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這四個特徵,才有資格稱為下一代無線充電技術

2020-12-06 EDN電子設計技術

由ASPENCORE旗下EET電子工程專輯、EDN電子技術設計、ESMC國際電子商情、機器人網主辦的《創源2019國際電子產業鏈資源對接大會》於2019年5月23日在深圳舉行。卡珀林智能科技董事長李雲輝從能源角度,信息、大數據、人工智慧算法等角度分享了下一代無線充電技術帶來的商機。ueVednc

ueVednc

無線技術應用體驗局限大

一百多年前偉大的發明家、科學家特斯拉提了出無線充電自由能量概念,但初步應用是在2007年MIT的實驗,點燃了無線充電的新浪潮。直到2017年左右,蘋果和寶馬對無線充電技術的引入標誌了該技術達成工業應用。

ueVednc

自此,無線技術開始應用於電動汽車、嵌入式醫療設備、室內無線傳能環境等領域。ueVednc

ueVednc

但總結各領域的無線技術的使用實踐經驗發現,當下無線能量傳輸,能量的獲取還是束縛非常大,即使當下市場上已經有小功率的手機無線充電產品面世,但其使用體驗仍不如人意。因此市場迫切需要「下一代無線充電技術」來實現無線充電技術「實現無線化、移動化的能源自由接入」的初衷。可見,技術的發展還需要一定的周期,當下的無線充電還面臨許多的技術壁壘。ueVednc

三類無線充電技術對比

現有的無線充電技術,雖然充電可以充,但還是存在缺陷。為什麼大家都感覺無線充電很好,但市場空間沒有打開,還是有技術原因。比如充電距離,使用距離非常短,位置的移動性非常差,包括局限性比較多,能不能給多個設備同時供電,可不可以在大範圍裡給多部手機同時供電,邊玩邊充。當前的無線充電技術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ueVednc

李雲輝按將無線充電技術分為三種:磁感應耦合(QI標準)、磁共振耦合(Airfuel標準)、磁近場調控進行了對比。ueVednc

ueVednc

磁感應耦合(QI標準):因其在安全性和穩定性,以及成本上的一定優勢,而成為當下商用最為廣泛的技術,但其使用的密繞線圈難與集成,熱耗散差,兩線圈之間無線電能傳輸效率會隨著增加和角度變化急劇衰減,並且位置的偏移也會對效率又巨大影響,而所有這些不利因素都來源於磁場的迅速發散。換而言之,該技術存在傳輸效率低、傳輸距離短、位置固定的缺點。

ueVednc

磁共振耦合(Airfuel標準):利用兩線圈之間的共振增加磁場之間的耦合,而其共振率會嚴重依賴於兩個線圈之間的相對位置。並且,該技術缺乏對磁場空間分布的調控能力。換而言之,該技術雖然可以實現移動無線充電的目的,但可移動的同時也存在效率不穩定/待機功率高的問題,還存在電路及元件發熱問題。ueVednc

磁近場調控:卡柏林創新研發的智能無線充電技術,在磁共振耦合技術的基礎上,特別加入磁場分布智能調控技術來實現的磁場的精確控制。在無線充電的基本物理原理上,有些獨特的特點:具有磁場精確控制的能力,把原來空間裡傾向於發散的磁場收攏起來,收到比較狹小的空間,這樣就可以使得接收端做到小型化,包括在大的範圍裡給小的負載進行供電、移動化等等都有可能性。此外,全PCB設計使其體積輕薄,能量傳輸效率高(~70%),可實現較遠充電距離,且移動式系統穩定、待機功率低(0.01w左右)。ueVednc

通過以上三種技術的對比,李雲峰總結出了下一代無線充電技術應具備四個特徵:ueVednc

  1. 超距輸電:小功率應滿足5-20釐米的遠距充電,大功率應做到30釐米以上的充電需求。
  2. 多負載:一對多、小型化、多功率段
  3. 動態充電:大自由度、快速響應、穩定保護
  4. 超低待機功耗:待機功耗低,空載時接近零損耗,帶來增強的產品安全性及電磁兼容性。

即將引燃五大無線充電應用

在技術上有突破之後,其應用場景就有了無線的想像空間。那麼是不是可以從原來比較有限的市場應用,逐步拓展到多場景無線充電自由能量供應的應用上去?有沒有可能在比較多的場景裡都進行無線充電自由能量獲取的應用呢?ueVednc

李雲峰表示:下一代無線充電技術特徵的技術,即將引爆無線充電市場中的五大應用:ueVednc

1、移動智能設備:傳統的標準無線接收發射線圈,幾乎不可能有效的導入到如藍牙耳機等1-30瓦的小型可穿戴設備領域裡,但通過卡柏林智能無線充電的磁場精確控制特點,就有可能把能量導入進來。手機、手錶,可以提供大面積、多負載、可移動充電的比較好的使用體驗。ueVednc

