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矽,即有機矽化合物,是指含有Si-C鍵、且至少有一個有機基是直接與矽原子相連的化合物,習慣上也常把那些通過氧、硫、氮等使有機基與矽原子相連接的化合物也當作有機矽化合物。其中,以矽氧鍵(-Si-O-Si-)為骨架組成的聚矽氧烷,是有機矽化合物中為數最多,研究最深、應用最廣的一類,約佔總用量的90%以上。
有機矽產能及產量情況
近十年,有機矽全球產能向中國國內轉移趨勢明顯,我國已成為有機矽生產和消費大國,國內有機矽產品優勢愈加凸顯,進口替代效應顯著。根據SAGSI統計數據,截止2018年,我國共有甲基單體生產企業13家(含陶氏-瓦克張家港工廠),聚矽氧烷總產能142萬噸/年(在產產能130.7萬噸/年),產量113萬噸,同比分別增長2.83%和10.68%,2008-2018年年均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9.41%和19.21%,行業發展迅猛。據SAGSI預計,2023年我國聚矽氧烷總產能將達196萬噸/年,產量達170萬噸,2018-2023年期間年均增長率分別為6.73%和8.51%。
數據來源:SAGSI、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008-2010年,我國有機矽新建項目快速擴張,行業產能出現爆發式增長,加之國內企業技術水平與國外差距較大,導致期間行業產能利用率出現大幅下降。此後,國內產能進入溫和擴張階段,隨著過剩產能逐步消化、行業技術進步以及企業工藝管理水平的提升,行業產能利用率呈持續上升趨勢。截止2018年,我國聚矽氧烷產能利用率達80%,較2017年提高6個百分點,創近十年來最高水平。預計到2023年,我國聚矽氧烷產能利用率將進一步提升至87%。
數據來源:SAGSI、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有機矽消費量情況
從需求端看,近十餘年,我國的有機矽產品需求較為旺盛,需求量保持了快速增長。根據SAGSI統計數據,2018年,我國聚矽氧烷表觀消費量(產量+淨進口)達104萬噸,同比增長7.41%,2008-2018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1.14%。隨著中國經濟轉型的逐步推進,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穩健實施,SAGSI預計我國聚矽氧烷消費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2018-2023年期間年均增長8.36%,至2023年消費量達到156萬噸。
數據來源:SAGSI、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有機矽是一類性能優異、形態多樣、用途廣泛的高性能新材料,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有機矽產品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展示其優越性能並發揮作用,逐步實現對傳統材料的替代,應用範圍不斷擴大。
2018年,我國聚矽氧烷表觀消費量為104萬噸,其中消費比例最大的是建築、電子電器、電力和新能源、醫療及個人護理等領域。預計未來5年,在有機矽眾多的下遊應用領域中,建築、電子電器、紡織、個人護理等仍將是有機矽材料的主要應用領域;光伏、新能源等節能環保產業對有機矽材料的市場需求將保持中高速增長;超高壓和特高壓電網建設、3D列印、智能可穿戴設備及其他新興領域將是有機矽材料未來的市場增長點和突破點之一;此外有機矽材料對國家重大工程具有不可替代性,主要為高可靠性、高穩定性、高性能的特種有機矽材料,雖然用量不大,但種類多,技術要求高,未來發展前景樂觀。
註:其他領域應用比較廣泛,包括農藥、創意廚具、高鐵、3D列印等。
數據來源:SAGSI、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有機矽進出口情況
2008年以前,我國有機矽市場需求高速增長,產品主要依賴進口。此後,隨著國內產能快速擴張,國內有機矽技術工藝逐步成熟,國產質量不斷升級,有機矽國產化進程快速推進,有機矽進口量呈持續下降趨勢,進口替代效應顯著。與此同時,隨著世界產能向中國國內轉移,本土優勢企業亦逐步拓展海外市場,我國有機矽出口量持續快速增長。
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近十年我國初級形狀的聚矽氧烷出口量從2008年的3.4萬噸增至2018年的26.4萬噸,年均複合增速為22.79%。而同期進口量則從21.7萬噸降至12.0萬噸,降幅達44.60%。2014年,我國初級形狀的聚矽氧烷首次實現淨出口,2018年淨出口達14.37萬噸,同比增長55.66%。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有機矽行業競爭格局
有機矽是典型的資金、技術密集型行業,長期以來為少數外國公司所壟斷。但自21世紀初以來,隨著中國企業的崛起,市場格局逐步發生變化,中國企業在市場所佔的比例快速提高,而國外企業所佔比例逐步下滑。
從全球範圍來看,有機矽市場供應格局相對集中,跨國公司憑藉其強大的研發能力、先進的生產技術、突出的品牌優勢和良好的產品性能在市場上佔據優勢。根據SAGSI的統計數據,2018年全球聚矽氧烷產能約254.8萬噸/年,其中五大跨國廠商(美國陶氏、德國瓦克、中國藍星集團、日本信越、美國邁圖)全球聚矽氧烷產能合計約146.7萬噸/年,佔全球總產能的57.6%。其餘生產商主要有合盛矽業、新安股份、東嶽矽材、恆業成等。
數據來源:SAGSI、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我國有機矽行業市場化程度較高,市場競爭主體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以及外資企業。從國內市場份額來看,儘管本土企業在單體生產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但國內企業的產品多為107膠、110生膠和混煉膠等初級深加工產品,高端下遊製品仍存在規格少、檔次不高等問題,外資品牌在下遊高端市場領域佔有明顯優勢。據統計,德國瓦克、日本信越等跨國公司每噸聚矽氧烷的產值為7,200~9,400美元,約為國內主要單體生產企業的2倍。
