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9歲喪母,求學外地無緣母親終顏;
她,22歲家被地震夷為平地,奮力重建家園;
她,25歲不幸身患尿毒症,術後八個月隻身重返工作崗位。
面對生活給予的諸多不幸,她沒有抱怨、沒有放棄,把生活的苦難當成考驗,身處逆境而不失志,蒙受磨難而不氣餒,用「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著和「不破樓蘭終不回」的豪情,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綻放出最美麗的青春芳華。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江西省先進工作者、江西省巾幗建功標兵、江西省首批青年守信聯合激勵對象、南昌海關個人三等功、「身邊榜樣」和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她,就是南昌海關所屬贛江新區海關關員——張彥敏。
立足崗位用行動書寫報國之志
精益求精,全力為國家挽回大額稅款損失。處於海關接單審單一線,她秉承工匠精神,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仔細審核單證,通過風險信息、網際網路、企業信息等多途徑搜集商品資料,開展進口情況分析,多次奔赴企業查看商品情況,詳細記錄商品的功能、用途等要素,並以此確定商品歸類,糾正申報不實情況,避免了稅費的少徵漏徵,提高了通關現場的稅收徵管水平。2017年以來,她共糾正49票報關單歸類錯誤,主要商品為真空壓膜機、熱彎機、天梭預混料、卷對卷貼合機等,為國家挽回稅款損失2277.8萬元。
精誠服務,助力防疫物資第一時間通關。2020年春節,我國爆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張彥敏主動放棄休假,加班加點「零延時」為500萬個口罩、10輛負壓監護型救護車等疫情防控物資快速辦理通關手續,實現了物資即到即放,即放即提,助力防疫物資第一時間馳援防疫一線。
精準分析,致力為政府外貿決策提供參考。作為兼職統計員,她拓展調研領域,圍繞轄區特色商品、主要稅源商品以及高風險商品進出口情況進行分析,通過網際網路、與監管部門溝通、實地調研等方式,挖掘統計分析素材,了解掌握行業真實有效的第一手資料,增強統計分析所提建議的可操作性。2019年,她撰寫的進出口監測預警分析文章,共有3篇被海關總署《海關要情》採用,2篇獲省領導批示,為政府調整外貿政策、促進外貿穩步增長作出了貢獻。
精心協調,合力為南昌綜保區驗收做好保障。2016年2月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南昌綜合保稅區。南昌綜保區地處第18個國家級新區——贛江新區腹地,是未來江西自貿區的核心區域和主要載體。面對驗收人員少,時間緊,任務重的現狀,南昌海關從各部門抽調業務骨幹組成臨時工作小組。因業務精通、工作出色,她也被抽調至該工作組,並承擔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工作,同時她個人鑽研藉助新媒體資源編寫綜保區建設情況手機快報,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將推進情況及時準確反饋給各方人員,全力以赴保證了驗收工作順利完成。
精細管理,竭力為壓縮通關時間貢獻力量。為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南昌海關打響了壓縮通關時長攻堅戰,按壓縮三分之一的要求,贛江新區海關進口通關時間要從2018年的12.69小時控制在2小時以內。為此,她主動犧牲周末時間來到單位加班加點,並詳細梳理了14個時間節點,逐票登記,逐個節點監控,通過對各時間節點的比較分析,了解通關過程中哪幾個環節耗時較長,從而有針對性的找出解決措施,為企業壓縮通關時間,節約通關成本。最終,在她和同事們的努力下,進口通關時間奇蹟般地竟然壓縮到了30分鐘,大大超過了既定要求。
創新服務用微笑拉近關企距離
以「張彥敏工作室」為載體,建立關企合作平臺。作為南昌海關身邊榜樣,贛江新區海關成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張彥敏工作室」,如今已成為贛江新區海關對外服務的品牌。工作室把建設新海關、擔負新使命作為目標,以黨員志願者為主體,把志願服務與海關工作有機結合,實現志願服務「零距離」。現在,這裡不僅是南昌海關向企業宣講海關政策、提供準確快捷通關服務的重要平臺,也成為了服務群眾的窗口,受到了眾多企業的高度稱讚。
