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3年4月26日,一個大型的火球打破了法國奧恩省的上空,接著是超過2000塊隕石碎片像下雨般降落到這座城市。
自從那時起,就有許多檔案記錄了隕石擊中地球的案例。1954 年,在阿拉巴馬州錫拉科加,一塊天石擊穿屋頂。1984年,一顆隕石擊中喬治亞州的一個郵箱。1992年,一塊隕石落在紐約皮克斯基爾的一輛車上。
這是國外的記錄的隕石案例,其實在國內也有很多落地的隕石被記錄在案。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最系統地觀測與記載隕石的國家。《竹書紀年》中寫道:
「帝禹夏氏八年六月,雨金於夏邑。」
這則關於公元前2133年隕落在山西夏縣附近的鐵隕石雨記載,是世界上首次關於隕石雨的報導。《春秋左傳》第六卷上有一段公元前645年的記載:
「魯僖公十又六年春壬正月戊申朔,隕石於宋,五。隕星也」,「其處為潭」。
這裡不僅記述了五塊隕石落在現在河南商丘縣城北,而且提出了隕石的「星隕」成因,這一段文字可以說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隕石坑紀實。世界上第一次有關鐵隕石的記載。
這類記載,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是很多的。從地方志、史書和其他古籍中,查出我國歷史上確有實據的隕石事件計有上百次,相關的民間傳說也數不勝數。
古人不僅對隕石有詳細而客觀的記述,而且還提出了有關成因的見解。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況說:
「夫星之墜,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講:星隕落地,猶如樹木的沙沙作響,不過是自然界的一種變化而已,只是較為罕見罷了;因為少見,感到奇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害怕它就沒有必要了。這種見解即使在科學昌明的現代,也顯得十分的耀眼和超前。
隕石是什麼?
隕石是什麼?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隕石是怎麼形成的。
在太空中,大多數的小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之間發生碰撞會形成流星體,當這些流星體穿過地球上的大氣時,流星體就像隕星一樣出現,被稱為流星。
如果當它們飛抵地球表面時還能倖存下來,那麼這些從天上掉下的石塊就被稱為隕石。剛下落的隕石與空氣產生強烈摩擦,在高壓高溫作用下,其外表常常會熔融變質,冷卻以後,就會在隕石的表面生成一層光滑的、黑暗的表面,被稱為熔殼。
隕石有三種主要類型:即那些富含金屬的鐵隕石、由石頭材料組成的石隕石和由金屬和石頭材料組成的石鐵隕石。
隕石和巖石像陸地上的對應物一樣,都是由各種比例的礦物質組成的。最常見的有6種隕石礦物:
●鎳-鐵一合金鐵紋石和鎳紋石,常見於所有的隕石;
●輝-石一矽酸鹽,發現於所有石隕石和一些鐵隕石;
●橄欖石一鐵-鎂矽酸鹽,發現於所有的石隕石和石鐵隕石;
●磁鐵礦一鐵氧化物中,常見於一些石隕石和大多數熔化外殼;
●隕硫鐵一硫化鐵,發現於所有的隕石中,含量不等;
●蛇紋石一含水矽酸鹽,發現於碳質球粒狀隕石。
隕石是以降落的地方來命名的。現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的隕石數以千計,而且可能會有一些隕石恰巧在你生活的地方被發現。
隕石的威力有多大?
雖然隕石極具研究價值,但不可否認,它們造成的危害也十分巨大。
根據數據分析,一顆直徑10~50米的小行星與地球接觸,就可產生廣島原子彈的為例;直徑超過100米,造成的傷害相當於幾百萬噸級核彈爆炸;直徑在10公裡以上,釋放的能量在10億-1000億之間,這樣的能量直接改變地球的環境,使地球陷入核冬。
通古斯大爆炸
人類歷史上,有過一次大規模的外來天體撞擊地球事件,這就是通古斯大爆炸。1908年6月30日,一顆隕石高速撞擊位於俄羅斯中西伯利亞森林的通古斯河畔。爆炸中心以外的草木全部被燒焦,70公裡遠的瓦納瓦拉小鎮上的居民也被巨大的衝擊波推倒在地,甚至有人被聲波震聾了耳朵,還有人嚴重灼傷。
此外,英國倫敦的許多點燈熄滅,陷入一片黑暗;歐洲的許多國家都能看到閃光;遠在彼岸的美國也能感受到大地的震動。
後來經過模擬測算,通古斯爆炸的能量等於1000顆廣島原子彈同時投放,至少2150平方公裡的6000萬棵樹會被焚毀。
在2013年,俄羅斯也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它墜落在了裡雅賓斯克州薩特卡市附近。後來經測算,這塊隕石直徑17米、重1萬噸,撞擊地球速度約18公裡/秒。爆炸當量47萬噸TNT烈性炸藥,在空中爆炸的威力也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30倍。
當時,隕石爆炸產生的衝擊波震碎了無數居民家中的玻璃直接導致1200人受傷。而且由於隕石速度太快,這次的隕石襲擊毫無預兆、毫無預警。
近些年,我國也曾發生過兩次隕石雨墜落事件。第一次的範圍較大,是在1976年的吉林,老一輩人對它的印象可能比較深刻。一顆隕石在吉林上空爆裂,碎片散布方圓500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另一次則是在2012年的青海西寧湟中縣,上百塊隕石同時落地,不過好在沒有傷到人。
那麼,什麼樣的小行星更喜歡「擁抱」地球呢?
根據統計分析,體積越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反而越大,體積越大的反而越小。這是因為和小體的小行星相比,外太空中大體系的小行星數量要少得多,撞擊地球的概率自然就小。
隕石可以攔截嗎?
從歷史資料來看,大約每2000年,才會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流星體撞擊地球,並造成傷害。大約幾百萬年,才可能出現一個毀滅地球的天體。
不過,雖然具有威脅的天體撞擊地球的概率很低,但這些不速之客一旦與地球親密接觸,產生的傷害可能是我們人類難以承受的。所以,最好能在它們撞擊地球之前將其攔截,避免對我們人類造成傷害。
那麼,落下的隕石可以攔截嗎?如果不能攔截,是否說明在戰爭時期,敵國飛彈可以指哪打哪?
難以做到。
首先是探測。如果用雷達來探測,由於探測距離太遠,對隕石的定位精度則會降低。簡而言之,就是依靠雷達探測來定位隕石,基本不可能。
其次是截擊。如果雷達探測到,但由於隕石來自外太空,它的飛行速度遠不是地面攔截飛彈可以比擬的。這即意味著,隕石跑的太快,飛彈根本追不上,無法打擊。即便是迎頭截擊了,產生的大量巖石碎片也不比直接命中地球產生的傷害小。
但是在戰爭時期,飛彈卻是可以攔截的。因為飛彈並沒有隕石那麼「變態」,依靠現有的探測技術和打擊技術,可以在空中就將其攔下。
不過,雖然我們人類無法通過飛彈「以快制快」攔截隕石,但人類科學家的辦法總是無窮的,我們還可以通過「以時間換空間」的形式遠程截殺小行星。
首先是通過大口徑光學望遠鏡,能夠遠距離發現對地球具有威脅的小行星。然後發射飛船接近小行星,利用鑽地核彈在內部引爆小行星。
如果小行星的較小,被摧毀後產生的碎片在落入地球之前也會燃燒殆盡,不會產生威脅。如果小行星較大,也可以利用核爆使小行星擁有一個橫向加速度,使其偏離地球軌道。
總之,別說小行星了,無論是任何能對地球產生的威脅,我們人類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將其摧毀!