我國有機矽行業發展具有有機矽單體集中生產,產業鏈下遊產品分散深加工,上下遊區分明顯的特徵。截止2018年,我國共有甲基單體生產企業13家(含陶氏-瓦克張家港工廠),分布在全國9個省區,單個企業的生產規模較大,區域相對集中。2018年,我國產能排名前5位的甲基單體企業合計產能約佔全國總產能的60%,產能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我國有機矽下遊深加工領域企業數量眾多,且以中小規模企業從事低端、同質化產品生產為主,行業結構較為分散。
與海外市場相比,當前我國有機矽產品生產尤其是下遊產品加工仍較為分散。未來我國有機矽單體生產將繼續呈現向行業內具備規模、技術、成本和產品優勢的企業集中的趨勢,行業競爭結構進一步優化。同時,國內大型單體企業在擴產增效的同時,將繼續完善上下遊一體化產業鏈布局,大力發展下遊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下遊落後、同質化產能將加速退出,行業集中度有望快速提升。
有機矽行業發展前景
1、國家產業政策支持
有機矽是高性能新材料,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材料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務院各部委歷年發布的《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目錄(2006)》《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2011年度)》《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修正)》《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2015年版)》《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2016版)》《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等政策文件中,有機矽材料一直被列為鼓勵發展的新材料。
2015年,國務院發布《中國製造2025》和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新材料列為重點突破發展的戰略領域之一。為指明重點領域的發展趨勢、發展重點,引導企業的創新活動,2018年1月,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等組織編制了《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路線圖(2017),其中明確提出重點發展矽橡膠、矽油、矽樹脂等,充分說明了有機矽材料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2、下遊應用廣泛市場需求大
近十餘年來,我國有機矽材料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一直保持了高速發展勢頭,2008-2018年年均複合增速達11.14%,遠高於其它國家和地區的增長速度,是全球有機矽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儘管當前我國有機矽消費已達全球消費總量的50%,但人均消費量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據統計,目前我國有機矽的人均消費量約為0.7kg,而西歐、北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已接近2.0kg。
有機矽對石油和天然氣依賴度低,是石油基合成材料理想的替代品。加快有機矽對石油基合成材料的取代,既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也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未來,隨著中國經濟轉型的逐步推進,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穩健實施,預計未來五年我國聚矽氧烷消費量將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到2023年達到156.0萬噸,2018-2023年均增長8.36%。
在有機矽眾多的下遊應用領域中,建築、電子電器、紡織、個人護理等仍將是有機矽材料的主要應用領域;光伏、新能源等節能環保產業對有機矽材料的市場需求將保持中高速增長;超高壓和特高壓電網建設、3D列印、智能可穿戴設備及其他新興領域將是有機矽材料未來的市場增長點和突破點之一;此外有機矽材料對國家重大工程具有不可替代性,主要為高可靠性、高穩定性、高性能的特種有機矽材料,雖然用量不大,但種類多,技術要求高,未來發展前景樂觀。
3、出口前景持續向好
近年來,隨著我國有機矽產能的增加及產品質量的提高,我國已成為全球有機矽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市場。2014年,我國結束了有機矽基礎聚合物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首次成為初級形狀的聚矽氧烷淨出口國。2008-2018年,我國初級形狀的聚矽氧烷進口量減少了44.60%,出口量則增加了6.79倍。
2018年,我國初級形狀的聚矽氧烷淨出口達14.37萬噸,同比增長55.66%。預計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的有機矽產品淨出口規模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態勢,這主要得益於以下幾方面因素:第一,全球有機矽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預計2017-2022年將保持年均5.85%的增長速度。第二,受原材料、成本和市場等因素影響,海外產能增長緩慢,全球產能向中國國內轉移趨勢明顯。第三,我國有機矽的工業在全球競爭中已逐漸佔據優勢地位。
(文章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