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問藥店營業員:這兩個驅蚊花露水哪個更好?
店員:你拿這個牌子的吧,這個花露水毒性更小。
顧客:花露水還有毒性的嗎?
店員:這個是「微毒」的,驅蚊酯的含量只有4%,不含避蚊胺。寶寶可以放心使用的。
顧客:我還是先不買了吧。
花露水裡的常用驅蚊成份:避蚊胺、驅蚊酯
避蚊胺:簡稱DEET,又名驅蚊胺,微毒、無味。將含避蚊胺的驅避劑塗抹、噴灑在皮膚或衣服上,可以在皮膚周圍揮發,形成汽狀屏障,該屏障幹擾了蚊蟲等觸角的化學感應器,使蚊蟲不能對人體表面揮發物質做出感應,從而使人避開蚊蟲等的叮咬。
驅蚊酯:簡稱BAAPE,又名避蚊酯和驅蚊酯,是優良的蚊蟲驅避劑,與DEET相比,其具有毒性更低,刺激性更小,驅蚊時間更長等特點。
為什麼告訴顧客「這個花露水毒性更小」,顧客卻放棄購買?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概念「框架效應」,意思是說,同樣的內容,不同的表達方式,結果不同。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針對框架問題的討論,提出「亞洲病害問題」的例子。
假設美國正為一場來自亞洲的異常疾病作準備,這場疾病估計會奪取600人的性命,為戰勝這一疾病,提出了兩種方案:
如果採用了方案A,200人會獲救;
如果採用了方案B,有1/3的可能會救600人,有2/3的可能一個人也救不了。
結果顯示,很多受試者都會選擇方案A。
但如果把以上的方案換一種表達方法:
如果採用了方案A,400人會死;
如果採用了方案B,有1/3的可能沒人會死,而有2/3的可能600人都會死。
在第二種表達方法下,很多人選擇了方案B。兩種不同表達方法的方案本質是一樣的,但不一樣的表達,卻導致了不同的選擇。
不同哪一種表達,受試者選擇的都是「積極目標」,而不是「消極目標」。再舉個例子,你去超市買肉,一種肉是99%無脂,另一種肉1%含脂。這兩種肉,你覺得哪一種更健康呢?多數人會選擇99%無脂。其實呢,99%無脂和1%含脂,本質是一回事。但是,在做出購買決策的時候,我們依然會受到框架效應的一樣。
回到文章開頭的案例,當店員告訴顧客「這個花露水毒性更小」時,導向的是「消極目標」。「積極目標導向」應該這樣表達:這個花露水安全性更高,天然植物精華含量更高。
再舉個例子,顧客諮詢哪一種蜂蜜更好,你會怎麼回答顧客呢?判斷蜂蜜等級的標準,一般用蜂蜜波美度,蜂蜜波美度就是在一定溫度下,蜂蜜的含水量。如果你跟顧客說:「這個牌子的蜂蜜含水量低,質量更好。」那顧客聽到「蜂蜜含水」,可能就不買了。
如果換一種說法呢,「這個牌子的蜂蜜濃度更高,質量更好。」顧客選擇購買的概率就更大。
藥店營業員要知道,框架效應會影響顧客的購買決策,而在決策過程中,顧客傾向於選擇「積極目標」,而非「消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