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夢》是美國作家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的短篇小說集《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中的第二篇。
德克斯特·格林曾是一名高爾夫球場的球童,跟其他出身窮苦的球童不一樣,他的家境還算不錯,他來這裡,不過是想賺點零花錢。
德克斯特的球童生涯被一名少女給終結了。她叫裘迪·瓊士,一名富家女。德克斯特被她給迷住,不願意以球童的身份與她相對,在模模糊糊的想法的驅使下,他辭去了這份好差事。
數年後,從名校畢業後已經賺到很多錢的德克斯特,再次與裘迪相遇,他終於有資格面對心上人,卻發現這個女孩對待感情就跟玩兒一樣,輕易跟人好,轉身就換了新歡。
德克斯特被裘迪傷透了心,嘗夠了煩惱,痴心不死,卻也明白此人並非做妻子的合適人選。於是他在認識裘迪十八月時,與一個名叫艾玲·希樂的女孩訂了婚。
就在他和艾玲要正式宣布訂婚的前一個禮拜,裘迪來了,以一種志在必奪的氣勢,直接毀掉他和艾玲的姻緣,一個月後又以不願把他從艾玲手裡搶走的藉口,與他分手。
七年後,搬到東部的德克斯特從生意夥伴的口中得知,裘迪嫁的老公酗酒,裘迪本人也人老珠黃,美貌不再,變成了在家看孩子的主婦。
德克斯特哭了。
他多少年來第一次留下了眼淚。但是今天流淚,為的是他自己。
「從前,」他自言自語說,「從前我心裡總有那麼股勁兒,可如今已經沒了。如今已經沒了。我哭不出來。我沒有心思。那股勁兒永遠也不會再回來了。」
顯然,德克斯特在聽到裘迪的現狀後流下的眼淚,是在緬懷過去的美好事物,緬懷飛速流逝的青春歲月。
讀這篇小說時,我常會想到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
當然,這是兩篇完全不同的小說,只是,裘迪也好、玫瑰和嬌蕊也好,身上都有著共同的特點:美麗、任性、迷人,在對男人和感情的態度上隨隨便便。
艾玲也讓我想到了白玫瑰,一個溫柔端莊的女子,適合娶回來做妻子,卻被德克斯特認為「艾玲不過是張在他背後的一方簾幕,是在發亮的杯碟間張羅的一隻手,是呼兒喚女的一個聲音。」
他渴望的還是裘迪「火熾的熱情和妖嬈的意態」。
為了這個裘迪,從前他一轉身就辭去了球童的差事,又放著州立大學不讀,一定要去更卓越的大學讀書,只是想拉近跟裘迪的距離。
也是為了這個裘迪,他輕而易舉地甩掉未婚妻,對自己被耍弄、被指責,全都無怨無悔,隨後他去了東部,又參加了戰爭,以擺脫纏繞心頭的千思萬緒。
裘迪很迷人,卻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好女孩。但她重新出現在德克斯特面前時,她的做法不過是一名任性的女孩在耍花樣:她要用奪回這個男孩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魅力。
這是好勝心在作祟,但她贏了。
德克斯特一點兒也不恨她,因為他從中嘗到了極大的歡樂。
(讀到這裡,很難不將男主人公德克斯特與作者菲茨傑拉德的形象重疊。
菲茨傑拉德曾說過,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在寫自己。現實生活中,菲茨傑拉德也是這樣一名情聖。他深愛著妻子澤爾達,哪怕澤爾達讓他在婚後的生活中嘗盡了痛苦,他也甘之如飴,在澤爾達住進精神病院後,也從未想過放棄她。)
小說很快寫到七年後,德克斯特從別人那兒聽到裘迪的消息。
他心中那朵不朽的花,竟然成為一名酗酒者的妻子,人老珠黃,呼兒喚女,徹底褪去記憶中飽滿、鮮活、濃烈的顏色。
他心中的紅玫瑰成了別人的妻,也就成了別人的蚊子血。
現實如此殘酷。當青春逝去,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就是這樣的真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