2、智能設備及小家電:WIFI的普及使智能設備擺脫了網線的束縛,但仍擺脫不了電源線「陰霾」。 但通過大面積發射、小面積接收、多負載、移動式的無線充電,就可把所有的充電負載都通過無線方式接入能量。所有的智能設備都在一個桌面上統一進行能源管理,省去了非常多電路接口。ueVednc

3、廚衛家電:家居環境中,廚衛功率需求略微大,高達1000-3000瓦,它需要對多負載同時進行供電,而且卡珀林所能提供的方案是做到和位置關係不大的比較自由的充電。ueVednc

4、商業機器人應用:當下的倉儲物流機器人及倉儲無人機應用頗受關注,但其續航仍待進一步改進。下一代無線充電技術達到一定成熟度之後,能在地面做鋪設,大功率邊走邊充,給倉儲貨運無人機和無人小車一個動態的穩定、連續的充電,可能是終極理想狀態。ueVednc

5、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水下、礦下以及醫療應用場景仍值得思考。ueVednc

相關焦點

  • AirFuel亮相2019(夏季)無線充電亞洲展 下一代無線充電技術已經到來
    2019年5月17日,AirFuel無線充電聯盟 受邀出席2019(夏季)無線充電亞洲展,深度參與論壇演講與展覽,向與會的超千位觀眾全方位展示AirFuel下一代無線充電技術,推動無線充電產業協同發展。
  • AirFuel第二屆無線充電大會召開 下一代無線充電已經到來
    2019年3月12日,由新一代無線充電技術領軍者AirFuel無線充電聯盟與天地互連聯合舉辦的「第二屆無線充電大會暨開發者論壇」在深圳蛇口南海希爾頓酒店隆重開幕。大會為期兩天,聚焦下一代無線充電技術,從技術、開發、市場等不同維度分享無線充電行業的最新發展動態。
  • 為什麼說iPhone 8/iPhone X無線充電很雞肋,從Qi講起無線充電的故事
    當然,蘋果新一代手機在充電方面的學問很大,遠非發布會上所展示出的這些,畢竟無線充電的更多參數沒有公布。據之前爆料,支持無線充電但功率僅7.5W。然而,最新的Qi 1.2標準下最高可支持15W。    的確是的加入了快充技術,據細心人士爆料,在官網的「小字」部分,蘋果表示快充測試結果是在使用最低29W的Apple USB-C電源適配器下測試得出的,而這等於你至少要多付出388元人民幣,據爆料三款新iPhone標配的是依然是5W充電器。  無論iPhone 8與iPhone X讓你感到興奮還是失望,但採用無線充電是一大跨步。
  • 無線充電各種原理方案的比較 無線充電的技術瓶頸
    目前主流的無線充電標準有三種: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標準、Qi標準、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標準。不同標準的充電設備的不能互充。下面我們就針對這三種標準進行簡單介紹。 PMA標準 PMA標準,即Power Matters Alliance,是由Duracell Powermat公司發起的。
  • 無線充電技術的背後原理和知識,這篇文章講到點子上了
    1819 年,丹麥科學家厄斯特觀察到一段導線上如果通有電流,四周將會產生磁場,可以讓指北針偏轉。後人則進一步發現,將導線圍成環狀,甚至繞成線圈,產生的磁場將會更強、更集中,這稱為電流磁效應。 至於電磁感應,則是在 1831 年由法拉第發現的。讓一塊磁鐵或其他的磁場來源靠近一段沒有電流的線圈,線圈上就會產生感應電流,稱為電磁感應。
  • 關於無線充電原理及最新充電技術的分析介紹
    電與磁的交互作用 一般見到的無線充電,運用的是電流磁效應和電磁感應的原理。1819 年,丹麥科學家厄斯特觀察到一段導線上如果通有電流,四周將會產生磁場,可以讓指北針偏轉。後人則進一步發現,將導線圍成環狀,甚至繞成線圈,產生的磁場將會更強、更集中,這稱為電流磁效應。 至於電磁感應,則是在 1831 年由法拉第發現的。
  • 無線充電原理詳解及最新充電技術
    後人則進一步發現,將導線圍成環狀,甚至繞成線圈,產生的磁場將會更強、更集中,這稱為電流磁效應。  至於電磁感應,則是在 1831 年由法拉第發現的。讓一塊磁鐵或其他的磁場來源靠近一段沒有電流的線圈,線圈上就會產生感應電流,稱為電磁感應。值得注意的是,電磁感應的成立要點是磁場要有變化,例如磁鐵愈來愈靠近 (愈來愈遠離其實也可以)。外加磁場若是一直保持不變,是不會有感應電流的。
  • 無線充電從原理到技術之歷史的秘密解讀
    1819 年,丹麥科學家厄斯特觀察到一段導線上如果通有電流,四周將會產生磁場,可以讓指北針偏轉。後人則進一步發現,將導線圍成環狀,甚至繞成線圈,產生的磁場將會更強、更集中,這稱為「電流磁效應」。 1831 年法拉第發現,讓一塊磁鐵或其他的磁場來源靠近一段沒有電流的線圈,線圈上就會產生「感應電流」,稱為「電磁感應」。
  • 一文讀懂無線充電技術
    在探索無線充電技術原理之前,我們必須先來了解一下「電流磁效應」和「電磁感應」。 1819 年,丹麥科學家厄斯特觀察到一段導線上如果通有電流,四周將會產生磁場,可以讓指北針偏轉。後人則進一步發現,將導線圍成環狀,甚至繞成線圈,產生的磁場將會更強、更集中,這稱為「電流磁效應」。
