,進行瀕危植物的保育,留下物種的種子,顯得日益重要。在所有可以從事植物保育工作的機構裡,植物園擁有一項獨特優勢——遷地保育。

當某種植物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如叢林被燒、山頭崩塌等,它可以遷往植物園。待自然生境再度恢復,就可以把植物重新種回去,逐步修復毀壞的生態鏈。可以說,植物園的遷地保育仿佛一艘「諾亞方舟」,為人類文明和大自然留存物種。

據統計,世界上有10萬種植物正面臨滅絕的危險。當前,已有2000多個植物園投身全球植物保護,形成了世界植物保護網絡。

從自然植物管理者到城市生態園藝師

21世紀是一個快速城市化的世紀。以上海為例,交通四通八達,公共空間錯綜複雜。每天,大規模的人流、車流移動交匯。「寸土寸金」的城市,哪裡才能容下植物呢?

利用高架橋的橋墩來種花種草是一個辦法。如果密布的高架橋下能大面積變綠,那麼城市景觀、人均綠化將會大幅提升。可是,缺少陽光、沒有雨露,還有揚塵、尾氣侵襲,植物怎樣生長?

最大的難點在於低光照。園林部門曾經在高架橋下搞過綠化,如在高架橋柱上種植爬藤植物,但生長情況不是很好。尤其是,東西向的高架橋光照條件較差,種植的植物大多「半死不活」。

為了找到合適的植物品種,研究團隊把初選出來的80種植物送入「魔鬼訓練營」進行測試。歷經數年,終於篩選出30種具有超強單項或綜合抗性的植物,如花葉柊樹、茶梅、美麗野扇花、小葉蚊母、金心胡頹子、義大利絡石、多枝紫金牛、藍冬青、金邊六月雪等。這些植物形態各異、葉色、花色不同,配搭組合,十分漂亮。

上海豐盈的雨水資源,也被利用到集成多項技術的城市綠牆上。例如,在各個植物模塊中安裝吸水材料、灌溉設施,運用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確保雨水灌溉的穩定性基本達到自來水的水平,有效節約城市水資源。

如今,走在虹梅南路元江路高架橋下,一眼望去是成片豎起來的立體綠化。在暗沉沉的光照下,這片超過1000平方米的綠牆鬱鬱蔥蔥、葉片油光發亮,幾十個品種搭配成靈動的圖案,遠看猶如一幅生機盎然的風景畫。

這樣的園藝集成技術,可以批量化生產、模塊化安裝,快速增綠、迅速成景,並至少5年內不用更換植物。這是城市園藝的重要發展方向。

走在上海的一些街頭巷尾,還有一個直觀感受:行道樹看似身姿挺拔,但根部的生長環境十分惡劣,大多是硬質下墊面。而且,行道樹周邊緻密堅硬的土壤裡,往往還摻雜石礫、玻璃、混凝土塊等建築垃圾。

同時,上海的地下水位較高,地下管線設施繁雜,沿海土壤的鹽鹼程度較高。有限的空間、土壤生物活性低、不透水鋪裝,再加上車水馬龍對土壤的壓實,讓許多樹木生長不良。

如何在維持車輛通行功能的同時「再造自然」?在有限空間下,如何使植物可持續地健康生長?大家動足腦筋,想了不少辦法。

比如,上海有4種代表性行道樹,分別是香樟、銀杏、懸鈴木和廣玉蘭。通過物理改良、生物改良、化學改良、土壤調理劑等綜合技術,相關團隊研發出適宜這4種行道樹生長的栽植基質,並進行示範推廣。

其中,配方土由兩部分混合而成:滿足強度框架所需的石塊、符合植物生長需求的土壤;採用綠化植物廢棄物堆肥形成的有機肥料、生物炭和土壤調節劑。它主要用於人行道、停車場等硬質鋪裝綠化。

上海中心城區的人行道往往只有2米左右,不僅人的行動受到限制,而且樹木的生長空間也遭到限制。加上地下市政管線和上方的架空線,樹木仿佛被牢牢框死了。現在,用配方土連通的方式擴展根系生長空間後,底部設置排水盲管,可最大限度消納樹池周邊硬質地面產生的雨水徑流。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草坪是人們零距離親近自然、提高生活質量的「黏合劑」。一些城市的草坪,一個突出問題是不可進入、不可踩踏,對公眾開放程度低。

通過創新創造,辰山植物園在草坪技術上形成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耐踩踏和低維護特性的專利。它的整體效果和風格是疏林草地,不僅提高了草坪場地的景觀性、功能性,還打造了一套有效的雨水循環利用系統,實現了零排放的綜合生態效益。