以「送政策入企業」為手段,打通服務企業的「最後一公裡」。為解決企業通關難題,她經常主動到企業宣講海關政策法規,實地解決企業困難。2019年,共到企業宣傳調研10餘次,徵求意見30餘條,發放海關宣傳手冊40餘冊,答覆和幫助企業解決百餘個相關問題;同時,建立關企聯繫群,第一時間在群內宣講海關政策法規,提示通關注意事項,解答企業疑難問題,讓企業足不出戶,動動手指就能辦理業務,更好地享受到通關便利。
以「微笑服務」為抓手,將「最後一公裡」變為「最美一公裡」。在海關窗口一線,她堅持「微笑服務」,開通熱線電話,擺放工作室名片,利用展板、電子顯示屏等「亮」身份、「亮」標準,「亮」承諾,打造「最美窗口」。在她的帶領下,贛江新區海關窗口實現「四個明顯」變化,即:服務意識明顯增強、服務作風明顯改進、服務效能明顯提高、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得到了進出口企業的廣泛好評。
志願服務用愛心傳遞正能量
在本職崗位建功立業的同時,她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在她的倡議下,「張彥敏工作室」成立以中青年黨員、共青團員為主的「張彥敏工作室志願服務隊」,多次組織志願獻血、愛心捐款捐物等志願服務活動。2018年3月,她帶領志願服務隊開展「大手拉小手,春風撫童心」的扶貧助學活動。志願服務隊代表一行7人克服一路上的種種困難,經過10餘小時火車、汽車車程,走進吉安市遂川縣高坪鎮明坑村,給100餘名孩子送去了必備的書包文具等學習生活物資,她還特地給孩子們準備了親手製作的小甜點,給孩子們上了他們人生的第一堂英語課,開展一場別開生面的競技遊戲。她與孩子們以心交心,以愛傳愛,使每個孩子都感受到溫暖,每個孩子的燦爛笑容也堅定了她繼續積極參加志願服務,繼續無私奉獻、傳遞溫暖的信心和決心。2019年,服務隊參加關區「2019大手拉小手1+1精準扶貧助學行動」,共同為28名貧困家庭孩子提供1年的學習費用,認領10個小學生的微心願,為幫助明坑村的貧困孩子健康成長和順利完成學業奉獻愛心。
戰勝病魔,用倔強實現浴火重生
工作崗位上,井井有條的她,在各項難題面前遊刃有餘。可是,樂觀開朗的她,曾經歷過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2011年7月,那年她25歲,花朵一樣嬌豔,暖陽一般明媚,身邊有愛她的家人好友,生活平安喜樂,而這所有的美好卻被突如其來的一張化驗單打碎了,她患上了尿毒症。患病後,日子天翻地覆,每天一睜眼就是醫院灰白的天花板,打針、吃藥、量體溫......,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每次四小時,三個月裡頸動脈和股動脈多次插管,同時伴隨重度貧血、導管感染、反覆高燒、出血等各種併發症。
但這個看似柔弱的成都姑娘身上卻蘊含著不向命運低頭的倔強,組織的溫暖、領導的關懷和同事的鼓舞讓她咬牙堅持,積極治療。2012年10月22日,她在成都接受了腎移植手術,愛他的父親為他心愛的女兒捐獻了一個腎臟,歷時7小時,手術非常成功。
戰勝了病魔的她,沒有對命運弄人的抱怨,只有對生命的感恩;沒有悲觀消極的情緒,只有劫後餘生的喜悅。共產黨員的信仰、工作的熱情、組織的溫暖、家人朋友的陪伴,都讓她迫不及待的想重返工作崗位,回報大家的關懷。術後的第八個月,張彥敏隻身回到南昌,重返工作崗位。
沐晞朝陽,光影斑駁中,手指在鍵盤上靈活的躍動,是她在進行著歸類、接單等日常工作;正午日當頭,匆匆吃過午飯,辦公桌前,書頁翻動聲與紙筆摩挲聲相應,是她在撰寫統計分析報告;落日餘暉裡,贛江新區海關大廳中,認真詢問的聲音,是她在仔細檢查基礎設施和信息化系統建設情況;暮色四合時,車上一處小小的光亮,是她在用微信答覆企業疑問,解決企業實際困難。
希望因堅守而點亮,生命因不屈而綻放。她就是這樣一個從容而恬靜、淡定而堅毅的姑娘,她和千千萬萬的海關人一樣,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平凡的工作。但她又有些不一樣,纖弱的身體,卻蘊含著令人震撼的力量,這朵生命夏花越開越絢爛,心跳的負荷和呼吸的累贅都化作掌聲,綻放出屬於自己的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