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色沙啞有特點的女歌手有很多,如創作才女蔡健雅、性感天后莫文蔚。
歌感溫吞而治癒的女歌手也有很多,如「芸式唱腔」的許茹芸、情歌天后梁靜茹。
憂傷與療愈兼備的,並不多見。
特別是出道短、貌不靚、發片少還能被歌迷久久銘記於心的,更是寥寥無幾。
阿桑絕對算一個。
今年是她離開的第十年。
知乎上有人提問: 「有哪些明星或演員讓你覺得惋惜?」
最高贊的回答就是阿桑:「恐怕只有她,能把孤獨唱得那麼淋漓盡致的吧。」
言之有理,有人孤獨在感官,有人孤獨在精神,有人孤獨在靈魂。
阿桑,是最後一種。
如果說,孤獨是她的生命底色,那麼兒時經歷是形成這份底色的草蛇灰線。
阿桑原名黃嬿璘,1975年出生於臺灣,自幼家境貧困,父母感情不和。
伴隨她成長的,是債主圍堵、四處躲避、父母爭吵、家庭暴力。
小學六年級時,父母終於分開。
心力交瘁的兩個人,爭搶著逃離不堪的過往,將她遺棄,幸好被姨媽收養。
為了生存,阿桑的課餘日常,就是打零工:做包裝紙、折塑料擺設花,裝電子零件……
寄人籬下處處小心,沒爹沒媽時時敏感,她時常以唱歌來調節壓抑的心情:
「我厭煩透了那種不快樂的生活,我找到的逃避方法就是唱歌,讓自己不那麼壓抑。」
高中時,阿桑考上了南強工商影視科,也叫表演藝術科,陳德容、潘美辰、霍建華就畢業於此。
1995年,阿桑高中畢業後,考入臺灣藝術工作總隊。
藝工隊所屬軍方,性質類似於大陸的文工團,定期到各地進行慰問演出。
所謂的演出,不只是臺上的衣香鬢影、萬眾矚目。
更多是前期一系列複雜而瑣碎的工作:
燈光音響、舞臺效果要和道具組或設備組溝通;
小道具和服裝要自己親自製作,如包流星球、改服裝、縫亮片。
在藝工隊工作過的費玉清都說:「第二怕的就是調到小道具組,最怕的是服裝間。」
面對這些繁雜碎的工作,阿桑卻樂在其中。
搬設備、做服裝、縫頭套、寫串詞、甚至串場報幕都親自上陣。
在一次次忙碌中,安慰著孤單的自己。
每一次登臺,舞臺效果都堪稱完滿。
2000年,藝工隊縮編,阿桑離開,和朋友組成樂團到酒吧駐唱。
她得以維持生活,也有了新的機會——結識了伯樂汪一平。
汪一平是著名的音樂製作人,為林憶蓮、瘐澄慶、郭富城、辛曉琪、高勝美等許多歌手做過唱片。
前幾年大熱的《絕對唱響》《名師高徒》等選秀節目中裡,他還擔任過海選總評委和音樂總監等要職。
當時,他被阿桑獨特的嗓音打動,年紀輕輕的女孩子卻有著歷經滄桑的聲線,於是向公司引薦了她。
這僅僅是個機會,並不是轉機。
同時期出道的女歌手各有亮點,蔡依林極具商業性,梁靜茹負責煽情,蕭亞軒、孫燕姿等又走個性實力路線。
阿桑不是美女,不懂跳舞,從外型到嗓音充滿了悽風苦雨之感,與告別低迷期的港颱風格格不入。
好不容易錄製了兩張小樣,卻一一「撲街」。
第一次,唱片公司聽到小樣後「要歌不要人」。
阿桑錄的那首歌,正是後來林憶蓮唱的《遠走高飛》。
第二次,愛才心切的汪一平親自幫阿桑製作了10首歌曲,計劃錄製完成直接找發行方。
錄到第9首,颱風侵襲,洪澇直接淹沒了位於地下室的錄音棚,母帶與心血付之東流。
就這樣,近三年的時間,阿桑的夢想停滯不前。
為了生活,她不得不到律師事務所做接線員,到朋友店裡做服務員,去百貨公司當客服。
直到2003年才迎來轉機。
那年,偶像劇《薔薇之戀》熱播,阿桑憑片尾曲《葉子》正式出道。
阿桑的嗓音,輕緩沙啞、有磁性有張力,瞬間驚豔樂壇。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更成了詮釋孤獨的金句。
歌曲與電視劇同步一炮而紅,引起極大反響。
庾澄慶因感同身受而多次翻唱:
「大家都以為女生會寂寞,但男生也需要發洩……雖然可能只是出去喝個爛醉或平靜地開車回家,但其實已經心碎了。」
吳宗憲稱「莫名其妙喜歡」,當即買下版權,親自錄唱,欲收錄進自己的專輯(後因一些原因沒能實現)。
《葉子》的曲作者陳曉娟更讚不絕口:
「以往我的歌被天后唱紅,我的成就感還沒那麼大,因為天后本來就很紅;葉子這首我很喜愛的歌,被你新人唱紅,我真有成就感。」
同年,阿桑發行了首張專輯《受了點傷》。
公司將專輯定位為「一張悲傷的唱片」,阿桑為親自為專輯起名,用來表達她前三年受過的挫折與奚落。
在發布會上,阿桑親手用苦瓜汁調了一杯雞尾酒,名為「苦盡甘來「。
她一飲而盡,溼了眼眶。
臺下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十首歌曲中,大多數聽眾只熟悉《葉子》,《受了點傷》《溫柔的慈悲》卻鮮有人知有兩首是阿桑作詞。
《任憑擺布》取材於好友無意中成為第三者的痛苦,《看透》則來源於阿桑的真實經歷。