從物理空間中的園到激活創新的平臺

城市是一個人造的巨大有機體。自然生態理論不適宜直接搬到城市,而需要多學科的跨界,即不僅考慮植物與環境的關係,還得考慮植物與人的關係,具體涉及人類學、社會學、建築規劃學、景觀學、心理學、經濟學、行為學等。

第一,對接國家戰略,順應時代需求。

16世紀以來,跨大陸、跨地區、跨國家之間的植物引種馴化及發掘利用,深刻改變了世界經濟社會格局,甚至影響到一些國家的興衰。其中,植物園對植物引種馴化的貢獻無可置疑。最為突出的代表非英國邱園莫屬——它將稀有植物資源保存下來,催生「就地保護」理念,引領建設了一個「千年種子庫」。

近年來,中國植物園培育出植物新品種1352個、申報植物新品種權證494個、推廣園林觀賞/綠化樹種17347種次,獲國家授權新品種452個、開發藥品/藥物748個、開發功能食品281個、推廣果樹新品種653個。其中,中國特產獼猴桃屬資源的研究與利用,對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貢獻居於世界領先水平。

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植物園理應進一步盤活「一帶一路」相關資源,推進研究、保育、開發和貿易,重新建立植物與人的聯繫。

第二,藉助區位優勢,用好科技力量。

上海作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致力於打造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2004年,上海啟動辰山植物園建設。這是強化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的一個抓手。

近年來,隨著信息化、大數據的深入發展,邱園等國際一流植物園紛紛將信息學列為基礎支撐和制勝關鍵。

辰山植物園在經濟、科技、人才和交通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目前已經牽頭建立了華東地區植物名稱檢索、經濟植物資料庫、遷地保育植物科學資料庫、標本資料庫等各類在線資料庫,為科研工作站及時高效獲取實驗數據以及科研產出提供了便利,有助於理順「平臺建設—數據積累—科學證據—科學發現」的新型科研發展模式。

同時,運用多種現代科技手段,面向公眾進行傳播和教育,不僅可以加深全社會對植物園的認識,也能促使更多人理解城市發展、人類文明發展的使命。比如,在基於辰山資料庫開發的「形色」手機軟體上,只需用手機對著植物進行拍攝,就可以自動辨認植物名稱,幫助普及生物學知識。

第三,注重開放合作,集聚多方資源。

植物園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中的「園」,還要成為大象無形的平臺,凝聚各方創新力量。

在現代科學的「夾縫」中,植物園應當進一步開拓新的功能,如創製高功效功能性食物、緩解人的慢性代謝症候群等。

近年來,西方植物學家在非洲大戟屬白角麒麟的汁液裡發現了一種新化合物。它的辣度是辣椒的一萬倍,現在已經被開發了癌症晚期的止痛功能。上個世紀,美國人從成千上萬種植物中篩選抗癌植物,最終找到了紫杉。如今,基於這種植物開發的「紫杉醇」藥物,已經成為廣泛應用的化療抗癌藥物,獲得醫學和商業模式的巨大成功。

   在上海,辰山植物園同樣進行著類似研究。例如,解析黃芩素生物合成途徑,破譯中藥黃芩產生抗癌活性物質的遺傳密碼。代謝研究的一大用處是,當我們掌握植物代謝相關的機理,就不需要通過原始的「種植—培育—提煉」方法,而是直接通過微生物等合成代謝產物,快速進行藥物或其他應用。

(胡永紅 教授級高工、博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現任上海辰山植物園執行園長,曾任上海植物園園長,兼任國際植物園協會亞洲分會主席。)

