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徹夜紛紛。清晨,天地俱白。
在察右中旗科布爾鎮華泰村,胡梅花老人的家中已亮起了燈。屋外冰雪琉璃,屋內暖意融融。胡梅花老人一如往常般,起床穿衣,洗漱整理,她花白的頭髮梳得妥帖端正,衣著乾淨整潔。
「一條大河波浪寬……」此時,從屋外傳來了熟悉的音樂聲,這聲音隱隱從村子的中央傳來。聽到這聲音,胡梅花老人仿佛接收到了某種信號,她穿好外套,仔細地扣好每一粒扣子,拿起手邊昨夜看完的書,走出家門,循著音樂緩緩走去。
沿著村中小徑,她很快來到一處院落。這是一處四四方方、寬敞平坦的大院,院裡是一字排開的四間堂屋,院子上方特意鋪設了透光的頂棚,讓這方天地無懼風霜雨雪,始終溫暖宜人。院外的電線桿上裝著一個大喇叭,優美的歌聲就是從這裡傳出,流淌在整個華泰村的上空。院門頂上是醒目的牌匾,上面是朱紅色的大字——傳習大院。
胡梅花老人步入院門,門廊兩側的牆壁上,是一張張洋溢著幸福笑容的照片,這是傳習大院裡的「百笑牆」,是用華泰村全村70餘戶、140位村民的「笑臉」拼湊而成。在一張張熟悉的笑臉中,胡梅花老人看到了自己。
「胡大娘!您來啦。快進屋吧,今天下雪了,外面冷。」傳習大院的志願者王蘭招呼道。
「我今天來還書,還想借幾本看。」胡梅花老人笑著說。
「行,走的時候給您帶上。」王蘭答道。
胡梅花來得不算早,當她走進「學習榜樣」功能室時,屋裡已聚集了二十多位村民,他們同胡梅花老人一樣,都是在聽到音樂聲後,來到的這裡。每天上午9時,傳習大院門外的喇叭會準時播放音樂,志願者通過這種方式告訴村民們——傳習大院開門了。
「學習榜樣」功能室裡,窗明几淨,暖氣正熱,村民們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拿著手機,在「學習強國」APP上,看新聞、刷視頻、聽廣播,不亦樂乎。這裡WIFI 全天供應,是村民們最常來的地方。
「小王,你看看,我的學習強國怎麼登錄不上去?」不時有村民舉著手機來向志願者求助。
在傳習大院,每個月都會在村民中評選5位學習標兵,並嚴格按照積分制度,給予實物獎勵。寒冷的天氣,阻擋不了華泰村村民們積極學習,追求進步的熱情。
久困於窮,冀以小康。如今口袋富了,如何讓腦袋也「富」起來,成為擺在察右中旗廣大農村地區面前的一道難題。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過程中,創建「傳習大院」,成為察右中旗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新模式。
華泰村是2003年建成的移民新村,村內移民來自全旗12個蘇木鄉鎮,村民文化程度較低,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不強,文化娛樂生活匱乏等,是村民們的普遍現狀。農閒時「打麻將」「打撲克」甚至參與賭博是常事,加上生活習慣和風俗上的差異,過去還有人鬧事鬥毆,在村裡大打出手。
為了解決過去的積弊,修好通往群眾心裡的路,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紮根基層、深入人心,傳習大院應運而生。
傳習大院是在農村牧區利用農戶閒置的房屋和院落進行修繕改建而成,設置有「學習榜樣、學習講堂、學習書屋」三個功能室。統一配備「學習強國」線下體驗電視機、投影儀等講習設備,思想理論、種植養殖、養生保健等10個類目書籍2000餘冊,其中有聲讀物300餘冊,為村民在家門口「充電」和「補鈣」提供便利。