緣分已足夠 不要愛過頭進退兩難的時候該不該就此分手
初戀長達一年後,阿桑發現男友劈腿。
男友苦苦哀求,她還是放棄了幻想。
個中苦甜,當事人體會最深。
現在看來,歌詞都句句扎心,毫不過時,
我無心退出 只怕他收步又怕傷了誰 卻沒有安慰糊裡糊塗就這麼任憑擺布
阿桑的唱法,訴說悲傷卻不沉溺,勾起孤獨卻不苦情。
無大戚大悲,卻綿密入骨;無聲淚俱下的控訴,卻有綿延不盡的哀愁。
隔年,這張專輯提名臺灣金曲獎最佳新人獎。
2004年,阿桑發行了第二張專輯《寂寞在唱歌》。
用今天的話說,她更像是匠人,慢工出精活。
並無熱度和流量,與新人如過江之卿的娛樂圈格格不入。
因此,這張專輯銷量很不理想,阿桑也無法與公司續約。
其中有兩首歌,依然傳唱至今。
主打曲《寂寞在唱歌》翻唱自德國音樂教父 Michael Cretu的名曲《Moonlight Flower》,施人誠根據阿桑的聲音特點,親自操刀填詞。
你聽寂寞在唱歌 輕輕的狠狠的歌聲是這麼殘忍 讓人忍不住淚流成河你聽寂寞在唱歌 溫柔的瘋狂的悲傷越來越深刻 怎樣才能夠讓它停呢
這樣的歌詞,放開發洩顯得矯情,收著表達又太過輕淡。
唯有阿桑,能恰到好處地演繹出「華燈初上,車流不息,人聲喧囂,卻好不寂寞」的感覺。
另一首歌曲《一直很安靜》,則隨著電視劇《仙劍奇俠傳》的播出而紅透半邊天。
據說這首歌最初是方文山寫給一個女孩的。
彼時女孩單身,他已有女友,女孩子就默默不說話,安靜在一旁。
後來方文山給這首歌送給了劇中的林月如。
林月如對李逍遙愛得刻骨銘心,卻只能做個失魂落魄的局外人:
給你的愛一直很安靜來交換你偶爾給的關心明明是三個人的電影我卻始終不能有姓名
這首歌不僅是KTV必點曲目,更被翻唱成日文歌《靜かに愛してる》。
2006年,阿桑來到內地發展,還參加了湖南衛視的歌唱競技類節目《名聲大震》。
正當大家期待阿桑更多作品的時候,卻傳來了她患癌的消息。
先是淋巴癌,後又惡化成乳腺癌晚期。
彼時阿桑有一個被她稱為「相見恨晚」的男朋友。
查出癌症之後,阿桑不忍心拖累對方,一度分手。
男友不離不棄在她樓下守候一周,終於打動了阿桑絕望的心。
她還是走了。
2009年4月,阿桑永遠離開,年僅34歲。
圈內人為了彌補她生前沒開過演唱會的遺憾,將追悼會命名為「音樂追思會」,在成名曲《葉子》的旋律下與阿桑告別。
有人說她歌火人弱;
有人說她是療傷天后;
有人說「阿桑之前,寂寞只是寂寞。阿桑時候,寂寞即是阿桑」 。
斯人已逝,任何評價與頭銜,都不過是一場虛無。
我更覺得,阿桑的人生雖然短暫,但卻詮釋出了「有溫度的寂寞,飽滿的孤獨」。
她的歌聲,不見歇斯底裡,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千帆過盡後的通透與釋然。
《薔薇之戀》的主演Ella多年後回憶起來仍感動不止:
「能感受到她精神上面帶給你的努力與感動。」
她的堅持和專注,雖然沒有震天撼地之勢,卻潤物無聲、柔韌入骨。
即便身患重病,她也沒有告知任何人,獨自擠地鐵去醫院化療,只身前往北京就醫。
甚至計劃病好了以後寫一本書、學純正的美式英語、唱英文歌。
她很少接受採訪,為數不多的採訪中,總是神採奕奕、從容不迫。
被問及坎坷經歷,她一笑而過。
回憶起第一張唱片被颱風淹沒,她灑脫表示:「我逃出來了是喜。」
更鼓勵有夢想的人:「人生沒有那麼如意,去做就有成功的機會。」
也許正因如此,她的歌聲才能哀而不傷、憂而不悲。
無數人從她的歌聲中,正視並接納了內心深處的孤獨,與之和平共處。
只要歌聲響起,便相信靈魂深處一定住著另一個自己。
2011年,電視劇《包青天之碧血丹心》的片尾曲,選擇了阿桑未發表的歌曲《雙魚女子》。
這首阿桑作詞、汪一平作曲的遺作,得以重見天日。
扼腕的是,我們再也聽不到阿桑的聲音。
欣慰的是,歌詞依舊很阿桑:
一個兩個三個謊言 止不住對愛的思念愛並沒有分深或淺 只有真誠的奉獻一個兩個三個抱歉 終於讓雙魚又身陷面對著愛不斷善變 魚兒視而不見
對阿桑,深深懷念,更多感謝。
雖然從出道到告別只有短短五年,卻成為無數人一生的靈魂朋友。
正如她所說的那樣:
「我一個人常常覺得很寂寞,但是卻很少看到有人會跟我一樣,勇敢承認自己很寂寞。其實再幸福的人都躲不過被寂寞感侵蝕的空虛,我希望大家都可以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寂寞。在寂寞時聽聽我的歌,就會發現,其實你並不孤單。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活的堅強而美麗。」
細想之,阿桑做到了。
我們也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