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土地遼闊,水資源豐富,尤其在農村,植物種類繁多,有些還能利用,有些還能馴化轉化為作物。如麥子、稻米、某些植物,歷代中醫發現其藥用價值,已成為人參、蟲草等名藥。這種草本植物對壯陽和治療白髮有很好的療效。隨著野生動物數量的減少,許多農民現在開始種植。本年度的新價50元一斤,供不應求。
這類草本植物,其葉和花之間有長長的主莖,綠葉幾乎是貼地生長,主莖周圍圍著的絨刺,花色獨特,像喇叭花,常在初夏開花,觀賞效果較好。因其與地瓜相似的地下塊莖,顏色為黃白色,被村民們象徵性地稱為「地黃」,也有地方稱其為「地髓」、「牛奶子」等。
地黃屬不是稀有物種,算上隨處可見的普通草本植物,在我國南北多地均有分布,常在荒地、路邊、旱地等地生長。若這類野草在農田及附近出現,則很容易將其作為野草處理。
地黃主要分布在我國河南、山東、陝西、陝西、河北、甘肅、內蒙古、江蘇等地,河南焦作產的地黃是我國四大會藥之一,最為著名。地黃主要生長在山腳、山牆、路旁、山坡上。
黃土的根部就像甘薯一樣,在前幾次饑荒中,農民們把黃土種在野菜上。後來隨著居住條件的改善,地黃又變成了蔬菜的原料,可以醃成黃色做鹹菜,也可以用黃製作粥,或者切成涼拌吃。
不論是鮮地黃,還是曬乾地黃,還是蒸熟地黃,儘管作用和用途有很大差別,但都是很好的中草藥。
據中國藥典記載,「鮮地黃,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之功效,可治熱病傷陰,咽痛等。」《中華草本》記載:「鮮地黃清熱涼血,熟地黃養陰補腎。」
野外黃土可以在秋天採挖,當看到植物開始枯黃時,其地下的塊根也基本停止生長,此時可以採挖。一般情況下,新鮮地黃脫水後,再進行乾燥處理,色澤變黑則為成熟地黃。
生地、熟地黃也可能起相反的作用。隨著野生資源的日益稀少,野生地黃已供不應求,目前普遍種植地黃。很多農民也以種地黃為家,最近幾年,根據地黃產量,一畝地的生地黃大約800斤,一斤地黃藥賣到50元,有些地方把地黃藥當作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