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隕石是我國的著名目擊隕石事件,這是建國以來第二大的隕石雨(僅次於1976年吉林隕石雨),1997年2月15日23時在魯西南的大地上人們聽到了有如悶雷的巨大爆炸聲,隨後鄄城隕石雨目擊降落在山東省鄄城縣至河南省蘭考縣東西長約30公裡、南北寬約5公裡的帶狀範圍內。
2月16日菏澤市地震局王瑞田研究員奉命尋找爆炸原因,並於當日午後確認此次巨大的爆炸聲源於隕石降落。三日後隕石降落的消息由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向全國發布。隨後,時任中國科學院貴陽地化所王道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王思潮研究員等科學家先後前往當地考察。
最後調查後發現隕石的詳細的降落地點為山東省荷澤地區鄄城縣西雙廟鄉和董口鄉交界的五裡後村、華佗廟村、西張莊和代堂村以及濮陽市白罡集鄉仝莊村等,降落區域近45平方公裡,呈橢圓形分布。目擊群眾反映,當時高空有一道強光閃過,並有火星濺落下來,上空有白煙升起,由西南向東北方向飄去,約1分鐘後聽到悶雷似的隆隆聲,大約持續2~3分鐘,響聲過後空中降落隕石碎塊並伴隨有颳風似的呼呼聲。這次隕石雨降落範圍涉及3個鄉鎮十幾個村莊,其觀察到閃光的範圍西起濮陽,東至巨野,南自曹縣,北到聊城。這次隕石雨沒有造成人畜傷亡和經濟損失,唯有董口鄉西張莊村的一幢瓦房的房頂被砸壞。
有意思的是,當地群眾在隕石事件發生後撿到了很多降落的隕石,外表呈黑褐色,有一層光滑的熔殼,斷裂面呈灰白色或灰色,其外層之所以有一層看上去熔融的外殼,正是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後與大氣層摩擦燒蝕的痕跡,其明亮的光輝也都是這個時候發出的。
這些隕石較大的有2千克~3千克,小的則像蠶豆般大小。當地人撿了不少,有隕石販賣和收藏者聞風而動去收購,頭一天買10元一顆,第沒幾天天就漲到幾百元了,但是還都是小的,因為當時有傳言說大的賣不出去,所以人們撿到之後都砸成小的再賣,後來聽說大的更值錢,就不再砸了,但是當地群眾看到隕石的價格水漲船高也就都不再賣了。
隕石新鮮斷面呈灰白色,有磁性,密度較大,回收隕石數量達8000多塊,總重約100公斤,單體最大隕石碎塊重2.7公斤。回收隕石多數呈不規則狀,個別呈橢圓形,表面光滑,具有明顯的「氣印」和熔殼」,最終經過分析後確定隕石類型為普通球粒H5型。
天文研究學者認為那應該是一顆直徑數米的小行星,以每秒10~40公裡的速度闖入大氣層之後引起的,因為流星體積較大,無法在大氣層的摩擦燒蝕完,又由於星體壓力差不同,導致了隕石在空中解體爆炸,所以變成小塊降落到了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