通過村民自薦及群眾投票,傳習大院設有「六大傳習員」,即:理論政策宣講員、文藝文化輔導員、文明新風監督員、農技科普特派員、健康衛生指導員、評理議事調解員。通過傳習員定期組織集中學習,講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熱點時政要聞、惠民利民政策等內容,將新思想、新政策一一傳輸到百姓心中。
「在傳習大院,每天聽到的看到的,儘是新鮮東西。」榮獲過學習標兵稱號的胡梅花老人,是傳習大院裡的常客,也是一位理論政策義務宣講員。
千難萬難,問計於民就不難。傳習大院的志願者通過心願箱、入戶走訪、平臺反饋等方式收集群眾需求,制定「5+N」工作計劃,「5」即每月組織一次集中宣講、一次義務體檢、一次入戶幫扶、播放一次公益電影、開展一次文化活動;「N」即根據群眾多樣化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志願服務。
77歲的戴榮花老人,稱來傳習大院就是「解心寬」。她說:「在這裡,能看電影能看戲,是個解心寬的好去處。」
一滴水只有匯入大海,才有磅礴的力量。一個人只有融入時代,才能奏響激揚的樂章。凝聚群眾、引導群眾,傳習大院帶動華泰村形成文明新風尚。
環境衛生明顯改善。華泰村通過集中治理、引導做好「門前三包」、參與志願服務積分、乾淨人家」評比等,使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觀。村民逐漸從依賴政府及村集體投資搞環境衛生,變為自己主動參與搞好環境衛生、建設美麗村莊。村民逐漸對陌生的移民村產生歸屬感,發自內心維護村莊的一草一木。
「過去村裡髒亂差,垃圾遍地,通過向榜樣學習,大家的精神覺悟提高了,如今村容村貌乾淨多了。」村民侯桃桃高興地說。
脫貧攻堅動力十足。從黨員幹部到第一書記,從「土專家」到「田秀才」,從致富能人到道德模範,華泰村變「教什麼學什麼」為「用什麼學什麼」,提供點單式服務。只要是村民想要學,傳習大院盡其所能,既「扶智」又「扶志」,村民白天幹農活,夜晚也要來「充電」,學知識漲技能。既提高了傳習的針對性與實用性,更大大提升了群眾實現鄉村振興的信心。
《冬季農牧區火災防範要點》《<民法典>解讀》《如何養羊才能獲得最大效益》《布氏桿菌病的預防和治療》《拖拉機使用需要掌握哪些基礎知識》……形形色色的課程在傳習大院的學習講堂裡開講,負責講解的「六大傳習員」們秉持著接地氣、能理解、用得上的原則,將這些與生產生活關係緊密的課程,灌輸到村民腦中,實踐到村民手中。
移風易俗睦鄰友好。在傳習大院文明清風的習習吹拂下,華泰村鄉村風氣逐漸改變。人情支出減少了,文化活動增多了;陳規陋習減少了,文明氣質增多了;矛盾糾紛減少了,先進典型增多了;談治理的增多了,議是非的減少了;講奉獻的增多了,爭利益的減少了;關愛互助的增多了,人情冷漠的減少了;鄰裡和睦的增多了,家庭爭吵的減少了。
華泰村村民張小戈被村裡人親切地稱為「萬能老師傅」,他心靈手巧,不圖回報,自學了一手修理的好本領。小到手錶、家電,大到電動車、三輪車的修理,無一不精、無一不會。有些接受過他幫助的村民想給他一些修理費,都被他婉言謝絕。他說:「都是鄉裡鄉親,人家有困難找你是對你的信任,有能力就幫一下,幫助他人也是一種美德。」
觀念一變天地寬。華泰村在以傳習大院為陣地的輻射下,村人村風大為改觀。
「察右中旗傳習大院的模式在自治區內還是首例,我們想通過這種模式,將原本鬆散的移民村村民凝聚起來,形成一個具有集體意識的大家庭,這將是一塊富有意義的文明實踐陣地,未來,這樣的陣地會出現在更多的農村牧區。」察右中旗宣傳部長王俊介紹道。
微光點點,聚而成炬;壘土不綴,丘山崇成。
小小的傳習大院,是察右中旗廣袤農村牧區中挺立一根根精神支柱,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記者 張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