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陶淵明在《飲酒(其五)》中說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無論居住在鬧市還是山間,無論燈紅酒綠或是青燈古佛,其實並不能從根本上影響一個人的心境。如果心中雜念太多,即使去往靈山佛國,也會把那裡變成樊籠;寧靜淡泊,則食瓢飲也不能影響心中的快樂。
01
俗語是先祖對生活經驗和智慧的總結,並流傳給後世的寶貴財富。通過俗語,我們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風氣、精神狀態、心理需求等,可以說俗語就是一部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但是儘管古時的俗語對後人在啟發意義,但後人也不可以盲目地全盤接受,因為有些社會觀念是不適合後世社會的,需要後人能辯證看待,這樣即使是觀念有衝突的俗語同樣能給後人以啟發。

自古以來,人類對家族的興旺和延續都看得無比重要。為了讓家族永久的興盛發展下去,人們在修房子的時候會請風水大師來查看,在家中有老人去世下葬時,也會請風水大師前來查看墓地選址,甚至在門前種什麼植物也都是精挑細選。而這一切做法都是古人為了家族延續做的努力,由此在這樣日積月累的研究中,古人總結出了很多關於傳家的俗語,其中有一句古語流傳甚廣的叫作:「家有三寶,白頭偕老。」那這句話是不是迷信,有沒有科學依據呢?現在還需要遵守嗎?對此專家表示,這是先輩的傳家秘訣。
02
第一寶:家有醜妻,門前清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容貌醜陋的妻子會很安分,也不會引來外人覬覦,所以是一家的福氣。首先我們不能說這句話不對,因為事實確實如此,愛美是人之天性,這不會被時代改變,但這句話在今天聽起來會很刺耳。女子天性愛美同樣是不會改變的,不同的是古代女子比較含蓄,特別是禮教盛行的時候女子嫁為人婦後是不會輕易出家門的,美麗只能給丈夫欣賞。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如今的女性和男性一樣都會接觸社會、廣泛交際,因為周圍審視的眼光更多了,所以對容貌也就分外在意。

當然如果女人真的容貌醜陋,也的確不會引起覬覦,但這一家人一定會招致周圍人異樣的眼光,這大概同樣算不得清淨。所以邏輯雖然沒錯,但也不能因此要求女人不去重視自己的外貌。要知道在如今這個時代,不同的人會有截然不同的觀念。漂亮的女人就一定是非多嗎?顯然不是的。只要懂得自愛,少接觸身邊居心不良的人,注意言行,不要給其他人以錯誤的暗示,自然也就不會被別人一直騷擾。所以,想要門前清淨,重要的不是美醜,而是自我修養,這一點不只是對女人,對男人也同樣適用。

第二寶:家有薄田,自給自足。這是在告訴人們知足常樂的道理,不求大富大貴,只求有份夠維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這在今天同樣具有啟發意義。普通人所羨慕的成功人士,特別是企業家們,只要還在奮鬥就要付出比普通人更多的汗水,他們幾乎沒有休假,沒有享受天倫之樂的時間,他們在為目標而奮鬥,為了創造更多財富、更大家業,即使他們現在的財富已經足夠花幾輩子。

然而,他們的生活幸福嗎?大多數其實算不上幸福的。真正能享受於忙碌的工作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是年紀輕輕就早生華髮。當然這並不是說這些成功人士的生活態度有問題,其實他們的生活比絕大多數人更充實,代價是失去了生活中的樂趣。而作為普通人,只要工作足夠讓自己沒有後顧之憂,其實不停積累財富並非必要,享受一下生活樂趣未嘗不可。

第三寶:家有薄棉襖,解決溫飽。這句話的意思其實跟「家有薄田,自給自足」的含義差不多,都是表達的知足常樂的意思。薄棉襖代表的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棉襖,而是指人在對待生活的態度,不要為了不必要的爭吵影響家庭和睦。現實生活中,因為物質問題導致家庭不和睦,甚至妻離子散的事件並不少見。嚮往好的生活是人之常情,但是自己的能力如果並不能達到那種地步,就不要過分去勉強,自己能掙多少就用多少,不是追求物質有錯,而是追求超越自己能力以外的物質就有錯。
結語
人有七情六慾乃亙古不變的道理,但是怎麼去克制這些欲望就是可以人為改變的,其實這世上很多煩惱都是來自於自身,因為貪嗔痴太強烈,所以才會招致「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盛),如果能把很多事情看淡,心境自然也就清明,家庭也就自然避免很多爭吵,自然也就和諧延續。
參考資料:
《飲酒(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