相關焦點

  • 深圳特區40年 | 第一個城市新公園:仙湖植物園
    其中,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們在深圳創作了一批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作品,包括深圳市首個城市新公園——仙湖植物園,以此樹立了我國風景園林傳承與創新的標杆,尤其是仙湖植物園從選址到規劃設計全程實踐和後期效果突出,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和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
  • 太原植物園「國慶」迎客!面積相當於三個迎澤公園!
    ,佔地達2700多畝,面積相當於三個迎澤公園,園內匯集了來自20多個國家的3000多種植物。太原植物園的建成,完善了城市公園門類,讓大家多了一個休閒、娛樂、學習的好場所。 植物園盆栽博物館 這座建築本身形似一個巨大的盆栽,風格設計現代,輔之古色古香的藝術盆栽,讓現代與傳統在這裡交織融合。
  • 精心精細精緻「繡」出城市公園高顏值——市城市管理局組織「市民...
    一上午看了中心城區提升改造後的四大公園,感覺生活在這裡太幸福了。」在「市民代表看城市變化」之公園提升改造成果觀摩活動中,市民們紛紛感嘆。11月14日上午,市城市管理局邀請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30餘人,對改造後的蓮池公園、齊盛湖公園、植物園、人民公園進行現場觀摩,切身體會公園新面貌、感受城市新變化。
  • 全球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古典與現代並存,感受美好!
    墨爾本,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首府、澳聯邦第二大城市,素有藝術、時尚和科技之都等美譽的文化城市,城市綠化率40%,連續5年被聯合國人居署評為「全球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墨爾本大學,是澳洲一所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始建於 1853 年,為澳洲歷史第二悠久的高等學府。建校以來,已經培養出4位澳洲總理,8位諾貝爾得主。
  • 紐西蘭,有溫暖人們身心的溫泉城,有深受青睞的花園城市
    在很多旅遊推薦者的眼中,他們在向人們推薦這個國家的時候,會說紐西蘭是最美麗的國家,因為這個國家三分之一左右的國土,完全是受政府所保護的國土,在這些國土之上,有所謂的保護區,有所謂的文化遺產。所以,人們在推薦的時候以「美麗」作為賣點,其實是沒有誇張之意的。
  • 蘭州植物園二期規劃出爐!7個主題園區「亮妝」
    近日,記者從蘭州植物園獲悉,蘭州植物園二期規劃已經出爐,項目為城市規劃確定的市級綜合公園,規劃用地面積約1290畝,包括溫室植物園、珍稀植物園
  • 位於地理中心,坐擁世界最大植物園,這才是中國人的國家中央公園
    秦嶺哺育了渭河,哺育了關中,西安作為「關中之中」,決定中國文化走向的四大朝代——周秦漢唐,皆奠基和崛起於關中。大秦嶺還哺育了洛河、河洛地區,洛陽作為「河洛之中」,是與長安比翼雙飛的「千年帝都」。秦嶺不僅在地理上,在中國的歷史文化領域也是「中央之山」。除此以外,秦嶺還是中國南方與中國北方的分界線,又是兩大母親河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有「中央水塔」「生物基因庫」之稱。
  • 探尋城市花園,植物園裡真奇妙
    讓走走君帶你去探尋世界各地植物園的奇妙景觀,讓眼睛和心靈來一次有氧呼吸~巴西 裡約熱內盧植物園活體植物大圖鑑巴西有句諺語:「上帝用7天創造了世界,用第8天創造了裡約熱內盧。」在大受歡迎的動畫電影《裡約大冒險》裡,兩隻藍金剛鸚鵡的愛情故事不僅小朋友們捧腹笑開懷,也讓觀眾們身歷其境感受了一把南美桑巴的熱情。
  • 景山公園2016昆蟲科普文化展開幕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耿學清)今天(23日)一早,景山公園2016昆蟲科普文化展開幕,有來自亞洲最大昆蟲博物館的320個品種的標本。另外,本周起,市屬公園暑期科普夏令營拉開帷幕,各公園陸續開始招募小營員。上午,景山公園2016年昆蟲科普文化展正式與遊客見面,將持續至8月15日。
  • 植物園裡的景觀獨特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設計中植物與文化的結合景觀也能很好地發揮我國專類園的優勢,植物專類園可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 — — 花文化花木之美,除了表現花木本身的形態和色彩以外,還包括花木的「風韻美」,即人們賦予花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色彩 。比如杭州西湖景區內的植物園就很注重和文化的契合,尤其是靈峰探梅、花港牡丹展、金秋賞桂已經成為西湖旅遊的重頭戲,具有相當的知名度。
