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寨版的埃及獅身人面像近日亮相河北石家莊,引起埃及文物部門的關注。埃及文物部門主席阿里表示,無論出於什麼目的建造複製品,都侵犯了文物所在國主權,埃及方面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投訴。石家莊「獅身人面像」所屬文化創意園區工作人員則表示,雕像是方便以後拍影視劇,並非惡意山寨埃及建築。(相關報導見今日本報9版)
就像埃及文物部門指出的那樣,中國也是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的締約國,不僅有責任、有義務履行相關文化遺產保護的規定,也有維護公約不被破壞的權利,也因此,相信這一事件會得到一個圓滿的解決。
不過,撇開這一樁紛紛擾擾的山寨建築事件,我們似乎更應該看到「山寨現象」背後的「山寨思維」。換言之,若想祛除國內很多地方肆無忌憚的「山寨建築」,必先祛除百無禁忌的「山寨思維」。
政府辦公樓高仿「白宮」,大學校園建築模仿「哥德式」建築,還有山寨「天安門」,一個有名的村子居然把全世界的著名標誌性建築悉數仿製,還說這是在開闊視野,村民不出村即可遍覽世界風物云云。類似的做法,這些年來層出不窮,且每每被視為見怪不怪的尋常事,很少有人檢討這其中是不是存在侵權事宜。說來,這也算是當下中國城建過程中的奇聞怪事。
客觀而言,「拿來」一些有名的建築,或者說,在建築設計中糅入一些別家的因子,並非完全是壞事,一方面可以取長補短,為我所用;另一方面,也確實有新奇、好玩的特殊效果。然而,這樣的做法必須建立在建築權屬方許可、有益於建築文化提升的前提之上,不然,即是赤裸裸的抄襲,並不可取。
這樣做的危害還在於,其一,一味照搬照抄別家的建築,必然會斷送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特質,使得國內的建築成為拙劣的「異國風情」複製品,不僅不可能引來真正的異國風情,也會將自身的文化傳統喪失殆盡。建築並不是孤立於環境的單一物體,而應該與周邊環境和諧共存,過於生硬的介入,往往會破壞環境的整體性,也不可能產生新的文化。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其二,基於利益之上的仿製,更是一種危險的遊戲。不僅時時會面臨著被仿製者的權利訴求,也不可能真正帶來可持續的利益。這一點,從一些地方的「世界建築微縮景觀」遇冷,即可見一斑。隨著國人的視野逐漸開闊,假東西的市場註定會越來越逼仄。民眾不會對那些拙劣的仿製品買帳,也會從心底一點點滋生抵制類似侵權行為的種子。
事實上,這些年來中國的城市為什麼會出現「千城一面」的乏味景觀?根源即在於山寨思維的盛行,以及由此導致的山寨建築遍地。
說到底,山寨成癮的城市建築,實際上折射的是一些地方官員、建築師想像力的貧乏乃至枯竭。凡事只想走捷徑,而不願意搞一些真正的文化創意,還以為這樣的東西會吸引人。在一些地方,甚至還將其作為有關各方大力推舉的做法,這樣的「山寨心理」早就應該矯正了。若聽任「山寨」建築盛行,不僅傳統的建築文化會消失,也不可能真正建設起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城市和建築。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