  • 無線充電的電磁輻射有多強?微波爐為何能給手機充電
    不可否認,無線充電技術的發展,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是,其充電過程中產生的輻射會不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這是許多消費者所關注的。無線充電技術以電磁感應原理為研究基礎,工作原理十分簡單,類似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變壓器,但功率較小。
  • 蘋果WIFI充電1米受限,中國發明5米無線充電技術
    2017年12月26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批准了全球首個「遠距離」無線充電發射器具備商用條件。該產品來自納斯達克上市公司Energous 旗下無線充電發射器 WattUp Mid Field,受此影響Energous股價兩日大漲257%。
  • 無線充電運用紅外線 自動感應充電可成真
    無線充電不斷有新突破,以色列新創公司Wi-Charge利用紅外射線傳輸電力的技術可望將改變現今的充電方式,為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 無線充電技術工作原理
    這一實現方式得到了無線充電聯盟 (Wireless?Power?Consortium;WPC)的大力推廣。這一領域的代表廠商為Powercast,該公司早在2007年便宣稱,可利用RF廣播在最多幾米以外的地方對小於蜂窩電 話的消費電子設備進行充電。WPC的重要成員Philips與之擁有合作關係。3)電磁共振還處於研發階段的電磁共振技術,也可實現無線充電功能。此項技術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教授Marin?
  • 無線充電發射器及無線充電裝置說明和原理
    無線充電發射器及無線充電裝置說明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無線充電發射器及無線充電裝置。   背景技術   無線充電技術是近年興起的新興技術,基於電磁感應原理的無線充電目前應用比較成熟。現在無線充電技術在電子消費類市場表現出巨大潛力,為無連接電源線的情況下給可攜式電子設備充電提供了一種便利的解決方案。
  • 無線充電時代起航_網易探索
    手機將內置充電接受器,並統一無線充電標準  要實現手機等產品的無線充電,目前必須有兩個部分:發射器,與電源連接,負責向廣闊空間發射電能;接收器,一般安裝在電子產品上,用以接受電能。
  • 無線充電的電力傳輸技術原理和應用標準
    許多先進的電池供電設備都已實現了無線充電。只需要簡單支持特定的基站,甚至是來自不同製造商的基站,即可無物理接觸地給設備充電。而來自不同製造商的設備之所以具備互操作性,是在於開放標準。開放標準通常是由某一特定行業聯盟發起和制定的,這種聯盟一般是由該行業對特定技術感興趣的廠商組成。
  • 特斯拉線圈:無線充電的崛起
    例如,特斯拉率先嘗試的無線充電技術已經在手機上得以實現,而研究人員甚至正在開發類似的無線供電的廚電家居,抬頭顯示器等軍用裝備,心臟泵、腦電圖等醫療器械。據市場知名調研機構IHS估計,目前每年此類設備的銷售額在5億美元左右,未來10年內,該數值將實現30倍的增長。
  • 無線充電和有線充電哪個更好?
    不過,無線充電可以卻很大地降低我們這一糟糕的充電體驗。只要是對無線充電稍微有一點了解,就會知道手機只要內置了無線充電功能,抑或是加裝一個接收器,都只需將手機往無線充電器上一放,就可以手機電池電量在慢慢回升至滿格的狀態。  無線充電如何影響手機電池?  對於一些人來說,無線充電已經算不上是一項非常新奇的技術,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依舊覺得很陌生。
  • 無線充電黑科技:磁共振技術
    繼共享單車後,共享充電寶成為又一個備受資本追捧的「風口」。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院數字所的無線充電創新團隊,他們正研發一種高效率的無線充電「黑科技」,這支團隊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終身教授,IEEE Fellow王曉東帶領,核心成員有六名博士,均有研究無線通信和電子電路的背景。團隊依託深圳先進院數字所,專注於磁共振針對小功率應用場景的技術研發、產品定製。
  • 從接收端到發射端來剖析無線充電晶片產業
    在傳輸線圈環節,國內的立訊精密、信維通信、碩貝德均有很強競爭力,而東山精密則在新型FPC領域具有優勢。在模組環節,國內的立訊精密、信維通信等均具備量產能力。此外,田中精機可供應無線充電線圈繞線設備,東尼電子可供應無線充電線圈的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