  • 一起去墨爾本體驗風景如畫的皇家植物園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城市觀察者,ID:gh_5d8c6e13d4b1 】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墨 爾 本 巴西有一片著名的雨林,亞馬孫雨林它被稱作「世界之肺」因為它的存在直接影響了全球的氣候城市,也是如此 —— 175年的傳奇「後花園」墨爾本皇家植物園
  • 視點|壩河文化公園年底開園 朝陽東北三四環間將有70萬平米綠色空間
    位於壩河太陽宮段南岸的壩河文化公園將於年底開園,將與太陽宮公園、太陽宮體育公園、太陽宮安馨花園等在東北三環與四環之間形成約70萬平米的大尺度綠色空間,可滿足周邊近15萬居民的日常休閒活動。圖為安馨花園。
  • 世界園林巡禮——雪梨皇家植物園
    雪梨皇家植物園緊鄰最繁華的中心商務區,是喧鬧都市中的寧靜綠洲。皇家植物園所在的這片土地曾是原住民部落卡地哥的領地,現在是澳大利亞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經過200多年的不斷發展,園區內現種植著數萬棵植物,也是很多鳥類的家園。皇家植物園有著欣賞雪梨港、雪梨歌劇院和海港大橋的絕佳位置,是澳大利亞著名的旅遊景點。
  • 永州有公園、植物園,就是缺少一個大型動物園
    永州是個物種豐富的地方,動植物資源都很豐富,所以,永州有好幾個國家級森林公園,是永州人和各地人來永州遊玩的好地方  特別是永州有個聞名遐邇的森林植物園,植物種類齊全,是人們修閒娛樂、網紅打卡的重要地方。
  • 推窗可見,家門口的文化「微景觀」——石家莊市建設城市「口袋公園...
    「別看就是地鐵口的帶狀街旁遊園,可其中有造型油松和奇石景觀,還有反映松柏文化的詩詞,有風景更有韻味。」住在石家莊金正締景城小區的張寧說,離家門口10分鐘就有這麼有趣的遊園,別說放學的孩子們喜歡,就連大人也捨不得走。越來越多的石家莊市民,也有和張寧一樣的感受。近年來,石家莊市不遺餘力推進「口袋公園」建設,還綠於民。截至目前,石家莊市已建成212個「口袋公園」。
  • 仙湖植物園奏響《春天的故事》
    11月20日晚,作為2020深圳公園文化季重頭節目之一,2020深圳森林音樂會首場演出在仙湖植物園天上人間草坪準時奏響,中國交響樂團以《春天的故事》作為開場曲,致敬和獻禮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著名指揮家、中央歌劇院首席常任指揮袁丁擔任本場音樂會指揮。
  • 「佛山」第二屆廣東省森林文化周——佛山植物園自然教育活動日...
    11月21日,第二屆廣東省森林文化周——佛山植物園自然教育活動日順利舉行,120餘人參與該活動。本次活動由廣東省林業局牽頭,佛山市自然資源局主辦,佛山市林業科學研究所(佛山植物園)承辦。佛山市綠委辦副主任胡羨聰為活動作開幕致辭,向市民展示佛山市近年來在自然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的優秀成果和後續規劃,提出佛山市將打造34個萬畝千畝公園,開展48個河心島生態修復工作,建設11個森林小鎮,構建「三屏、六楔、兩脈、兩環、兩網」多層次生命協同的自然生態格局,呼籲市民在共享佛山市自然生態文明和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果的同時,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
  • 場景理論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
    簡而言之,後工業城市「場景」,是由城市舒適物設施、活動和人群的組合而構成,不同的組合,蘊含和表達了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和美學意趣,賦予場景不同多樣的意義、體驗和情感共鳴,同時,又形塑著場景中人的獨特認知與行為。
  • 獅城旅遊最被低估的景點——新加坡植物園,很多遊客不知道
    去新加坡旅行的人,常會去一些著名的景點,比如聖淘沙、濱海灣公園、環球影城等等,但很少人去一個地方:新加坡植物園,但這個免費的景點,卻給我一個大大的驚喜。那次旅行待的時間比較長,當地的朋友就推薦去植物園看看,但我卻有些不屑:市內公園有什麼好看的呢?讓我想起某些國內的城市公園,外地遊客一問哪裡好玩,當地人隨手一指:去某某公園啦。
  • ...市建設城市「口袋公園」探訪:推窗可見,家門口的文化「微景觀」
    推窗可見,家門口的文化「微景觀」——石家莊市建設城市「口袋公園」探訪位於南二環裕翔街西南側的師大桃李園與城市交相輝映。 河北日報通訊員 張海強攝位於北二環東延線北、天山大街西的紫林灣遊園。「別看就是地鐵口的帶狀街旁遊園,可其中有造型油松和奇石景觀,還有反映松柏文化的詩詞,有風景更有韻味。」住在石家莊金正締景城小區的張寧說,離家門口10分鐘就有這麼有趣的遊園,別說放學的孩子們喜歡,就連大人也捨不得走。越來越多的石家莊市民,也有和張寧一樣的感受。近年來,石家莊市不遺餘力推進「口袋公園」建設,還綠於民。截至目前,石家莊市已建成212個「口袋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